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两年,自从接二连三的弑师事件被曝光以后,有人惊呼:教师,也属高危职业从业者之列。 其实,教师职业的高危性质,还不在于被弑,而在于被“防范”。因为被弑这毕竟还没有成为普遍现象。在被弑之外,他们承受的心理重压,才是导致这一职业“高危”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2.
戊戌政变后,康党发挥自己的宣传优势,对政变过程进行了有利于自己的宣传,以证明政变的倒行逆施与自己出逃的合法性。其中,康党对政变主角的宣传经历了从戊戌年的"逆后"说到己亥年"贼臣"说的转变,这是康党依据戊戌己亥年时局的变动作出的策略调整。政变之初,康党对时局的判断是光绪帝将很快被废,甚至被弑,并据此形成自己的宣传策略,塑造"逆后"形象遂成为康党宣传的主要内容;进入己亥年,一方面光绪帝并没有像康党预判的那样被废被弑,另一方面康党求助于列强的希望也化为泡影。在此背景下,康党被迫调整宣传策略:由塑造"逆后"形象转变为诋毁"贼臣",调和两宫,为促成太后归政制造舆论。于是,"贼臣"荣禄取代"逆后",成为发动政变的罪魁祸首。康党宣传策略的调整得到了新党舆论的呼应,从而成为阻止清廷政治退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正学校是教育机构,在实践中却常常被等同于教育。学校在发挥正作用的同时,也发挥着巨大的负作用。一个人在没有上学之前,是一个正常人,上学之后他却走向被"毁灭"。正常与毁灭之间不论有无直接关系,人的成长与教育都密不可分。一、借案例反观"教育强制"近几年,学生弑母、弑师、厌学自杀等事件频频发生,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认为家人、教师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严格"被学生曲解为对其学习的"强制",对其自由的限制。此类痛心事件的发生,表现  相似文献   

4.
《高中生之友》2010,(12):4-11
"教师,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我们对人民教师的赞美。但是,在这些赞美的背后,谁又注意到现实生活中教师遭遇的尴尬和无奈呢?201 0年7月3日,郴州市九中政务处主任何海滨老师被指和学生发生"冲突",割腕表明清白,对教师而言夹杂着几多悲凉;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被戮学生刀下,惨案震惊全国;更不用说山西和浙江两起"弑师案"的血迹至今仍未干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一度与"天地君亲"并列,以示尊崇。学生弑师,与弑亲一样,被视为有悖伦常。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学生杀害教师的事件,引起了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以及教育本身的反思。继"保护学生安全"进入师德规范之后,谁来保护教师的安全和尊严,已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埃斯库罗斯以"血亲复仇"为主题创作俄瑞斯忒亚三部曲,《阿伽门农》克吕泰墨斯托拉因为大女儿伊菲格涅亚被献祭,出于深沉的母爱,杀害了阿伽门农为女儿报仇。《奠酒人》中俄瑞斯特斯和厄勒克塔拉联手,杀害了克吕泰墨斯托拉为阿伽门农报仇,从而在《复仇女神》中收到了追杀,最后被雅典娜无罪释放。在"血亲复仇"大主题下,作者选取俄瑞斯特斯的弑母行为作为具体切入点,从文本分析、社会学分析、心理分析等角度,得出弑母行为的背后是一种血亲伦理和法律法规的冲突,且古今以来都被社会伦理反对抵制,但是体现了父系社会的必然,也反映了当人的需求受挫时的应激反应。因此,俄瑞斯忒斯的弑母行为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公私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政治论题,崇公抑私、以公灭私曾被推行为主要的执政原则,明清之际的王船山对公私之辨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指出公寓于私、公通过私而实现,统治者应保障民众的土地私有权,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7.
农民战争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反抗统治者暴政的最高级斗争形式,其最后结局不外两种:或者是在斗争中被地主阶级所绞杀;或者是推翻旧王朝,农民领袖转变成为封建皇帝。前者是失败,但对后一种情况,应该怎样正确地作出合乎实际的结论,目前争论较多,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下面拟将元末农民战争的情况作一些探讨和剖析,有不当之处,请学者教正。  相似文献   

8.
霍庆 《中国德育》2017,(11):9-10
近些年屡屡发生教师被打、被辱、被弑的事件,虽然原因不一,但多与教师法治观念淡漠、不能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有意无意的冒犯耿耿于怀进而将一些小事无限扩大化所致。笔者认为,教师只有自尊自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方可在学生和家长面前维护自身的尊严。  相似文献   

9.
2008年10月,国内接连发生了三起弑师案:10月4日,山西省朔州市二中23岁的教师郝旭东被学生李某捅死在教室。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诸侯国弑君事件极为普遍,《史记》明确记载的有40例.本文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深入分析,总结出春秋时期诸侯国弑君事件的多种形式,归纳了弑君事件的各种原因,以把握司马迁对典型事件和被弑君主的不同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1.
隋代历史虽短,但具有自己独特的书法面貌,它主要以楷书碑志体现。由于时代因素的影响,它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上承两晋南北朝遗风,下启唐楷尚法先河,可作为我们继唐楷和魏楷之外的楷书学习典范。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制瓷业发展迅速,北方地区制瓷业发展较快的除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等地外,山东地区的制瓷业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其生产的瓷器,作为商品,已具有内外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的政治格局形成.封建经济、文化逐渐趋于繁荣,尽管隋朝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对于水道建设、造船和发展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仍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为唐代水运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水运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增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水运发展无疑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隋代立国后,文帝、炀帝两代君主顺应天下统一形势的需要,采取复兴儒学,创立科举制,并重佛道,调整文风等一系列文化政策。这些政策明显具有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特点,并且大都被唐代所沿袭,从而开创了隋唐文化辉煌灿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隋炀帝艳史》在隋唐系列小说的演变中有其独特的价值,极大地推动了隋唐系列小说的发展和完善。首先,大量选材于唐宋传奇作品,改变了以往作品在选材时对正史的简单摘录。其次,作品的内在审美性得到加强,注重对人物独特心理的描述和景物描写,又将诗词大量引入作品,使隋唐系列小说摆脱了以往演义小说创作中实录精神的束缚。  相似文献   

16.
《隋炀帝艳史》,明代齐东野人编著。作品大量参考唐宋的笔记小说,并参照正史和其他史料,记录了隋炀帝的一生,揭示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并借古讽今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人情化倾向对后世小说尤其隋炀帝系列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7.
相较于传奇小说,轶事琐闻小说注重实录,篇幅短小,与史书的创作方法更为接近。对于这一特点,刘知几在《史通》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但由于小说作为独立的文体在唐代正逐步成熟起来,故这类小说又表现出力图摆脱史书写作方法束缚的特点。通过与《史通》的比较可以看出《隋唐嘉话》这类唐代轶事琐闻小说对史籍写作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18.
隋代门荫制度在前代基础上有继承和发展,它仍然以地位尊卑为主要依据,但具有重勋爵、轻门资的时代特征,内容表现为:承袭封爵,授与散品,担任近卫之官,出任较低级文武职事,这些特点的形成与隋代政权的军事贵族色彩,门阀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衰落,以及封建官制在隋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隋唐演义》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缀集”、加工而成的,其中借鉴最多的当属《隋史遗文》。褚人获移植、借用了《隋史遗文》中的大量情节,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创作观念对这些材料进行了重新编排,有的照抄,有的借用,“阙略者补之,零星者删之”,从而使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部与同类题材小说风格迥异的新作。褚人获的工作是一种“缀集”、整合,同时也是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20.
论隋朝的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朝的学校倍受统治阶级的重视,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学校教育,使隋朝教育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局面,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隋文帝晚年因学校发展中出现了种种弊端,曾经下令裁撤部分学校。隋炀帝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使隋朝教育重焕风采。隋朝专门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独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