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是一个封闭的实体,教学是一个按部就班的机械化操作过程.在现代课程观中,课程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过程.课程观的转向要求我们改变对教学本质的传统认识,即教学不再是一种程序化的按图施工,而是课程的开发和体验,流动性与瞬时性是其本真特性.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教学设计从目标模式转向过程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案";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与体验;尊重学生主体性,把他们看做是课程开发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体现过程哲学思想的过程论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过程论课程观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相暗合。读书、听课、做作业是学生的“正业”,艺术化的闲暇生活是学生的“居学”。创造力是在创造性的“正业”和“居学”中培养起来的。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创造潜力的、有可能完成的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3.
陈海宇 《文教资料》2006,(5):152-153
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等都需要彻底改变。“小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习方式也跟随转变,教学方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新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必需在教学方式方面有新的突破。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小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大力推进主体性教学;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教学评价应当以评价学生主体发展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已成为重要的课程基本理念;“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不但改变了我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使我们有必要为学生的学习寻找一种高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课程教学观的比较分析 现代主义课程教学观的代表人物是拉尔夫·泰勒,他注重目标导向教学,他提出的相关理论简称为“泰勒原理”,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现代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高效性,但是其最大弊端是简单,既忽视了学生差异,也忽视了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在泰勒的目标模式下无法实现因材施教,把培养学生同工厂生产产品等同,学生个性和创造力随着受教育年限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7.
西宁市五四大街小学从2000年开始,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宏观的动态的课程观;开放的立体的课程观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的谭程观。从建立生动的课型和模式人手.开展了创新教育“体育分项教学”等多项课题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地学习、探索和发现。在课时长度上.探索长短课结合的课时结构;在课程评价上,探索学科课程分项综合评价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所持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错误潜在价值的充分发挥。教师的“错误”观是教师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的集中反映,也是其教学能力、评价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错误时,应该具有科学的“错误”观,如课程资源观、启发契机观、审视教学观、评价信息观。教师应该在这些“错误”观的指导下,采取正确的策略去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相似文献   

9.
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在于其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体验课程、植根于生活的课程,在这种课程中,学生成为课程开发者,它是对以传递间接经验为核心的传统教学观的反动,倡导以尊重每一个学生自己的观念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走出了二元论,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在民办院校教学中实施一体化的模块式教学,已经成为了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改变了以往在民办院校教学中所采用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在目前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将会向着“多元整合型”的方向去发展,形成了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更是一场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变革。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是:“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主体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结论教学”(结论传递、结论推导、结论印证),换一个角度看也就是学习过程的缺失。这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这样一个新的理念,其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强调了学习的“过程观”。我以为,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这个过程观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教学的过程,首先应该是教师学习的过程从课程的角度讲,教师是课程的一个部分,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从教材使用的角度讲,教师…  相似文献   

13.
陆阿定 《考试周刊》2010,(55):214-215
新世纪之初,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新课程改革在诸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素质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产生了许多新的理念。这些理念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究其实质就是“以生为本”。也就是说,“以生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之核心”。  相似文献   

14.
由心理语言学家古德曼等提出的“全语言教学”分别在语言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与教师观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全语言教学是由上而下的语言观、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以兴趣为中心的整体课程观。经过二十多年,全语言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全语言教学受到教育功利主义的冲击,全语言教学与自然拼音法正由相互争议走向融合阶段。全语言教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千万别教“英语”,千万别教“学生”,千万别教“失败”。让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5.
一、职业教育必须跳出“学科本位”,不能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 所谓课程模式实际上是指课程观、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三要素的特定组合形式,即课程模式是在一定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特定组合方式。其中,课程观是课程模式的“纲”。 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专业教学特别注重学科体系及其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变化,对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学中,音乐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的意识比较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音乐教师课程观的重大变革,音乐课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斯朦豪斯的课程观视“课程即研究假设”、“课堂即实验室”、“教师即研究者”,倡导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凸现了教师“专业主义”的理论取向,提出了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及相关的知识观、教师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对我国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业是保证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领域之一,作业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实践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良好知识观、能力观、品德观、学习观的活动。“文化+(学科)”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科为载体,达成对人之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价值观念、文化品格的塑造,实现课程对于文化传承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基于“文化+(学科)”教学思想的智能化作业设计、实施与评价,遵循育人性、系统性、规范性三个原则,其“三维三段”模式凸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技术赋能的特点,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实现作业过程的最优化,并最终达成学科教学的转识成智、化知为德、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与语文教学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教育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要求语教学必须走出过去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在追求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和个性发展等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以《语课程标准》为依据,重建语知识教学观、阅读分析观、作教学观以及口语交际教学观等,加强语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努力实现语新课程教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介绍写作教学进行时的课程观,具体阐述了“微写作”课程的建设构想以及实践。“微写作”课程是一个因学定教、教学相长的课程体系,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后百字”并轨同行的建制模式。确保教学能促进儿童写作能力发展,能提升儿童写作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