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王朝建立之初,致力于蒙古的经略,1636年,内蒙古十六部四十九旗封建主在盛京召开大会,决议承认皇太极继承蒙古可汗的大统,奉上“博克达·彻辰汗”的尊号。1637年鄂尔多斯部降清,此后在1640年,今锡盟各部(旗)亦先后归顺清朝。从此,延续了近三百  相似文献   

2.
清朝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绘制出多幅各级行政建置的地图。清代盟旗游牧地图,乃其中之一。在清代盟旗游牧地图的基础上清朝会典馆组织人员编写《大清会典》,其《疆理卷》载有较为详细的蒙古各盟旗游牧地。张穆《蒙古游牧记》吸收其成果,第一次尝试以内地郡县为例,撰写外藩蒙古行政建置——盟旗的历史地理。该著作为蒙古历史地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边疆史地研究留下了光辉篇章。但由于《会典》的作者群和《蒙古游牧记》作者生活年代、历史背景、语言功底等诸因素所限,该两部文献所记载的地名解读、游牧地方位界定、方向辨认以及历史考证方面犯有不少讹误。本文试图以《蒙古游牧图》(以下简称为《图》)等各种古地图、历史地图、现代地图为据,对喀尔喀4盟86旗的数千条地名进行研究考察,对其讹误地名进行归类和纠正。  相似文献   

3.
著名蒙大学家田清波关于鄂尔多斯方言研究有三部重要著作即:1.《鄂尔多斯(南部)蒙古方言》.2.《鄂尔多斯民间文学》的序论部分,3.《鄂尔多斯词典》.鄂尔多斯方言的主要特征为:在语音上,表现在复合元音、前化元音与聘化辅音、重音等方面;在语法上,表现在名词格的范畴与动饲某些形态变化方面;在词汇上,表现在方言词的构成,某些词汇意义的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境内的蒙古语方言土语情况比较复杂。1994年夏蒙古语方言地图课题组按照统一的调查大纲,以地区为单位,对该盟七旗一县一区的86个苏木、乡、镇当今现实生活中使用着的蒙古话作了调查。根据调查所得材料,归纳整理出各调查点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些特点,并进行了初步对比研究。本文内容只涉及语法部分  相似文献   

5.
<正>归化城作为清代蒙古草原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是漠北、漠西地区与中原贸易的重要转运枢纽,其腹地范围包括漠南蒙古西部各旗及漠北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和新疆。清政府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归化城设关榷税,于咸丰四年(1854年)又将包头、萨拉齐和托克托城三处增为归化城税关的分税口。随着汉蒙贸易、边疆贸易的发展,该关税额有较大增长。经由归化城输出的商品以茶叶、布匹和杂货为大宗,输入则以牲畜、皮毛等为主。  相似文献   

6.
后金时期(1616-1635年),随着女真的逐渐强大,一部分蒙古人经由不同的途径为后金所获得。后金按照八旗的基本形式组织这部分蒙古人。与蒙古人投附的多少相适应,后金按八旗游牧蒙古、八旗蒙古、蒙古二旗、蒙古八旗等形式次第来组织他们。蒙古八旗的形成过程贯穿整个后金时期,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一时期蒙古八旗的形成阶段,对八旗游牧蒙古概况,八旗蒙古形成时间,以及后金曾设立的喀尔喀、兀鲁特两个蒙古旗的组成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与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共存的一种声乐形式,这种蕴含时代特征的艺术通过千百年的传承成为了蒙古族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对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中的地域与风格进行研究,首先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形成与特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对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传承中的地域风格形成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对准噶尔部进行了前后长达六十七年的长期战争。这场战争时间之长,涉及地域之广,在有清一代国内战争史上是仅有的。本文拟对这场战争作一大致勾勒,并就有关问题作一些探索。清初,居住我国北部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即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漠南蒙古于清入关前,即已归服于清朝。漠北喀尔喀蒙古下分札萨克图、土谢图、车臣三部,清初亦相继臣服清朝。漠西厄鲁特蒙古部,明初时称瓦刺,明末清初  相似文献   

9.
人物介绍金峰(蒙古名AItan-Orgil)教授,蒙古族,1937年11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公特旗人。196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1988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所长、新疆师大名誉教授、国际蒙古学研究协会会员、国际卫拉...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汉语方言普查工作从一九五七年九月起开始着手,到一九五八年七月结束。这次普查使我们对于当地汉语方言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是个多民族地区,除蒙古民族外,绝大多数是汉族,还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少数民族。在一九五七年时,全区共有市旗县镇七十八个。其中自治区所辖市两个,旗及自治旗五十一个,县十八个,市、镇七个。其中纯牧业旗十八个,半农半牧旗十六个,农业旗县三十五个,城市九个。当时全区只有九百七十三万余人,主要通用蒙汉两种语文。通用汉语的占八百五十六万余人,其中包括通用汉语文的回族七万余人,满族两万五千  相似文献   

11.
笔者运用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蒙古文档案和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了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的相关边界规定,即边界管理制度、对边界纠纷的处理及对越界者的处罚措施等。它是清廷施行于蒙古地方的盟旗制度的一些具体表现,然而清廷所订立的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盟旗时则有许多变通。尤其,有清一代,为了避灾自救,被灾蒙旗牧民或有组织,或零散地移牧邻旗之事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12.
清末放垦后,大量外盟旗蒙古农民和汉人涌入科尔沁右翼后旗,迫使该旗从事牧业的人口大量减少。更多的原住旗民招外来蒙、汉农民垦种,不仅改变了该旗蒙古人户数及民族结构。而且加快了该旗由牧转农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笔者挖掘和利用清代喀喇沁左、右、中三旗扎萨克衙门蒙古文档案,详细考证了清代不同时期喀喇沁三旗苏木数目,认为清代蒙旗苏木以旗内定额丁数为基准,苏木数目随着旗内蒙古族人口和定额丁数的变化而增减。清中叶以来旗内定额丁数的减少对当时的苏木制度带来冲击和破坏作用。这对了解清代蒙旗基本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明清内蒙古西部地区土地开发的环境脆弱性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西部地区是一个古地理环境变迁的敏感脆弱地带,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的扰动极为敏感。特别是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代表的各主要生态因子和生态系统,极易受到扰动而发生恶性循环。历史时期气候、降水变化多次引起植被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同时制约着人类的开发活动,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农作物种植界线的改变。农牧业经济的盛衰也发生时间上的波动。明清土地开发同样呈现出自然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时空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清代,人类开发干预与转为干冷及温干的气候相共轭。清末为维护统治,实行的“放垦蒙地”、“移民实边”政策,是破坏鄂尔多斯生态脆弱地区的植被、诱使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土地沙化的主要社会趋动因素。然清末放垦并不是造成鄂尔多斯草原沙化的主要原因,而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生态脆弱的覆沙地区人类过度利用,或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诱发引起。第三、四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造成该地区生态脆弱性,是易于发生土地沙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清同治年间爆发的陕甘回民起义,以及清政府为镇压回民起义而进行的战争曾对整个西部蒙古地区造成过重大影响。而与陕甘两省接壤的伊克昭盟地区所受到的影响则更为严重。本文主要利用清代伊克昭盟各旗扎萨克衙门档案和《清实录》等资料,阐述了回民起义期间清政府征调伊克昭盟各旗蒙兵的情况;蒙兵在清政府的命令下,长年驻守边境地带并防堵回民军的经过;清政府派遣的大批官军进入伊克昭盟围剿回民军的过程等。文章最后总结和分析了战乱给伊克昭盟各旗带来的各种灾难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代前期的封禁政策与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前期封禁蒙古的政策,内地的“劝令垦荒”,皆是清廷巩固清朝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封禁蒙地法令虽未严格执行,但由于清廷采取的限制措施,内地农民出边耕种定居的范围较小,因而对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清初流民潮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即地主阶级兼并土地、灾荒饥馑与兵燹。顺治朝禁止内地民人开垦蒙地是为了让流民尽快回到自己的土地上 ,垦复荒地 ,使“差赋有出”,这与清廷在内地推行的“劝垦”政策并不矛盾。清廷封禁蒙地的前提和着眼点是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宁辑边疆”,从这一点出发 ,使得其对内地流民的政策呈现出禁止——有限制地开放——再禁止的特征 ,其中不乏民族隔离的意图 ,但更表明了其对蒙古各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明清交替时期,黄教对中国“三北”地区影响重大。无论是蒙古、满洲还是沙俄都对黄教以及黄教的圣地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黄教以及黄教圣地西藏的联系中,满洲政权的黄教及西藏政策更具主动性。正是这一积极的姿态使得清初政权有效地利用黄教来扩大自己在蒙古各部中的影响,并为它对蒙古各部施加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清廷对西藏以及黄教政策的灵活运用还为清政权统一中国、成为“华夏共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牧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东西跨2600公里,包括24个旗,面积70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蒙古族居多,居住分散,以牧为主。牧区这种基本特点,给牧区社会经济管理带采诸多不便,发展内蒙古牧区社会经济,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曼需要牧区政府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和管理方法。本文以正镶白旗明安图镇英图嘎查社会经济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例,阐述了牧区社会经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功能和开发前景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