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老师今天给我们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我听了觉得曹冲是个既聪明又爱动脑筋的孩子,他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暗下决心要向他学习。  相似文献   

2.
儿子两岁半了,非常喜欢听我讲故事。其实,我哪会讲那么多故事,不过是和儿子一起看《婴儿画报》之类的书,把画报上的故事读给他听罢了。尽管如此,儿子也乐此不疲,常嚷嚷着:“爸爸,读给我听!”  相似文献   

3.
异域的课堂     
2003年的秋天,我随中国教育代表团对美国的教育做考察,先后参观了二十几所大、中小学。有几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波士顿的莱克欣吞中学听一位年近50岁的女老师给学生讲美国的独立战争。真有趣,老师在学生面前非常活跃,我听明白了,她是叫学生“猜猜看,独立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一共有七个原因,写在活动黑板上,学生猜对一个,她就去把答案翻转过来。她跑来跑去,真像在表演。这就是美国的探究性学习(也许和中国的研究性学习相仿)。在艾森豪威尔小学我听一节科学课,学生个个手里拿着试管,有的在使劲摇晃,有的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有的一…  相似文献   

4.
小的时候不喜欢看字书,喜欢看图,家里有一套四大名著的少儿版,就是一页几张图,配上些许文字,将故事讲个大概。这类连环画,且称为"小人书"罢,好看且易看,我便囫囵全读了,张口也能说个"三英战吕布"、"三打祝家庄"的故事给学校的同学们听。谢冰心听她舅父给她讲《三国演义》故事,便自己拿起书来读,我也差不多,知晓了故事的大概,也惦记着那名著的原文,不觉,也就把四本书一知半解地读下来了。  相似文献   

5.
正小容、小韬四岁半,睡前听故事是一定的。一晚,小容、小韬突然要给我讲故事。内容竟然是我常给他们讲的《小刺猬的故事》和《牙齿的故事》。我喜出望外,原来,两人早已把故事背下,熟记于心啦!对我来说,这算是个惊喜,至少证明,我一直以来的劳动并不是对牛弹琴。同时,这也极大调动了我讲故事的热情与积极性,并对自己偶尔应付的做法感到惭愧。孩子们在认真听,我有什么理由不认真讲呢?听睡前故事可谓好处多多,不仅能让孩子怀着  相似文献   

6.
倾听的耳朵     
跟一位学生聊天时,她突然打断我,说:"老师,你听我讲,你听我讲!"我没有丝毫不快,停下来,静静地听她讲述。之后她解释说:"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跟你聊天吗?因为你愿意听我说。别的老师可能听一分钟后就不耐烦了。"以色列作家奥兹的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中,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听鱼儿说话     
<正>琼儿的外公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他爱钓鱼。琼儿看外公把蚯蚓挂上钓钩,就说:"蚯蚓不疼吗?""我来问问它。"外公把蚯蚓拿到面前,对它说:"你挂在钩上,受得了吗?"接着,外公把蚯蚓搁到耳朵边听了听,然后自言自语道:"它说,没事儿,它说最喜欢钓鱼了。"  相似文献   

8.
老兵与新兵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个真实故事。一支鬼子部队突然包围了国民党军一个连,向他们驻守的村庄发起疯狂的攻击,战斗非常激烈。一个四十多岁满脸络腮胡子的老兵击倒了一个鬼子后,猛然发现前方百多米处,有一个向驻地飞奔的青  相似文献   

9.
《家教世界》2013,(Z1):75
威廉·汤普森爵士非常聋,但他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件事。一天晚上,他邀请了几位朋友吃饭。在就餐的时候,一位朋友讲了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笑了,汤普森也和别人一样放声大笑,他说:"这是个十分有趣的笑话,但是我还知道一个更有趣的笑话,你们愿意听吗?"朋友们都说愿意听。  相似文献   

10.
外公不服老     
我的外公是一位退休老干部,他今年70多岁了,苍白的头发中夹着几根黑发,满脸皱纹,牙齿几乎全都“下岗”了。可他整天乐呵呵的,不是拉二胡就是找他的老伙伴们下象棋:儒尔哼上几句潮剧,是个十足的“乐天派”。外婆常对我们说:“你外公总是不服老。”外公笑眯脒地说:“我是人老心不老,现在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就是怕老!”我们听了都笑了。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盛顿州一家普通幼儿园。刚入园的孩子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一位图书室的专职老师微笑着走过来,她的背后是满架的儿童图书。“孩子们,我来讲个故事好吗?”“好!”于是,老师从书架上随意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将来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来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讲,我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厅里回荡。这时,老师就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了下来。“下面,哪个小…  相似文献   

12.
羊婆婆爱讲故事。她的故事也不知是从哪儿学来的,总是讲不完。一天,羊婆婆遇见兔小弟、猪大叔、鹿姐姐和鸡妈妈在一块玩。她说:“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吧!”大家都爱听故事,于是都静下来听。羊婆婆说:  相似文献   

13.
我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针对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词语贫乏的现状,在班里开展了大家都来讲故事的活动.每次早读,先由一位学生讲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故事,按学号轮流讲.当场评“讲”,及时总结.互相促进.这样的活动学生很喜欢,连平时很怵当众讲话的同学也积极参加.半个学期坚持下来,每个同学都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学了许多知识.其次,我还鼓励学生写日记,不断地积累生活素材.我常给学生讲,作文并不难,生活中可供我们写作的东西很多,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并坚持常练笔,作文时就不会无内容可写.练笔的好形式之一是写日记.开始,学生写日记的劲头不大,嫌麻烦,也有应付差事的表现.比如,有  相似文献   

14.
天还没黑,几颗性急的星星已经出来了。早早吃过晚饭,姐妹俩坐在庭院里纳凉。“阿姐,给我讲个故事吧。”“我哪来故事给你讲。”姐姐怪累的,将妹妹轻轻推开。“不嘛,就讲一个!”姐姐想了一想,说:“你在我身边坐下,别胡闹,我就给你讲。”妹妹一听,叽叽喳喳笑着去搬了个小凳,伏在姐姐腿上等着听故事。  相似文献   

15.
我的外公,远在千里之外,他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受过伤立过功,至今他身上还有战争圈下的伤疤,我对生长在外公伤疤里的故事很感兴趣,但路途遥远。若不是放假,一年难得见外公一面,因此听外公讲故事成了我的奢望。我想念外公,打算悄悄攒够路费,今年暑假独自乘火车去看望外公一回。这是我的一个秘密,我不想告诉任何人,包括我的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16.
给自己清零     
有一位北大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哈佛大学的校长来北京大学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年他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然后这位校长就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去农场干活,去饭店刷盘子.  相似文献   

17.
一 一个留日的中国人写的<我认识的鬼子兵>成了畅销书之后,书摊上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许多写"鬼子兵"的书,像什么<鬼子兵的兽行>、<军妓血泪>之类.翻开来一看,竟然从头到尾都是地摊文学式的粗俗描写,那些追求感官刺激的标题和细节描写分明透露着写它的人和读它的人某种不见天日的欲念.  相似文献   

18.
提起安徒生,人们就会想起他的童话,可对他童话以外的其他创作以及他成功的背后可能知道得就不太多了。事实上,安徒生一生除了为后人留下一篇篇不朽的童话作品外,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东西。他是一位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他又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旅行家;他还是一位剪纸艺术家和画家。他的艺术作品充满了和他的童话一样的幻想;他的经历磨练出了和他本人一样耐读的艺术作品。绝望、成名相生相克小时候,安徒生喜欢牵着祖母的衣裙,去听纺线的老奶奶们讲那些没完没了的故事。每当有外地演员到小镇上来表演时,他总会跑到戏院门口徘徊。那时候,…  相似文献   

19.
吃饭的故事     
如果我讲一个吃饭的故事给你听,你喜欢听吗?我知道你不喜欢听,因为如果我是一个小孩,也不喜欢听,谁喜欢听一个讲吃饭的故事?可是我现在特别想讲,所以我想请你听一听。你应当了解,有的时候,一个大人就喜欢讲一些他自己很想讲,可是小孩却不喜欢听的事情给小孩听,而且还希望小孩听得兴致勃勃,很专注,特别感动,从  相似文献   

20.
相忘谁先忘     
记得某部漫画作品中有一段话,其大意是:“已经无法回来的东西,拥有和舍弃都很痛苦。既然无论怎样都会痛苦,我宁可选择守护它而痛苦。”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不禁想起外婆与外公几十年来感人至深的凄美故事。外公在母亲还很小时便撒手人寰,连张照片也不曾留下。所以,我对外公没有什么印象,唯有从母亲兄弟姐妹几人的模样中,模糊想象他当年的风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