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汉族大规模迁入导致广西宾阳族群结构发生变化,最终演化成今天宾阳的"汉人社会".其区域网络建构涉及语言的通行和应用、文化教育的开发、习俗的共享三个方面.宾阳"汉人社会"本身已不是单一的文化形态,而早已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各地汉族移民之间族际互动的多元文化,并呈现出"合成文化"的地方性文化样态.  相似文献   

2.
据史料记载,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3.
人们经常把有些人办事或说话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规定称之为“胡来”或“胡说”。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说起来它的历史渊源还真够久远的。“胡来”“、胡说”始于东晋之后,史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原”。胡人是古人对我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当时由于西晋王朝的腐朽,胡人打入中原,赶走了西晋统治者,主宰了西晋。由于汉族封建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以当时的汉族封建礼法为依据,而胡人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并不以汉人说话、办事的方法为依据,所以当时的汉人把胡人的礼教称之为“胡说”“,胡来”。到后来,发展到把汉人本身的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孙昉 《大连大学学报》2023,(5):64-71+78
清代诸帝大都不同程度地要求王公贵族避免沾染“汉人习气”,其中以清高宗弘历为甚。弘历眼中的“汉人习气”指向非常模糊。满族王公贵族对汉族传统文化的仰慕和效仿,均被视为“汉人习气”。弘历甚至将当时已经出现的八旗游惰现象也归因于“汉人习气”的浸染。弘历曾多次以浸染“汉人习气”为由训斥王公贵族。这种贬斥反映了弘历对汉族的戒备,并以此来控制王公贵族。仁宗颙琰、宣宗旻宁也曾斥责沾染“汉人习气”的王公贵族,但是力度和频度都远远不及弘历。随着清朝国势日渐衰落,晚清诸帝对“汉人习气”的贬斥也就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5.
王剑英同志:在今年第七期的《历史教学》上刊载您写的《编绘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历史地图的一些说明》一文,在“有关古代民族的问题”部分,我认为有些地方,提法不够确切,愿提出和您商榷.(1)"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夏元时期,不断有原来居住在边境的各族人民内迁中原,与汉人杂居,而逐渐融合.元朝时候,把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统统叫作汉人".元朝时候"汉人"和"汉族"的意思不同,当时是从政治权利上把人分为四等,所谓"汉人"是属于第三等人的意思,并不是从民族上划分.例如南方的"汉族"和其他各族,都称为"南人",属第四等人.照您的提法,很容易误解当时女真族、契丹族已经和汉族融合,所以才称为"汉人".否则,把元朝时候的所谓"汉人"和"汉族"两个概念混淆了.南方的"汉族"岂不都成为"南人".而不是"汉族"了吗?  相似文献   

6.
道孚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康巴藏区的一个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藏传佛教传入道孚地区以后,由于历代封建领主的支持,藏传佛教格鲁派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道孚地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道孚地区宗教格局、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道孚的社会历史背景、格鲁派寺院——灵雀寺在道孚的创建以及格鲁派对道孚社会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探讨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在道孚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两晋南朝时期,北方流民大批南下,经过侨州郡与土断,南下北人逐渐与土著汉人融为一体。南北汉人之融合,既壮大了南方汉族队伍,更提升了南方汉族素质,为南方社会进步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汉人官僚是辽政权中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在辽的兴衰荣辱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着重就辽政权中汉人官僚的来源、地位及对辽社会的影响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9.
一个个不同的人群融进了汉族大家庭。边缘人群汉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认同危机——歧视他者的‘汉人’,常也被自称‘汉人’者歧视。  相似文献   

10.
师:西汉是在哪一年由谁建立的? 生:公元前202年,刘邦。师:西汉于公元前202年建立,到公元8年结束,共统治了2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汉的强盛,一直到今天我国最大的一个民族被称作“汉人”,我们的古华夏族也从此被称作“汉族”了。 [“汉人”、“汉族”来历的补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西汉强盛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社会经济较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是全国唯一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居一地的佛教名山,金刚神舞是藏传佛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但体现了藏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而且成为五台山佛教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表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汉传佛教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传播形式,它与佛经的翻译几乎同步展开,最早的讲经活动始于汉末魏初,并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大力发展,至隋唐而大盛.讲经活动于唐时分化出僧讲和俗讲,僧讲以讲经、讲律、讲宗并举,制度较为完备、稳定;俗讲形式变化较大,宋以后仍有变异.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宗教文化现象之一,对其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看出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特点,也可看出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文学史是西藏僧人在佛教实践活动中创造文学的历史。藏族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佛教紧密联系。在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几乎都涂抹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藏传佛教文学历史上,许多著作兼具历史、哲学和文学特征于一身,而且作者本人亦是僧人兼文学家、诗人、思想家,这种共生现象比比皆是。这是藏传佛教文学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4.
韩愈一生排佛不遗余力。与僧徒的交往并不影响他的排佛。韩愈排佛的关注点仅仅在于佛教对社会的危害,并不涉及佛教义理精微之处。韩愈排佛的成效不大,而且其在发展儒教的过程中还受到了佛教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云南边地佛教兴盛,大理白族地区的汉地佛教寺院经济、中甸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佛教寺院经济均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情况下,形成了不同类型、具有显著民族宗派特色的佛教寺院经济。直到今天,它还广泛、深刻地影响到云南少数民族佛教信徒的经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6.
噶丹·东竹林寺属德钦县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央勒”、“色庸”和“嘎依”是东竹林寺最主要的、也是格鲁派(黄教)寺院所独有的法会。“格归堆姆”是东竹林寺一年一度盛大的宗教节日,在“央勒”法会的月末两天举行,即藏历八月二十八、二十九日。每年的“格归堆姆”节都会进行羌姆表演,该表演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种修供仪轨,仪轨运用象征表演的表现形式来阐明宗教奥义,主要传达除恶扬善、以“和”为美的道德理念,教化人们洗涤与净化内心世界,以驱除“贪嗔痴”净化为“真善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7.
藏族传统法律开宗明义强调以佛教十善法作为立法基础,并要求民众皈依三宝、学习佛法、信奉因果等。具体而言,如为避免杀生的恶业而废弃死刑之类便是其独有特点。佛教化的法律制度为护持佛教、整合社会发挥了重要功能。其重民事赔偿诸特点,也是当代社会可以借鉴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元代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伊始,翻译佛经即成为最重要的内容。16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再度传入蒙古地区。俺达汗和林丹汗时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印度、西藏佛教经典的蒙译,丰富了蒙古人的精神生活,极大地推动了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佛教文化构成了全部蒙古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同时,译经活动也为佛学的深入研究、保留印藏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是秦汉以后我国政局分裂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虽然南北双方的正常往来被阻断,可是南北的佛教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佛教寺院遍布我国南北各地,并渗透到南北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影响着南北朝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对《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应该有全新的思考。蔡铁鹰的前期研究虽已提出了新的思路,但我们应当考虑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即从佛教密宗的传入以及佛道两家论辩的背景中寻求解释。佛教密宗在东汉、中唐以及元代曾有三次大规模的输入,尤其是元初忽必烈及蒙古黄金贵族皈依藏传密教所造成的藏传佛教的强力输入,对内地的俗文学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