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五四文学感伤色彩的文化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文学的感伤色彩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消沉失意不同,与西方近代文学中的纯粹个人的感伤也不同,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也不是同步的,它根源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列强瓜分蚕食中国所生发出的强烈的社会理想,他们身陷绝望之境而不绝望,感伤就是他们在泥沼中昂起头颅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2.
宋玉开创的“悲秋”、“伤春”的文学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诗赋多危苦之词、哀怨之情,其对宋玉感伤主义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是非常显著和深刻的.因此,对两者的渊源关东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感伤主义文学传统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十八世纪后期,在欧洲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便是感伤主义文学,其鼻祖为英国的作家斯泰恩。1768年他出版了《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也叫《感伤的旅行》),感伤主义一词便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4.
王薇 《考试周刊》2011,(82):38-39
德国当代作家博托.施特劳斯的短篇小说《献词》描述了一个在孤独中找寻自我、建立自我的典型的"新感伤主义"文学主人公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该篇作品,探讨德国上世纪70年代末新感伤主义文学的特征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八世纪后期,在欧洲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便是感伤主义文学,其鼻祖为英国的作家斯泰恩。1768年他出版了《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也叫《感伤的旅行》),“感伤主义”一词便来源于此。当时古典主义正在消亡,许多作家,诸如英国的汤姆生、法国的卢梭、德国的歌德等竞相仿效,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运用感伤主义的手法。自此,在欧洲文坛上形成了一股潮流。  相似文献   

6.
以哲学美学和心理美学为理论依据,研究评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感伤主义情感,着重分析了感伤主义文学所蕴含的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审美特点,指出了感伤情感与"哀"、"怨"、"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了感伤主义文学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全篇立论对文学创作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感伤主义又叫“主情主义”,它起源于英国,流传到法国,波及德、俄诸国。感伤主义的形成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的。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国,引起了社会面貌的惊人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一对双生子在这场革命中同时诞生,随着使用机器的工厂不断出现,新的城市在兴起,自耕农遭到惨痛的破产。在这种社会关系急剧分化,进步与腐败并行、奢侈与苦难迭出的严峻的现实面前,一些出身于中下层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他们既赞美资产阶级的某些进步变革,又咀咒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残暴和虚伪,深感社会贫富悬殊,个人的生活,地位难以保障,因而产生感伤哀怨的情绪,感伤主义的兴起即是这种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中的奇葩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的瑰宝。通过对贾宝玉和光源氏在诸方面的同异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 :相同的文化渊源、文化熏陶及作者相同的人生体验使贾宝玉和光源氏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为相似 ;而民族、时代及作者的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者之间本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白居易与李商隐代表的感伤主义文学倾向及二者的异同特征,并指出这种感伤特质为以“婉约而感伤”特征的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欧诸国的社会结构相似,文化传统相同,在诗歌艺术上可视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北欧诗歌成就主要集中在8~11世纪和19~20世纪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埃达诗为主,是早期北欧神话的一种歌曲形式;后一阶段是北欧诗歌的黄金时代,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三大诗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