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交媒体的渗透,不经意地偶然接触新闻和被动学习知识成为常态。人们可能认为,即使不去主动寻找新闻,也可以在日常的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保持消息灵通,间接地获得对时事政治和公共事务的了解,这被称为"新闻找到我"感知。本文关注"新闻找到我"感知与社交媒体知识效应的关系。采用配额分层抽样方法对中国网民在微博中的新闻使用和知识学习情况展开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微博新闻使用有显著的知识效应,但受到"新闻找到我"感知的潜在干扰,高"新闻找到我"感知通过阻碍人们在微博新闻使用中的政治兴趣获取,给政治知识学习带来了间接的负面影响。该结论提醒我们,培养公众主动关注和寻找新闻的动机和行为,仍然十分重要。本研究也为"新闻找到我"感知与知识的路径关系提供了补充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在数智化背景下,社交媒体的运作逻辑带来公众新闻接触方式的分化,主动寻找新闻和偶然接触新闻成为两种日常化的媒体使用形态。基于2020—2022年间实施的全国性问卷调查及后续深度访谈,考察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主动和偶然新闻接触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结论表明,两种新闻接触方式都显著促进青少年的线下和线上政治参与,但偶然新闻接触的影响更大。社交媒体新闻接触还通过提升政治知识水平、激发政治讨论及二者之间的链式连接,促进青少年群体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用户量增长迅猛,这些平台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它们在新闻的传播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很多的不同点,新闻在这些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也有着新的特点。研究这些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这些媒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与个人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的相关性不显著,与公民参与社会意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微博对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的影响最为明显,微信则对公民参与社会意愿的影响最为明显。基于弱关系的连结社会资本、基于强关系的黏合社会资本和基于维持关系的维持社会资本与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微信对连结社会资本和粘合社会资本的影响最为明显,微博对维持社会资本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蓬勃发展,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因其草根化、社交化的特点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青睐。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体育新闻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的体育新闻改变了传统体育新闻传播模式,拓宽了公众的体育新闻获取渠道。基于此,本文探讨体育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葛明  邵旭根 《传媒观察》2013,(11):56-58
微博时代、微信时代,很多事件中的旁观者、当事人都成为记录者,各种视角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传播出来。媒体人使用微博、微信,建立广泛的职业社交网络、更为快捷有效的信息源,得以有效拓展报道自由度。双“微”时代,正在改变纸质媒体的新闻流程,甚至其操作理念也在酝酿着革命性的变革。本文试图从新闻实践层面,探寻“微”生态下纸媒突围的一条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正在成为家庭、学校、同侪和大众媒体等传统政治社会化动因外的又一崭新机构。本文通过分析来自16-25岁青少年的在线和线下问卷调查数据(N=800),集中探讨了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偶然性新闻接触与公共参与之间的关系及二者发生关联的心理机制。本文显示,偶然接触社交媒体新闻不仅有望直接提升青少年的政治兴趣、知识水平、意见表达频率和社会参与程度,还可能以政治兴趣为中介间接影响意见表达和社会参与实践,这一中介过程或可进一步受到个体内部政治效能的有限调节。基于以上结果,本文围绕社交媒体场景下,偶然性新闻接触之于青少年的政治心理和实践以及更广泛的政治社会化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刘艳 《新闻世界》2012,(6):138-13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公民参与程度的提高,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化媒体和原有的论坛成为为公众提供新闻、分享信息的主要途径,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已初见端倪。普通公民逐渐改变“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转而主动制作与传播信息,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报道者”。本文通过对当前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进行观察,分析当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提出未来我国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夏婷婷  王红梅 《档案》2014,(12):57-59
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扩大了档案的活动领域,扩展了人们接触档案的途径,推动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本文主要以微博档案为例来沦述社交媒体影响下的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人人手中都有了一个"通讯社"。很多新闻,职业记者还没到现场,或者没来得及到现场,现场情况就已经在微博、论坛、博客上传播了。从广泛意义上来说,这些通过社交媒体发出信息的人,就是"公民记者"。在"公民记者"时代,任何人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消息,都可能成为新闻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重要的新闻,甚至具有全球影响的重大新闻,往往最先由社交媒体发出。比如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消息,就是一个名叫"Kayne"的网友,2010年8月8日凌晨在新浪微博上最先发出的。  相似文献   

11.
数字时代的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不断生成新的传播形式,微博方兴未艾,微信已悄然兴起。微博与微信两者均具有移动和有线互联的性质,实现了跨媒体平台的沟通,微博兼顾了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三个范围内的互联,微信目前还局限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传播。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介形态、媒介内容、媒介生产的界限,然而又有所不同,在新闻发布方式上,微博新闻主要是用户自生成内容,微信新闻主要是网站推送;微信以虚拟场域人际互动为主,而微博兼具社交媒体和twitter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杜蓉 《新闻世界》2013,(4):147-148
在博客、微博、播客、SNS等“自媒体”日益风靡的今天,传统的新闻传播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与影响。公民依托“自媒体”平台实时实地发布新闻不仅日益普遍,其影响力也日趋扩大。“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进行了解构与重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用户迁移成为各类社交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微博与微信用户规模的此消彼长,既缘于微信独特的优势,也与微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生存环境密不可分.但微博并非因此就丧失了存在价值,相反,作为中国最活跃的公共表达平台,微博与新闻信息的传统和谐一致,以至于微博空间中新闻信息的呈现逐渐影响了大众获取新闻的方式.商业化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微博的核心价值,才能真正使其焕发应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张羽  侯逸君 《今传媒》2011,19(2):48-50
本文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探析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假新闻现象,并试图通过对微博的快速传播以及自我纠错能力、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意见领袖(即微博认证用户)和传统媒体对公民新闻发布者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来探索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预防和制止假新闻传播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黄欣欣 《国际新闻界》2022,(11):120-141
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赋予和增强了当代青少年多种形式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与信心。青少年如何在新闻信息刺激下进入公共领域是一个亟需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1293名12-19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青少年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网络政治效能感、政治讨论及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具有显著正向作用;(2)网络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讨论分别在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中具有中介作用;(3)除了单独的中介作用外,网络政治效能感与政治讨论两者间的传递和联合作用还形成了远程中介作用。通过聚焦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本文明晰了媒体使用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理解青少年政治参与的“使用-效能-讨论-行为”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前,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受众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电视时政新闻应该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更新传播理念,丰富和创新时政新闻的内容,改革时政新闻的形式,创新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更好地宣传党政方针和主流声音。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更多的公民渴望参与到社会活动事务中来,希望能够在公共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的出现使公民的想法变为了现实.然而,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谣言的社会现象近些年来屡见不鲜,公民新闻的真实性正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造成公民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谭吕婧 《新闻世界》2014,(12):108-109
今年七夕前夕,乐百氏公司为其维生素饮料脉动推出了一款微信小游戏“撑回复状态,收获唇爱≠”,这款游戏形成了由微博话题引流至微信客户端再回到微博分享的传播链环,平衡了游戏的传播性和品牌的植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该个案着手,试分析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如何互动传播以实现优势互补机制,并为其它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相关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档案社交媒体作为宣传档案工作、传播档案知识、提升档案馆形象以及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其运营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从印象管理视角,对省级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账号运营状况进行调研,探讨当前档案社交媒体运营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明晰档案社交媒体功能定位、完善档案社交媒体信息服务、构建与用户交流互动的反馈机制和完善档案社交媒体运营机制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全媒体矩阵概况 人民日报全媒体矩阵上线后,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受众关注:截至2016年5月5日,人民日报微博粉丝数达4576万;截至2015年12月,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量达10073万;截至2015年10月,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拥有275万关注用户.人民日报的微博、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分别依托于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平台本身的自有技术因素也将限制其新闻类型及写作方式,而这些也会反过来对新闻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在时效性方面,微博和客户端有赖于自身内容发布时间的自由度,优于微信公众号;在对新闻内容的趣味度要求上,微博和微信由于其自带的社交性质对趣味性表达要求更高;在传播内容上,由于三者均带有全媒体属性,均可对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新闻内容综合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