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袁绍轻视皇权,拒迎献帝,荀彧旋即弃袁投曹,曹操得到"吾之子房";曹操因为挟天子而赢得了政治上、人才上以及在割据势力分化组合等方面的主动,进而在最后搏弈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官渡之战,是曹、袁争霸之战,曹操以其多谋善断,从侧攻到正面攻击,最后围而歼之,彻底推毁了袁家军。这在历史上是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袁两军在官渡摆开阵势时,强弱悬殊:袁绍有大军70:百,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90余里,曹操则只有7万。曹军正面迎战不利,只能死守,袁军屡攻经月不下。因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曹操意欲退军,乃致书留守许昌的荀彧  相似文献   

3.
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末,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曹操消灭了袁绍,统一了北方以后,挥师南下,想趁势统一  相似文献   

4.
官渡之战     
秋雯 《小朋友》2004,(1):2004
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袁绍决心消灭他。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向许都进发。曹操的部下听说了,都十分害怕。曹操却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说:“我知道袁绍这个人,他志向高大,却外强中干。”果然,袁绍的人马还没到官渡,就被曹操用计打败了两次,损失了两员大将。袁绍吃了大亏,但并不甘心失败。于是,袁绍和曹军又在官渡发生了激战。曹操败退,回到军营坚守。袁绍就在曹营外垒起土山,筑起高台,在高台上向曹营射箭。曹操就造出霹雳车,把十几斤重的石头射向袁军,把高台砸烂。袁绍又挖地道通向曹营,曹操让士兵在营前挖一条又长又深的水渠,阻断地道出口。双…  相似文献   

5.
不要想当然     
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袁绍,攻下邺城。曹丕在袁绍家中看见袁绍的儿媳十分貌美,欲娶为妻。其父曹操遂其愿。孔融对此不满,便写了一封信给曹操。信中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其义,问孔融事出何典。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人便用"想  相似文献   

6.
时宗峰 《辽宁教育》2013,(7X):85-85
<正>历史上,许劭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我认为,曹操的用人之道对班主任管理工作也有借鉴意义。一、宽以待人袁绍军队大败的时候,曹操的部队在袁绍的图书中捡出书信一束,都是曹操的下属与袁绍私通,图谋反叛的信。这时有人提议按信中人名一一核对,把这些人全杀掉。曹操却拒绝了这个意见,并且说:"当绍之强旅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即命人把这个"黑名单"付之一炬,不再追问。曹操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稳定军心,这一点同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一向被史家称之为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交战双方,一方是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袁绍:汝南袁氏一族,自袁安以下,四世五人位居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并且袁绍当时已拥有冀、幽、并、青四州之地;而另一方则是阉竖之后的曹操:他机警过人,应变无方,能断大事,并且已据有豫、兖两州之地,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地位.就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来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认为,曹操以“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以“至弱当至强”(袁众十余万).对于这种说法早就有人提出过怀疑.笔者通过读史,对此也有不少疑点,现将曹操同袁绍当时的军事力量作具体分析,以澄清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8.
官渡之战是汉末三国三大战役中的头一个战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从战前准备层面看,曹操早在初平二年七月就认定与袁绍的决战不可避免,在军事、政治、经济、人才等方面处心积虑地为日后的这场决战作了精心的全方位的准备。袁绍在很长一段时期根本没有意识到曹操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对手,准备既不充分又有严重缺失,部队战斗力不强,且领导集团对要不要发动这场战争也发生了严重分歧。从战略部署层面看,曹操亦比袁绍合理。从战役过程层面看,双方在谋略、指挥和战斗力等方面更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教材是这样分析袁绍失败的原因的: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打败袁绍。"但我更倾向于"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战争。曹操在这次战争中以少量的兵力战胜了袁绍的数十万大军,为其后占据北方、发展势力打下了基础。而考其"以少胜多"的原因,乃在于曹操的善于用人和袁绍的不善用人,说明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北美新移民文学作为新移民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有着较为独特的文学叙事上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对北美新移民生存压力、语言隔阂、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的演绎。在如何摆脱与超越弱者身份的叙事方式方面,北美新移民作家们有着自己不同的选择。这里面既有曹桂林、周励等早期作品中的那种对自我弱者身份的带有夸饰性的想象超越,也有如阎真、少君等用"独立个体"的自我表述将"弱者"身份的无形化解,更有严歌苓小说中所表达出的"弱势对强势的慷慨的宽恕"。  相似文献   

12.
建安七子是曹丕、刘勰共同的研究对象,前者是此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后者继承了前者的观点,并多处引用或复述前者对七子的评论。二人均将文体作为研究七子的切入点,并强调文气对文人和文章的重要作用。刘勰对七子的讨论较曹丕深入和详尽,并对曹丕的观点有丰富且重要的例证和补充,二人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明显的互文特征,其研究多有相互印证之处。刘勰的建安七子研究不但是对曹丕的承续,更是对自身"弥纶群言"之志的明证。  相似文献   

13.
两汉前期,汉文帝为了拱卫王室,推行郡国并行制,始立河间国,封赵幽之子刘辟彊为河间王.在西汉的河间王中,不仅有酷爱经学的刘德,也有了骄横不法的刘元.而东汉后期的四位皇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皆为河间孝王刘开之后.这些是研究两汉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隐含了"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孙子认为,人是赢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从根本上破除了"道德制胜"与"占卜测胜"的哲学迷思。孙子"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在战略、战术上有广泛深刻的实践。在战略层面,孙子强调"庙算"和"修道保法"。在战术层面,孙子推崇"出奇制胜"和"避实击虚"。此外,孙子"以人为本"胜利哲学在情报领域的应用格外鲜明,首次创立了"以人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远远超越了古代西方"以技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兵学向谋略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却抑制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论吕布     
吕布叛丁原投董卓,事出有因,应置于汉魏之际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吕布为人豪爽,性格直率,并无自立为王之野心。至于他后来“下降”,乃是他相信曹操会需要他这样的豪杰来平定天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混战,他们之间只有利益,没有诚信。见利忘义,反覆无常者多矣,岂独吕布哉!刘备、张绣、马超等那一个不是朝三暮四,反覆无常。与他们相比,吕布缺乏的仅是权术和战略眼光,所以才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相似文献   

16.
历来对叶梦得最大的争议就是认为他作为蔡京的门客,"以门户之故,多阴抑元祐而曲解绍圣"。从叶梦得与"绍述"权贵的关系、与元祐党人及其子弟的交游、对新旧法的评价等方面分析,叶梦得非"绍述余党",他同情元祐党人,反对立元祐党碑,与元祐党人及其子弟关系密切融洽,他对新旧法的评价客观公允,对绍述之政的批评也是正确的,不存在阴抑元祐。  相似文献   

17.
赤壁之战胜败原因后人多有评说,几成定论。但鲜有从夏口的地理位置、战略形势的角度检讨曹操失败之因。夏口“分荆襄之胜而压荆襄之口”,是荆、扬二州的“心喉”。曹操赤壁之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夺取江陵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忽视了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没有乘胜追击势单力孤的刘备,占领夏口这一战略要地,致使刘备得到喘息之机,并与孙权联合,最终导致了曹操的惨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