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深入开展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在全社会普及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质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活动;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社会教育作用;需要切实发挥生态旅游对公众的教育影响;需要大力倡导生态环保志愿者开展各种公益活动。  相似文献   

2.
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范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是浅层化的,本质上是一种浅层生态学指引下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浅层生态文明教育。在深度反思浅层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再以深层生态学为思想基础,以实现人和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标进行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同时立足“自然—人类—社会”系统,倡导践行人与人多元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人与社会绿色共享的发展共同体理念引领深层生态实践,实现全机构推进、全领域拓展、全过程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3.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代命题,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本文从人才培养视角,分析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功能内涵,从而探索出一条通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搭建教学实践基地和培养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当今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绿色发展的认知还不成体系,生态文明习惯养成还不均衡的现实状况,结合工作实际,运用累积效应的理论,构建高职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培育内化体系,探索以构建"四位一体"的绿色发展内容教育体系、打造"四管齐下"的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四个结合"的实践创新成长平台为主要内容的高职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探索和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科学指南。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理论、现实意义。文章试从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以及提出的国内国际背景出发,去探求研究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梳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发现,西方学者重点从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阐述人类社会绿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绿色发展思想,将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构建了鲜明的研究体系。国内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全面梳理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论证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构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在此基础上,文章就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以及实践路径提出了见解和观点。  相似文献   

6.
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其说是生态危机,不如说是文化和文明的危机。人类只有扭转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强调生态和人文价值取向,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才能解决自身困境。然而,人类社会能不能突破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教育是基础,"生态人才"是关键。通过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和低碳绿色环保实践等"组合拳"策略,把高校建设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先导社区和社会模范,为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培养输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能的"升级版人才"是我们的新责任与新使命。  相似文献   

7.
《滨州学院学报》2019,(3):65-70
实现陆海统筹是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基本路径。在陆海统筹发展中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下陆海统筹的本质是实现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构建海陆相济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最终实现自然、社会、经济三大系统的互济与共生。当前,我国陆海统筹的绿色发展存在着陆源污染、生态脆弱、分割管理、资源无序开发等方面障碍。为此,要对陆海进行一体化绿色设计,构建绿色规划机制;要构建绿色文化的培育机制和绿色制度体系;要统筹考虑沿海生态系统的维护,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等手段,促进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到场馆建设,始终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同时不断向全社会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辐射、宣传与渗透,引领着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从而将使本届世博会最终成为中国生态文明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文明对我国绿色大学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功能,进一步探索绿色大学建设之路,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引领者和示范者。本文分析了在建设生态文明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我国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性,总结了我国绿色大学建设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我国绿色大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理念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高职院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等重大使命。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深入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技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在政治逻辑、育人逻辑与社会治理逻辑层面都有着深刻内涵。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不同频、教与学的创新模式不深入以及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对此,需要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以数字化教育为依托,通过多维活动培育绿色技能;以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为抓手,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以全机构为支撑,形成高职教育多维绿色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