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周钧韬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金学家,《周钧韬金瓴梅研究文集》是其《金瓶梅》研究集大成的作品。周钧韬《金瓶梅》研究的突出特点是高层次加入,文本研究特色是“就实论虚”,其金学研究呈现出很强的哲学思辨色彩。他的一些观点有较大影响,为《金瓶梅》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吴敢同志在本刊今年第三期发表的《关于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文章,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文学终身教授浦安迪博士于十月来徐州同吴敢和其他明清小说研究者交流了两国学者研究《金瓶梅》及《金瓶梅》评点者张竹坡的成果,并访问了张竹坡家乡,察  相似文献   

3.
张竹坡的《金瓶梅》批评,历史地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明崇祯本《金瓶梅》评点的理论成果,经过开拓和深化.建立起了自己的完善的小说批评体系。张竹坡的《金瓶梅》批评,充溢强烈的主体意识,具有明确的审美指向和系统的文体结构。在理论上,张竹坡确立了以形象和“情理”为核心的小说观,明确阐释了小说的创造性以及与生活本源的关系。张竹坡重视小说阅读的审美指导。  相似文献   

4.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在很多方面将中国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就《金瓶梅》一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而言,张竹坡认为《金》是一部泄愤之书,通过对个人的批判扩大到对整个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就《金瓶梅》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而言,张竹坡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以其中一些重要的美学理论观照了《金瓶梅》第23至第26回中的一段小故事——“宋惠莲之死”。这段故事在书中虽只是一处“闲笔”,却不失为张竹坡小说美学理论的一个极好范例。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在“俗化”《西厢记》 (1)的同时,又“雅化”了《水浒传》 (2),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时,已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明确提出“市井文字”与“花娇月媚文字”并举之说。但张竹坡之着眼点仅限于艺术技巧,而未于《金瓶梅》具有的社会文化特质做明显揭示。小说是形象的成长史 (3)。《金瓶梅》正是通过“雅”“俗”之间的变化笔法,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个时代:资本的原始积累正在进行,而积累的资本又在畸形发展的商品经济中找不到正当出路,资本的力量冲击着陈旧的社会,变异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观念——这是一个世纪末的转…  相似文献   

6.
第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于1992年6月15日在山东省枣庄召开。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展了一系列的《金学》研讨活动。自1985年全国首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江苏徐州召开以来,“金学”的研讨活动比较活跃,国内已召开了五次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并于1989年6月在徐州召开了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会前,成立了中国《金瓶梅》学会。这些活动,为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大批中青年研究者脱颖而出,开创了《金瓶梅》研究的新局面。特别是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使  相似文献   

7.
在张竹坡的小说理论中。“寓意说”贯串了《金瓶梅》评点的始终,与苦孝说、泄愤说等共同构筑起了其批评体系的整体框架,而“王世贞著《金瓶梅》说”对这一理论框架形成具有直接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作者的家乡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金瓶梅》中酒描写的争议,已成为“金学”研究中一桩不小的公案。但以往的论者大多着眼于“金华酒”,而出现在《金瓶梅》中的其他多种酒则鲜见论及。本文通过对《金瓶梅》中大量出现的绍兴酒的考量,得出如下结论一、《金瓶梅》的作者确实是以既有的生活视野为基础从事创作的,但却故意将家乡的地名回避了;二、这一做法正符合作者隐姓埋名遁迹于世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9.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为我国文学理论留下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他创建性地提出《金瓶梅》是泄愤的世情书 ,是史公文字、第一奇书而非淫书的论断 ,确立了《金瓶梅》为我国“四大奇书”之首的崇高地位。他精辟独到地评价了《金瓶梅》的艺术 ,论及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学风貌等诸多方面 ,高度总结了因《金瓶梅》的出现而丰富了的小说艺术。尤其是张竹坡首创的书首总论的评点方法 ,健全了中国小说批评理论的组织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众多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探讨中,除了《红楼梦》之外,最受国内学人关注、研究成果最多同时也是进步最大、最快的,莫过于《金瓶梅》了,以至于学界提出“金学”之说。只要将大陆地区从建国到八十年代这三十年和此后三十年间《金瓶梅》研究的情况作一个对比,  相似文献   

11.
公安袁氏在诗歌和散文领域成就卓著,但对《金瓶梅》的研究亦有不可抹杀的功绩。本文拟从公安袁氏对《金瓶梅》的传播和评论两方面来论述他们对于《金瓶梅》研究的贡献;此外他们对《水浒传》的研究亦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明代小说研究取得很大成就,特别是小说作者研究。但是百年后的今天,作者研究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金瓶梅》作者研究更为混乱,混乱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通过六个方面原因的分析,可以确定《金瓶梅》的作者为一"绍兴老儒",一个在大官僚西门庆身边工作的贴身秘书。  相似文献   

13.
作为雅文化的元素符号,“雪”是道德情操的象征,呈现冷色调的美感。《金瓶梅》则有意使小说中的雪场景与雅文化文本中的雪景意蕴构成互文和戏拟,达到对正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反讽与颠覆。小说通过戏拟正统文化之话语符号的语境,使置身其中的话语意义逆转而背离原有的文化背景走向市民文化的怀抱,以实现抢夺主流话语权的企图,这是《金瓶梅》超越其他名为“通俗”实则依然以主流话语讲话的小说作品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近五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不减,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文章试从版本、成书、辨伪和作者等六个方面对近五年来相关《金瓶梅》的研究作一番爬梳整理,并给予客观评述,以求为《金瓶梅》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评点者侧重文本细读,多向挖掘文本意旨,凸显《金瓶梅》广泛的意义承载。市井风貌是小说题旨的外在表现,劝惩之旨突出小说文本的功能效应,泄愤说则为文本最为内在的题旨指向。《金瓶梅》评点者的题旨论述提升了文本的艺术价值,成为小说家体验崇高的方式,焕化成评点者生命精神的存在表征。  相似文献   

16.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比勘《金瓶梅》与《水浒》相关的文字,推测《水浒》原本的面貌。笔者以何九验尸及王婆实施挨光计的时间两件事切入探讨,认为容与堂本(或其祖本)篡改了《水浒》原本的一些内容,所以容与堂本已非《水浒》之原貌。而《金瓶梅》所袭用的《水浒》是一种经过简单拼凑的文本,刊刻者所据的早期版本不全,配以当时流行的晚近版本补足。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人物妒忌心理描写,揭示了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家庭矛盾的人性心理根源,展现了妒忌心理对人性的扭曲、变态的巨大影响力。与类似的小说相比,《金瓶梅》妒忌心理的描写还展现出了它与一般描写妒妇、悍妇形象小说的不同之处:不仅借妒忌刻画人物性格,而且由此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玉皇庙、永福寺在《金瓶梅》中的作用及其宗教文化因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庙、道观在古代小说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然而玉皇庙及永福寺在《金瓶梅》里尤其举足轻重.不仅成为小说结构的双翼,推动了情节,起结了人物,而且折射出晚明市民丰富复杂的宗教文化心理.一寺一观反映了深刻的宗教文化因缘.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已经产生了大量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拟就《金瓶梅》与晚明女性生育民俗的角度探究被称为"中国十六世纪后期的社会风俗史"的《金瓶梅》所反映的晚明女性生育民俗文化的特点,使我们透过作品真实地感知晚明时期女性的生育状态,了解晚明女性生育民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