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戏谑xuè伫立zhù罢黜chù商贾ɡǔ馀勇可贾ɡǔB.寂寥liáo恪守kè阁楼ɡé竹篙ɡāo槁木死灰ɡǎoC.挑剔tī龃龉yǔ会晤wù事迹jì光风霁月jìD.档案dǎnɡ桎梏ɡù诰封ɡào肖像xiāo惟妙惟肖xiào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妍媸毕露首曲一指纷至沓来一言以蔽之B.一筹莫展真知灼见远见卓识冒天下之大不韪C.墨守成规怪事迭出弱不禁风冰碳不同炉D.功亏一篑怀谨握瑜既往不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企业要降…  相似文献   

2.
识字妙法     
小xiǎo乐lè,从cón*小xiǎo就jiù对duì文wén字zì有yǒu浓nón*厚hòu的de兴xìn*趣qù,只zhǐ是shì不bù知zhī道dào应yīn*该*āi怎zěn么me学xué,才cái能nén*学xué得de又yòu快kuài又yòu多duō。这zhè一yì天tiān,晚wǎn饭fàn后hòu,他tā和hé爸bà爸bK出chū门mén散sàn步bù,发fā现xiàn在zài公*ōn*园yuán的de墙qián*上shàn*写xiě着zhe:有yǒu木mù也yě是shì桥qiáo,无wú木mù也yě是shì乔qiáo,减jiǎn去qù桥qiáo边biān木mù,添tiān女nǚ变biàn为wéi娇jiāo;有yǒu米mǐ也yě是shì粮lián*,无w…  相似文献   

3.
小紫的秘密     
有yǒu一yì天tiān,小xiǎo紫zǐ突tū然rán神shén秘mì兮xī兮xi地de对duì阿ā卡kǎ说shuō“:知zhī道dào吗m??我wǒ有yǒu一yí个Bè秘mì密mì。”“真zhēn的de吗m??是shì什shén么me?”阿ā卡kǎ立lì刻kè瞪dènB大dà眼yǎn睛jinB感Bǎn兴xìnB趣qù地de问wèn。  相似文献   

4.
“骨ɡū碌lù碌lù……”滚ɡǔn来lái一yí个ɡè刺cì毛máo球qiú。原yuán来lái是shì小xiǎo刺cì猬wèi,它tā正zhènɡ在zài找zhǎo朋pénɡ友yǒu呢ne!小xiǎo白bái兔tù见jiàn了le它tā就jiù钻zuān进jìn了le草cǎo丛cónɡ,小xiǎo猴hóu子zǐ见jiàn了le它t  相似文献   

5.
"六幺"正音     
高中语文第三册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初为<霓裳>后<六幺>",课本仅注"幺"音yāo,"六"多音无注.听读不同版本的朗诵,其读音各不一样,瞿弦和读为liùyāo,方明读为lùyāo.  相似文献   

6.
汉字之最     
汉字从笔画上来看,9笔的字最多,其次是10笔和8笔的字。笔画最少的字是1笔写成的“一”、“○”和“乙”三个字;笔画最多是“齉”字,共36画,音 nàng,表示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汉字中同青字最多的是读“yì”的字。《现代汉语词典》(1995.5.北京第166次印刷)里读“yì”的字共有90字。读音最多的是“哪”、“和”两字,这两个字都有五种不同  相似文献   

7.
一、读拼音,写词语。(10分)zēng tiān níng jiélǒng zhào guīlǜchūn lián miáo huìhémùgūdú二、下列四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两个别字,请在有别字的词语下面画横线,并在后面的括号里写出相应正确的字。(8分)1.详和奥妙祝愿揣磨()()2.游览诵扬弥漫晶银()()3.惭愧暴竹发势灵魂()()4.培伴信赖掩没生怕()()kāi juàn yǒu yìyìyáng dùn cuò三、按要求写成语或四字词语。(12分)1.描写雪景的:、、、2.描写春节期间热闹场面的:、、、3.描写美的境界的:、、、四、照样子对对子。(6分)桃红对(柳绿)春风对()国泰民安对()黎明对()五…  相似文献   

8.
一、识记熟语字音1.下列熟语中画线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露马脚l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bàng失之东隅,收之桑榆yúB.撑门面chēng明修栈道,暗渡陈仓zhàn疾风知劲草jìng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倒胃口dào不以一眚掩大德shěng丁是丁,卯是卯máoD.经一堑,长一智qiàn骨鲠在喉,不吐不快gěng削尖了脑袋往里钻xuē2.下列熟语中画线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juàn未有不散之筵席yán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B.天下攘攘,皆为利往rǎn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h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kuìC.流水不腐,尸枢不蠹d…  相似文献   

9.
说狮子     
子我wǒ说shuō四sì个(è石shí狮shī子zi,你nǐ说shuō四sì个(è纸zhǐ狮shī子zi,石shí狮shī子zǐ是shì死sǐ狮shī子zi,纸zhǐ狮shī子zi也yě是shì死sǐ狮shī子zi,要yào想xiǎn(说shuō好hǎo这zhè几jǐ个(è字zì,注zhù意yì读dú清qīn(四sì、石shí、纸zhǐ、死sǐ和hé狮shī子zǐ。★金jīn手shǒu指zhǐ★近jìn似sì音yīn:四sì、石shí、狮shī子zi、纸zhǐ、是shì、死sǐ、字zì、注zhù、读dú重zhòn(点diǎn掌zhǎn(握wò好hǎo声shēn(母mǔ:d、g、h、zh、sh、zh、z、s说狮子@安桉…  相似文献   

10.
一、看拼音,写词语。chōn%jǐn%lín%tīn%hóu lón%chōu chùpiāo yìyùhánshìhào diāo sù二、按要求写出有关词句。1.按要求写成语或四字词语。(1)带有反义词的:如前·赴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两字重叠的:如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事物联想到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如人物:海伦·凯勒不屈不挠、巴金___________________;如景物:夏日烟台的海水平如镜、秦兵马俑_______________;如事情:孔子游春循循善诱、大江保卫战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要求写句子。(1)描写春天的两句诗: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课程理念。从不同学习理论的视角来解读"以生为本"课程理念得出不同的结论,人本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命为本",行为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动为本",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长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从不同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以生命、生动和生长为本。  相似文献   

12.
“否定词+but”是英语中的一个常见结构。前加不同的否定词会使该结构表示不同的意义;即使否定词相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含义也相差甚远,必须正确理解该结构的意义才能进行准确翻译。  相似文献   

13.
“传奇”一词在古代既指由唐代诞生的标志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文体独立的成熟文言小说,又指明清由南戏发展来的戏剧。在戏剧学上,对“传奇”的理解基本不存疑议:然而小说学上“传奇”之使用有着复杂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能指与所指并不相同,因而造成了小说学上对传奇体小说认识的见仁见智。本文即对“传奇”在小说学史上的发展进行了清理与辨析,解构出各个历史时期“传奇”小说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所以受人推崇,是因为它有着不朽的艺术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学者的研究方法不同,评论也不尽相同,但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真理和美感谁都无法否认。当然,真理从来都不是赤裸裸的,只有去除遮蔽才能达到最终的澄明达到最高的美感——真理。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不”字独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三种不同的作用。“不”字独用可以表示陈述和祈使两种不同性质的语气,具有修正性、回答性、阻止性三种不同的作用,但无论何种性质何种作用,“否定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情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在构成要素以及要素关系等方面有不同的规定。艺术人类学者扩展了情境的内涵,重视情境的历史文化内涵,凸现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与观审环境在具体情境中的组合特征,从而使美感研究与人的研究结合,并在多维研究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余华的《活着》在对生命苦难本质的揭示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而在苦难的超越上则显示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路径,这对于现实生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白诗之"清"有与清淡派诗人相似的风格,同时也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李白之诗华藻其外而神骨自清.与清淡派诗人以淡致清迥然有别;清淡派诗人闲适而萎弱少骨,感情冷淡,李白之诗清而不弱,清而不冷,在清新之中注入了刚健雄厚的艺术因子.分析李白诗歌风格之"清"的独特之处,以期从另外的角度对清美诗歌风格的丰富性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现实状况曾两次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入21世纪以来,对这一思想的不断重申和拓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健康第一"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我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乃至我国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中认真地贯彻执行这一重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秋"作为季节名词,它在双音化过程中,由于受其自身构词特点的影响,曾产生过不同的义项。从"秋"作为季节性名词的双音化过程,来讨论这个词在表示秋季时,其形式和意义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不同,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