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伦理学基本问题一直是我国伦理学界所关注的课题,介绍逻辑经验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石里克(1882-1936,德)对于这个问题的规定和解答,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一、什么是伦理学基本问题石里克的《伦理学问题》一书,把"人为什么会台乎道德地行动?"的问题规定为伦理学基本问题.他作出这个规定的基本思路和依据是:首先,为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石里克主张伦理学不仅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科学,因而要从科学的一般性质去考虑伦理学基本问题.他认为,必须把伦理学的对象看作如同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样,  相似文献   

2.
《尼可马各伦理学》(下简称《尼》)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之所以具有一种独特的地位,这完全是因为他对伦理学所做的独特的规定,而正是这种规定使得我们得以摆脱形而上学的桎梏,重新思索,建构一种形而下的伦理学。 在《尼》中,亚氏始终强调一个区分就是智慧和明智之间的区分①,可以说,这个区分正是他思索伦理问题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而这种区别说到底就是:智慧的最终的思索目标是共相和本原(“智慧关涉的是能被证明的和永远相同的东西”②),而明智则“不仅是对普遍事物的”,“它们以个别事物为最后对象”③,因此它“关涉处于…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观点认为维也纳学派只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模仿者,本文试图以证实和唯我论的关系这个话题为切入点,讨论中期维氏、石里克和卡尔纳普在这个问题上的异同。由于科学语言是主体间可理解的,那么用来证实的经验陈述绝对不可能是唯我论的表述。他们都认为唯我论将一个形而上意义的"我"作用于经验领域,这样的陈述无法为科学提供经验的意义。但三人的依据却各自不同,石里克从实在的层面、维氏从日常语言的角度,卡尔纳普则立足于物理学语言来否定唯我论。这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异,维氏从来都不是真正的经验主义者,证实原则只是他从逻辑语言向日常语言过渡的一部分;而维也纳学派则是不折不扣的经验主义者,证实问题一直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他们只是试图用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框架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问题与数学应用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是什么?   1.问题是一个不稳定系统   如果对某人来说,一个系统的全部元素、元素的性质和元素间的关系都是他所知道的,那么这个系统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稳定系统.如果这个系统中的某些内容是他所不知的,那么该系统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问题系统,即问题.如果这个问题系统的元素、性质和关系都是有关数学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数学问题.   ……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是什么? 1.问题是一个不稳定系统 如果对某人来说,一个系统的全部元素、元素的性质和元素间的关系都是他所知道的,那么这个系统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稳定系统.如果这个系统中的某些内容是他所不知的,那么该系统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问题系统,即问题.如果这个问题系统的元素、性质和关系都是有关数学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伦理学基本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学是一门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不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可以帮助人们完善自我、完善他人、完善社会。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最基本的问题,正确理解、处理好这个问题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所涉及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科学理论术语有无真实指称,即在客观世界中是否真正存在着科学理论术语所指称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也可以看成是科学理论术语所指称的对象是实在的还是虚构的问题。某些科学实在论者坚持科学理论术语真正有所指称,如“电子”、“基因”等术语所指称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人为的虚构。他们把这一点作为他们真理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这正如L.劳丹所指出的:“一个实在论者从来不会认为,一个理论的核心理论术语如果没有指称,它  相似文献   

8.
真爱爸爸     
崔忠军 《海外英语》2006,(10):26-27
我努力去做一个好爸爸。给孩子们买礼物,带他们去游泳,为了供他们上学,我工作夜以继日,勤勤恳愚。可与迪克·霍伊特相比,我这个父亲却逊色许多。迪克用轮椅推着身患残疾的儿子参加了85次马拉松,每次行程26.2英里。他不但用轮椅连续8次推着儿子行驶26.2英里,用橡皮艇搭载着儿子,自己游泳拖着游了2.4英里,他还把儿子放在自行车把手座位上,骑车112英里,所有这些都在一天之内完成。同样,迪克也曾用轮椅推着儿子到美国各地滑雪,把儿子背在身上翻山越岭。还有一次,他用自行车驮着儿子周游全美。与迪克相比,你带儿子去打保龄球这件事真是不值一提,不是吗?那么作为儿子的里克为父亲做了些什么呢?除了挽救了父亲生命之外,里克并没有帮过父亲什么忙。43年前,这个动人的亲情故事始于马萨诸塞州的温切斯待镇,由于里克出生时被脐带所勒,大脑受到损伤,失去了支配四肢的能力。“他这辈子将会是一个植物人,把他送到福利院吧。”迪克说在里克9个月大的时候医生这样告诉他和妻子。可是迪克·霍伊特夫妇不相信医生的诊断结果。他们发现小里克的眼神尾随他们在屋子里转  相似文献   

9.
意义标准问题是逻辑经验主义学派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意义标准最终集中在证实原则这个问题上。逻辑经验主义者们对于这个问题存在着广泛争论,并试图寻求解决途径,但无论如何努力,问题和挑战始终存在。文章通过论述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石里克、卡尔纳普和亨普尔对于意义标准的证实原则所作的不同解释和修改,认为一个陈述或理论的意义在其被表达或创造出来时就已经被人为地决定,按照人们表达或创造它时所遵守的规则,可分为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而且,这个意义标准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0.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价值哲学与人生、社会哲学学说。它是科学理论(历史主义)、哲学观点与价值学说(人本主义)的内在统一。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是:探讨人生、社会、道德现象的状态、规律;反思构建人生、社会、道德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探讨确立人和社会实践的行为法则;研究道德实践的机制和广泛运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指它是科学学科还是具体的社会科学,在这个问题上尚有争论,我们认为,它仍然是哲学性质的,这是因为:第一,这是由其研究对象-道德观象的抽象性与广泛联系性所决定的。第二,道德作为人“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本身具有世界观意义。第三,在哲学史上,伦理问题一直是哲学思考与研究的中心问题。伦理学不仅是哲学,而且它还是一种价值哲学而非认识哲学,是人生与社会哲学,而非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11.
夏平平 《考试周刊》2009,(44):173-174
美国教育学家埃富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个“困难”就在于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基本活动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受"科学主义"的影响,许多伦理学家大都乐意将伦理学称之为一门科学。其实,伦理学从来不是一门纯科学。通过分析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问题的性质可以得知,伦理学是哲学性为主,科学性为辅的哲学分支学科。这就表明,哲学的方法与科学的方法在伦理学的研究中均不可偏废。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被伦理学所用的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也分别存在于将道德问题进行分工研究的道德哲学、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描述伦理学、部门伦理学、道德文化学和伦理史学这些伦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中。  相似文献   

13.
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接触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儿童的道德认识及其发展? 儿童的道德认识最初或许只是“好”与“坏”的表面的、零星的判断,但它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一个越来越复杂的规则体系。什么样的概念可以把儿童的道德认识加以全面涵盖?我尝试提出一个概念,那就是“儿童的伦理学”。一、儿童有其自己的伦理学怎样理解伦理学这一概念?伦理学可以表示一门学科,即对道德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表示某个伦理学家、某种伦理学流派对道德的一整套的道德认识,也可以表示某一文化对道德规则的一整套规定。“儿童的伦理学”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儿童所具有的一整套道德认识,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研究儿童道德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4.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怎样看待概念本身的性质,关系到对逻辑学基本理论的认识问题。我们看到一般流行的逻辑教科书都把概念定义称为“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个定义已为许多人所接受,但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正确的。 首先,“本质属性”这个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本质”和“属性”是两个不同质的范畴,不能随便用其中的一个去限定另一个。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原因。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使事物得以存在并推动事物前进的根据和原因,因此,本质也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毛泽东同志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生主义.是继民族革命、政洽革命后提出的“社会革命”的纲领。这个纲领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所提出的种种经济改革方案中最先进的一个。他在讲到民生主义的含义时,总要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联系起来。他有几种不同的表述:一是将两者溶合为一,如说:“……所以我用民生主义来代替社会主义,始意就是正本清源,要把这个问题的真性质表明清楚。”又说:“社会问题便是民生问题,所以民生主义便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本题。”二是,他把社会主义说成是民生主义的组成部分:“本党既  相似文献   

16.
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而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应被简单理解为一种功利主义原则,而是一个涉及“自然属性”与“道德属性”之间关系的元伦理学问题。运用元伦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这一问题,一方面揭示出马克思伦理思想作为一种“批判性伦理学”的方法论本质;另一方面也凸显出马克思伦理思想所追求的“道德客观性”主旨。在此意义上,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研究乃是一种“元伦理学”。  相似文献   

17.
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政治立场是保守的,代表着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人民抱着一定的敌视态度,但是他的教育理论在很多方面有着精辟的见解。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明确提出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不能仅仅依赖于以往的经验、习惯,应当具有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他要求把哲学作为整个教育学的指导方向;用伦理学来决定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赫尔巴特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但是由于他的唯心主义、形而  相似文献   

18.
文艺伦理还是文学伦理——论文学伦理成立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伦理和文学伦理的分歧源自学术界对文艺学与文学学或文学理论的不同理解,而文学伦理成立的基础在于文学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就学科研究的细致化和专业化而言,对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研究,应当说“文学学“、“文学理论“的称谓更恰当。文学与伦理学都是与找寻人生意义有密切关系的活动,因此文学与伦理学结合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在应用伦理学的理论框架中被称为文学伦理学,它是以文学活动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为主要对象的伦理价值研究。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康德整个哲学大厦的拱顶石,更是其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立足点。因为自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根本前提,对一个行为作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评判的唯一标准是:这个行为是“出于义务”还是“符合义务”。  相似文献   

20.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至今仍是学术界悬而未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深入总结20世纪国内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新世纪之初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其中,李泽厚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他认为,在学术多元化的今天,寻觅一个统一的美学定义是没有意义的。但美学具有哲学性质,是对“人生之诗”的解读,则是它最重要的品格和最重要的规定性。这一看法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