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坚定信念”与“履行使命”的辩证关系,认为:“坚定信念”是前提,“履行使命”是归宿;“坚定信念”坚持了立军之本,“履行使命”拓宽了强军之路;“坚定信念”与“履行使命”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军政统一。  相似文献   

2.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3.
喜欢“咬文嚼字”的我通过“采编提示”,在“传媒书架”上进行“国外期刊速览”后,找到了《新闻与写作》。我看了“专栏”和“新闻阅评”和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后,也动笔学“写作”。开始,我只学写些“简讯”、“资讯”,通过与“业内资讯”人士的“编读往来”,我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  相似文献   

4.
体育新闻中的语言暴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知从何时起,本来很正常的一次体育活动,一场体育比赛,一经新闻记者的“妙笔生花”,就被抹上了一层或浓或淡的暴力色彩。这些报道将体育或当成人类社会你死我活的战争,或当成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捕杀,字里行间充斥的只是一股血腥味。而与此相应,从事体育的各类人士在这类新闻中也都变了个样:教练成了“帅”、“掌门人”;队员成了“将军”、“兵”、“炮弹”、“枪手”、“射手”,甚至“杀手”;整个队则成了“战车”、“战船”、“战舰”,或者以教练姓氏的第一个字打头,成了“马家军”、“戚家军”、“霍家军”、“米家军”、“…  相似文献   

5.
本人写了“武进县地方工业局帮助乡镇企业提高接受联合能力”一稿,8月4日新华日报见报时,稿中“湖塘镇苎麻厂”却成了“湖塘镇萱麻厂”。“苎麻”何以成了“萱麻”,且何谓“萱麻”?令人不解。仔细想来,大概是编辑同志误以为作为“乱用简体字”,把“宣”字写成“苎”字,于是想当然地把“苎”字“改正”成“萱”字的缘故吧。可是,殊不  相似文献   

6.
“慰安妇”是日军推行的性奴隶制度的受害者,她们是被日军蒙蔽、欺骗乃至强征的性奴隶。这些性奴隶并非自始至终都被称为“慰安妇”。除了“慰安妇”这一称呼外,她们还经历了“P”“卖淫妇”等蔑称以及“妻子”“大和抚子”等敬称,体现了性奴隶“配给”制度下受害女性在日军心中的复杂定位。战后,“从军慰安妇”一词拉开了声讨“慰安妇”制度的序幕,“性奴隶”则恰当地阐释了“慰安妇”的本质,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慰安妇”制度的罪恶和日本政府不承认历史甚至歪曲历史的用心。  相似文献   

7.
“扫黄”“打非”———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上篇)“扫黄”“打非”已成为妇孺皆知、童叟共论的热门话题。“黄毒”“非祸”蔓延的危害触目惊心!共和国启动了国家机器,进行了持久深入的“扫黄”“打非”斗争,虽战果辉煌,但“黄毒”“非祸”仍此伏彼起。这是一场不见...  相似文献   

8.
“扫黄”“打非”—— 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黄”“打非”———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慧光“扫黄”“打非”已成为妇孺皆知、童叟共论的热门话题。“黄毒”“非祸”蔓延的危害触目惊心!共和国启动了国家机器,进行了持久深入的“扫黄”“打非”斗争,虽战果辉煌,但“黄毒”“非祸”仍此伏彼起。这是一场不见硝...  相似文献   

9.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它的出处是一个小学生的作文,这名小学生用逆天的想象力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段落结尾用了一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句话“面世”后被迅速传播,短时间内成了热门流行语。而《咬文嚼字》编辑部发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大v”等入选,“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却落选了。  相似文献   

10.
刘冰石 《新闻世界》2013,(7):107-108
【摘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已成为新闻战线“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有效途径。然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常流水不断线,深入基层接“地气”,脚板底下写“生气”,作品出手冒“热气”。笔者认为,必须把着眼点、着力点、着重点放在练好学功、苦功、磨功“三功”上,否则走了基层,并不代表抓住了“活鱼”,抓住了“活鱼”,并不代表写出了“生气”,写出了“生气”,并不代表“正能量”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国外“拿来”不少于我们有利的东西,出了不少的“拿来”厂长,“拿来”经理,“拿来”企业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眼下,在“拿来”队伍中,又增加了“拿来”记者这个新成员。他们不是“拿”老外的,而是“拿”兄弟伙的。“拿来”新闻虽然也有用,但却“拿”出了忧思。笔者一篇拙文,在本人效力的“小报”上采用后,竟莫名其妙地在一“大报”上露面。本来是一篇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的调查报告,而被“拿”去以后,却换上了  相似文献   

12.
葛新 《新闻通讯》2009,(6):63-63
什么是“局”?说白了就是一个圈套。就版面来说,这个“局”就是为提高新闻的阅读率、利用率而造就的新闻框架和阅读氛围。通常,江湖上为成功设“局”而动用了不少“媒子”或者“托儿”,为完成一个完整的“局”铺平道路。由此说来,版面要把“局”设置成功,“托儿”也不可少,要是“托儿”选好了,整个版面的“局”也就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13.
(二)成语的误写。 成语的误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写了错字,一种是写了别字。 写错字的主要原因是对成语中的某个字的形体辨认不清,或多笔少画,或误写偏旁。例如:将“丧心病狂”中的“丧”写成“(?)”,将“一尘不染”中的“染”写成“(?)”,将“黄粱美梦”中的“粱”写成“(?)”,将“中流砥柱”中的“砥”写成“(石氏)”,将“水滴石穿”中的“滴”写成“(氵商)”。再如,将“气焰嚣张”中的“焰”写成“熖”,将“死有余辜”中的“辜”写成“(?)”,将“曲突徙薪”中的“徙”写成“(彳步)”,将“秣马厉兵”中的“秣”写成“(禾未)”将“肆无忌惮”中的“忌”写成“(巳心)”  相似文献   

14.
小狗“卡拉”的主人有一个可笑的名字——“老二”。“老二”就意味着你不是“老大”,“老二”一旦成为名字就意味着你永远成为不了“老大”。在警察、司机、狗贩子、朋友、同事、妻子等等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面前,“老二”都是“老二”,也安于做他的“老二”。惟一的例外是儿子,“老二”敢在儿子面前充“老大”。后来儿子长大了,他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了。不过还有小狗“卡拉”,在“卡拉”眼里,“老二”是威严的“老大”,所以“老二”  相似文献   

15.
栾轶玫 《视听界》2013,(6):18-22
多屏时代,“鼠标人”成了“鼠标土豆”,在多了视频内容选择的同时,依然拥有沙发土豆的“放松”与“娱乐”感。“鼠标土豆”回到了电视屏,却跨过了电视台。他们有着“娱乐”与“社交”的双重需求,喜好“多屏”与“跨界”的传播方式。对他们来说,看电视已不是“一屏互动”,而是“多屏联动”了。广播不再是区域性的,传统电台面临着成千上万个电台的竞争,广播竞争是全球性的。电视机不再是原来的电视机,而是全新家庭智能娱乐终端。“用户”与“圈子”是未来媒介竞争的王道。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上看幽默的产生和演变与发展最清楚了。婴儿出生是不会说话的。他学习语言开始第一课是“妈妈”。这可说是世界语,中国和许多外国都一样,是母亲教的。第二课是“奶奶”,或别的两个“音”,是吃奶的意思,然后是“嘘嘘”之类表明撒尿的意思。以后课程多了,会说:“我饿了”、“我要撒尿”、“要拉屎”、“我还要”……都直言无隐,想什么就说什么。长大上学了,有些话就不直说,开始用文明说法,不说“拉屎”、“撒尿”,改说成“大便”、“小便”,“出恭,“上茅房”。再往后,“茅房”改叫“厕所”,现在更文明,叫“洗手间”了。人在接待宾客,客…  相似文献   

17.
贾亦凡 《新闻记者》2001,(11):16-21
当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来临之际 ,美国方言学会于2000年1月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 :“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 ,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人们或许不知 ,“她”在12世纪之前的英文字典里还没有自己的地位 ,而“她”进入汉语字典则更晚。古代汉语中没有“她”字而只有“他”字 ,中文的“她”字是由现代诗人刘半农首创的。刘半农19…  相似文献   

18.
李芬芬 《青年记者》2016,(27):37-38
新媒体事件触发新闻价值的“激活”
  今年上半年“魏则西事件”触发了媒体关于“莆田系”“百度”“免疫疗法”“部队医院”“医改”等诸多相关问题的报道,推动舆论持续发酵。此前的“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同样触发了媒体以“酒店”为中心向边缘扩散的大量相关报道,引起了较多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可以说,这些报道的“新闻价值”是被某个事件“激活”的。其实,这个现象以前也存在。2010年10月“我爸是李刚”事件曝出后,“我爸是××”就成了屡被报道的题材,如“我叔是金国友”“我爸就是国法”“我爸是村长”“我爸是市长”等。与“魏则西事件”和“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横向“激活”新闻价值不同的是,这属于纵向新闻价值的“激活”。  相似文献   

19.
屠佳汝 《大观周刊》2012,(41):289-289,279
一、需要与现实 “意会”。心领神会也:“言传”.言为心声也。“意会”了才能“言传”,“言传”了能更好地意会。“意会”是理解.“言传”是表达。语文阅读教学既需要培养学生的“意会”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言传”能力.加上“言传”能让我们老师直接了解学生“意会”得是否深刻.了解自己的引领是否到位。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引领学生“意会”语言文字的美妙时.  相似文献   

20.
近日,翻看在江苏地区发行量颇大的一家晚报时,却着实被该报文摘版给“噎”了好一阵。这家晚报文摘版搞了一点小“创新”:简要文摘的署名均为原载报刊的两个字的简称,如“中教”“光明”“北晚”等。然而,这样署名简要是简要多了,却让读者难以明白。如果说“光明”“北晚”还好推测的话,那么诸如“人海”“南早”“都讯”的简称则就让人纳闷。一些简称即使“还原”,也难以“定位”,如“新晚”,既可以理解为《新民晚报》,也可理解为《新晚报》。至于“经参”和“经考’,究竟是不是同指《经济参考报》就更不得而知了。笔者因工作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