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俗语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十分重大。同样小学生亦然!"哑巴英语和听、说难"一直困在我们头上的一顶帽子是时候摘掉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我们没有真正的英语学习环境,创设有效的情境活跃小学英语课堂,把英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其他生物,环境既是孕育其成长的"土壤",也是塑造后天能力或性质的"模具"。正如万物生长离不开水和阳光,亦或者人类自古以来的择地而居择群而处,环境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有好的习惯,也有坏的习惯,在学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有良好的习惯才能保证教好学生,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教师的习惯好,学生的习惯才能好。  相似文献   

4.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有好的习惯,也有坏的习惯,在学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有良好的习惯才能保证教好学生,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教师的习惯好。学生的习惯才能好。  相似文献   

5.
环境育人已成为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识。“环境造就人”、“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足以说明环境的教育功能的重大作用。许多教育家也认为,有效的教学要求学生有积极性和选择性,把教学视为一种环境,强调了学习发生的“地点”和“空间”。学习英语离不开英语环境的创设。  相似文献   

6.
<正>班级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班级环境相应的就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摇篮,作为教师就应该抓好班级环境的管理,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事实上对于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就已经关注并实施过,像我国古代著名的教子故事"孟母三迁",著名的教育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不彰显着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在近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就曾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环境育人已成为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识。“环境造就人”、“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足以说明环境的教育功能的重大作用。许多教育家也认为,有效的教学要求学生有积极性和选择性,把教学视为一种环境,强调了学习发生的“地点”和“空间”。学习英语离不开英语环境的创设。  相似文献   

8.
Those who live in gI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he 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s splendid.Pity is that the dusk fast approaching.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Achievement is founded on deligence and wasted upon reck lessness. 业精于勤,荒于嬉. If you live with a lame person,you will learn to limp.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The soldier faces the powder while the beauty powders the face.  相似文献   

9.
<正>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而不受影响,实在不易。唯有心仰“乐土”,清白自持,方能摆脱庸俗,丰富人生。你是否曾发现,你和身边的人有着一样的爱好、表情或常用语?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近”则或“赤”或“黑”,应远离那些不利于成就良好人格的环境,趋利避害。不过生命中总有许多事是我们无能为力的,譬如家庭环境,无法选择却又至关重要。父  相似文献   

10.
有一首歌唱道:“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学生正确地结朋交友是有益和必要的。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朋友还是有选择的好,我以为学生交友应有“六戒”。一戒结交“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专指只在一起吃喝玩乐、不干正经事的朋友。这种情况,在学校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一些男同学中,更是屡见不鲜。这样的交往,不仅不能增进友谊,反而会因一时利益的得失彼此反目成仇。而且结交这样的“酒肉朋友”,只能使自己终日浑浑噩噩、醉生梦死,浪费钱财事小,荒废学业损失就惨重了。古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不失为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研究对于"技术哲学"与"哲学认识论"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对现代信息技术朝着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撑。国内外学者基于信息技术哲学来探讨当代认识论的研究路向大致有三种:一是从信息技术哲学出发引申或拓展到对当代认识论问题进行探讨;二是从作为哲学元理论的认识论出发拓展到信息技术哲学的研究;三是将认识论哲学与信息技术哲学作为并列重要的理论基架"直接"研究信息技术的认识论问题。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系统探讨中国与西方的信息技术发展史,强化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历史维度;进一步打开"技术黑箱",基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纲领,全面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各子领域诸多更"具体"的认识论问题,丰富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成就辉煌,但一些"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向未来30年的科技强国建设,首先必须深入探查问题表面症状背后的根源,找到制约科学发展的核心阻力,开出针对性的药方。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历史脉络和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哲学根源进行分析推演,提出"哲学的贫困"可能是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根源;并从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哲学的贫困"是我国无法建立自主的科学体系、原始创新匮乏、科学大师缺失、学术生态恶化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哲学建设的特点和困境,引用孟子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论述进行类比,提出哲学建设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应当采取"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的策略,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实施;同时,也要在哲学的引领下进行更加统筹平衡、系统深入、成熟定型的科技改革,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奠定现实和长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严格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科学哲学研究就是对科学进行哲学理解的活动,且必以形而上学式的问题为核心来展开。但我国现有的科学哲学研究则较少如此。虽不能说其它相关研究不重要,但"喧宾夺主"的研究状况并不利于真正的科学哲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由于语言本身的带入作用,研究者若能利用"当下"一词、深刻理解"当下化"并按其本质要求来展开科学哲学的研究活动,则更易进入科学哲学的形而上学式研究境遇,从而有利于科学哲学研究的深入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是从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转向了"实践论"。这种概括曾被指认为"实践论转向"。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实践论转向"的原因,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存论路向的本体论问题,以此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  相似文献   

15.
<正>主体问题一直以来是近代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关涉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关键命题。政治哲学是对政治生活的内在本质进行理论反思,进而生成对政治实践的价值判断,并用以指导政治活动的部门哲学。为此,政治主体必然逻辑的成为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然而受西方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我国政治哲学研究也表现出"价值关注过度,实践关注不足"和"宏观叙事过度,微观研究不足"的理论缺陷,在这样的研究路径下,政治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是从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转向了"实践论".这种概括曾被指认为"实践论转向".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实践论转向"的原因,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存论路向的本体论问题,以此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  相似文献   

17.
论教学哲学     
教学哲学推动研究型教师培养的根本价值,决定了我们应立足于教学哲学研究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推动,阐明教学哲学学科属性、主要任务和根本使命。同时,由于对教学哲学"基本问题"的追问,可以避免教师对教学论"无所适从";对"教学观念"的阐释,可以使教学哲学帮助研究型教师明确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教学实践论"和"教学生活论"的探讨,将为研究型教师提供直接的实践理论;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学哲学存在的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教学哲学     
教学哲学推动研究型教师培养的根本价值,决定了我们应立足于教学哲学研究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推动,阐明教学哲学学科属性、主要任务和根本使命。同时,由于对教学哲学"基本问题"的追问,可以避免教师对教学论"无所适从";对"教学观念"的阐释,可以使教学哲学帮助研究型教师明确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教学实践论"和"教学生活论"的探讨,将为研究型教师提供直接的实践理论;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学哲学存在的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自20世纪30、4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哲学界研究哲学问题、中国哲学问题及西方哲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历史文化整体的宏观比较,到具体哲学问题微观领域的疏异;从主题流变到方法的迥异等,无不牵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爱好者去探究。本文意在中西方哲学的宏观差异背景下,细致地探讨"人的超越性"这一微观问题的中西差异,同时,对当下哲学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0.
平行哲学:智能产业与智慧经济的本源及其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智能技术的本质和目标是什么?智能科学的本源和任务是什么?智能产业对现代社会和未来人类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又是什么?文章从"AlphaGo命题"出发,围绕上述问题和波普尔"三个世界"的理念,讨论人工智能和平行智能的起源与趋势,提出智能科学哲学的新体系——平行哲学,将哲学的"存在"(being)与"变化"(becoming)扩展到"相信"(believing),并对相应的描述性、预测性和引导性知识的体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