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对副词"势必"进行语义分析,"势必"是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在语义上除了具有揣测语气副词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动态性][+未然性][+较强理据性][-强主观性]的语义特征。从语义指向上分析,"势必"前指句子主语,后指焦点信息。分析"势必"出现的语义背景,"势必"倾向于消极的语义韵。  相似文献   

2.
"何苦"与"何必"两个语气副词同是由反诘类语气副词"何"演化而来,由于"何"类反诘语气副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何苦"与"何必"作为两个单独的个体逐步完成了词汇化的过程。受两词历史同源性的影响,它们在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语义上,"何必"强调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某事不值得做,劝说意味较强;而"何苦"侧重于说话人对做某事引起的不良后果的惋惜。句法功能上,"何必"与"何苦"属于反诘类语气副词,具有"唯状性",常作状语修饰谓语,而在极少数情况下作宾语。句法位置上,两者位于句首、句中的情况较多,而位于句末的情况多出现于口语和剧本中。在时体上,"何苦"多强调对已然性事件的惋惜,而"何必"多是对未然性事件的劝阻。"何必"与"何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但由于语义与时体的限制,两者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一般不能互相转换。  相似文献   

3.
语气词是附着在词语、句子末了,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其中,"了"在现代汉语,尤其是人们的口语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探究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平面的不同意义,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效地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4.
"何"类反诘语气副词主要出现在反问句中,意义比较抽象,用法比较复杂,在句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以"何必"与"何苦"为例,它们的语义轻重、在句中的分布,以及句法语义均有异同。以"何尝"与"何曾"为例,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句法位置相同,表达的时间范围基本一致,都可以与"又"搭配;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句中连用的词不同,与"呢"连用时表达的语气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随机选取CCL语料库有效例句的基础上,对“明明”和“分明”这两个语气副词进行了对比分析,概括总结了这两个词在句法环境、语义背景和语气上的差异。“明明”较常出现在转折复句的偏句中,倾向于与疑问词连用;而“分明”更常出现在转折复句的正句中,倾向于与介词短语或时间短语共现。“明明”往往表达说话人不赞成、批评或责问的负面倾向情绪的语气;而“分明”往往表达说话人满怀希望、充满快乐喜悦的正面倾向情绪的语气。  相似文献   

6.
"反"类转折语气副词是由语气副词"反"历史演化而来。"反"类转折语气副词有唯状性,在句中作状语。从焦点功能来看,不同句法位置的句子焦点不同。当"反"类转折语气副词出现在小句的句首时,该句的焦点通常在该副词所在分句的末尾;当"反"类语气副词位于小句中间时,该句的焦点可在该副词所在分句的句首或句中。从语义特征来看,与"反""反而"相比,"反倒"更突出语气副词"倒"的作用。从时体特征来看,"反"类转折语气副词多用于已然,"反而"可出现在将来时、现在时、过去时的句子中,其余多出现在现在时与过去时句子中。从偏误分析来看,"反而"的偏误类型集中于误代,"反倒"的偏误类型集中于错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前后"和"先后"两个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点。首先进行了句法分布分析,发现"前后"比"先后"的句法分布广泛。其次,对"前后"和"先后"进行了语义上的分析,了解到"前后"可用于空间,"先后"不可以,但二者均可用于时间。用于时间时,"前后"侧重于整段时间或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类同的事,而"先后"侧重于一段时间内事情发生的顺序。最后,对两者进行了语用分析,明确指出"前后"和"先后"的使用情况,以及两者可以互换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有的是"格式应用广泛,共时层面上,"有的是"格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文章先介绍该格式的句法特点,然后重点分析其不同的语义类型以及在不同语义类型下的特点,最后总结该格式的语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合成方位词“之前”和“以前”进行对比分析.在句法特征上,二者都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句尾和句间.此外“以前”还可以单独成句;二者都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在语义特征上,二者在时间义与空间义、具体义与模糊义、长时义与短时义方面有些差异;在语用特征上,二者在文艺语体和新闻语体中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问题入手,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从语义、句法限制、表达等层面分析了汉语传信语气词“嘛”和“呗”的异同.文章认为,二者在语义上有交叉又有侧重,前者重在表“显而易见”语气,后者重在表“情况唯一”的语气,二者表“显而易见”语气的来源也不同.二者句法上的差别在于,“嘛”可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与语气副词的结合面宽、可与能愿动词共现,“呗”则没有上述用法;功能上的差别在于前者重在说理,后者重在道情.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