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石家庄东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驾三 《资源科学》1986,8(4):10-17
石家庄东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1965年以来,对本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开发,促进了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近20a(年)来,地下含水层出现了采补失调,水位连续下降的现象。从1965—1982年地下水平均埋深(2月和5月平均)已累计下降了8.95m,并出现了许多地下水开采漏斗区,致使许多机井效率减低,出水量减小;提水设备不断更新,浇地成本增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地下水降落漏斗演变及主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大量的野外资料分析,发现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位最大埋深已达65m,埋深大于10m的区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4.4%,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串珠状分布于太行山和燕山山前平原的工业城市;深层地下水位最大埋深达110m,埋深大于40m分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3.1%,形成了华北平原复合漏斗,面积占52.6 %。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至今降水量减少、河道渗漏量减少和地下水开采量增加的变化分析,发现地下水位下降和漏斗的形成与人类开采地下水和降水量持续减少密切相关,通过采用关联度计算分析,认为人类开采地下水是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3.
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1991年~2003年系列地下水资源潜力及供需分析,浅层地下水总体处于采补平衡状态,但黄河沿岸及中东部平原古河道带尚有54.95×108m3/a潜力,而在山前平原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地下水超采27.83×108m3/a;深层地下水除豫北平原、鲁北平原部分地区尚有一定潜力外基本处于严重超采,总超采量12.44×108m3/a;南水北调工程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但在短期内可满足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因此利用南水北调的契机涵养水源是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总体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各地开发利用程度差别较大,有些地区地下水超采较严重,形成了区域性的水位降落漏斗,并诱发多种环境问题。对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地下水开采诱发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并针对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齐齐哈尔市区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补给量为71901×104m3/a,多年平均可开采资源量为68530×104m3/a,现状开采量为29258×104m3/a,剩余地下水资源量为39272×104m3/a,余水模数9.80×104m3/a·km2,总体为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中等区。由于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开采的不均衡性,导致河谷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大,倾斜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较大,低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较小。根据齐齐哈尔市区第四系地下水资源余水模数、地貌单元及开采第四系地下水的难易程度,将齐齐哈尔市区划分为:1河谷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开采潜力大易开采利用区;2倾斜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大易开采利用区;3低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小复杂开采利用区。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山东段)为地下水开采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不合理的开采造成了该地区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破坏了地下水动态平衡,严重地区出现地面下降等地质灾害。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自运行以来,对黄河下游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结合两个年份的地下水水位资料,绘制出水位变幅图,进行分段分区域研究,得出可行性结论。  相似文献   

7.
孙才志  刘立权  杨新岩  邹玮 《资源科学》2013,35(7):1388-1397
本文以辽阳首山水源地作为研究对象,在地下水动力场模拟基础上,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将3种情景的地下水生态水位作为1项重要的约束条件纳入到地下水管理模型中,建立了基于生态约束的地下水管理模型,采用线性规划方法求得3种不同情景的地下水新增优化开采量分别为21 986m3/d、12 934m3/d、22 602m3/d.管理模型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调整开采方案,在增加全区开采量的同时能够保证首山地下水漏斗的逐渐恢复,同时有利于解决研究区内潜在的土壤盐渍化威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德州市降水量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德州地区1990-2005年的降水数据资料和地下水数据资料分析发现:德州地区大气降水是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浅层地下水水位随降水量的变化升降.枯水年份和丰水年份浅层地下水的水位全年变化趋势不同,丰水年份浅层地下水水位全年保持上升趋势,枯水年份则相反,枯水年在汛期过后的下半年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主要是因为枯水年当地生产和生活用水更依赖地下水.而气候持续干旱和降水量偏少是造成德州市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逐年发展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企业生产及生活用水的不断增加,杭州湾某滨海平原规划区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已初步形成小范围的水位降落漏斗,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特别是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经分析认为目前已处于地面沉降发展的初期阶段,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将进入地面沉降急剧发展期,带来巨大的、难以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现场勘察发现海南岛博鳌湾海岸侵蚀现象较为严重,同时本文基于遥感资料对2000年和2015年博鳌湾岸线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计算了不同岸段在各个时期的海岸侵蚀速率,该区域年均侵蚀速率为3.23m/a,且万泉河口位置是侵蚀最为强烈的地方,最大侵蚀速率可达12.4m/a,2000年~2015年15间向岸最大迁移超过180m,表明该区域的海岸侵蚀现象较为严重。对造成海岸侵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供后期海岸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地下水调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华北平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可调蓄地层、调蓄空间、调蓄水源以及调蓄有利地带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华北平原地下水最大可调蓄空间为1478.05×108m3,现状地下水位埋深条件下的可调蓄空间为326.29×108m3。制定了地下水调蓄有利地带的选取原则,华北平原地下水调蓄的最好地带是山前冲洪积扇和中东部平原的古河道带。本文在山前冲积扇地带选择了7处地下水调蓄有利地带进行专门研究,提出了各调蓄有利地带调蓄空间、调蓄水源以及调蓄方式。7处调蓄有利地带利用当地水源调蓄方案实施后,地下水可增加补给量为16.68×108m3/d。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对3处有利地带的调蓄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调蓄方案实施后对地下水供水环境的恢复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水资源供水情势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工程,针对规划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从仅有当地供水系统供水和南水北调供水系统供水两个方面,以缺水率和缺水指数为评估指标进行研究。对南水北调供水系统,分别考虑建立当仅有三河口水库单独供水、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两种方案,当采用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时,以南水北调可调水量限制条件分情景一:可调水量10亿m3;情景二:可调水量15.5亿m3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仅有当地供水系统供水时,受水区内水资源供需紧张;当以南水北调供水系统仅考虑三河口水库供水时,受水区内缺水状况依然存在,当以可调水量10亿m3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时,年缺水指数由2020年的3.17增加到2030年的8.18,水资源供需状况依然紧张,以可调水量15.5亿m3供水时年缺水指数由2020年的0.82增加到2030年的3.31,较情景一年缺水指数已有改善。可见,以可调水量15.5亿m3供水时,2020年基本可以满足需水要求,但2030年后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必须安排新的水源以满足后期增加的水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水危机意识与水资源管理机制创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北京水资源本身的不足,水环境恶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其成为中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加之南水北调推迟五年进京,更加剧了北京水资源严峻的形势。本文在对北京市居民水资源危机意识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北京水资源危机的特点以及在水危机意识下已采取和应进一步采取的对策。在借鉴国外水资源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和细化了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途径,即提高水资源使用者的危机意识、节水意识,提高工业、农业以及生活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雨洪利用、实施虚拟水战略、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措施、加强地下水的储备以及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黄河置换水量的水权分配方法探讨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为了促进西部开发,在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和西线工程尚未建成之前,可在东线和中线的受水区范围内置换出一部分引黄水量,重新分配给黄河上中游使用。黄河置换水量的分配是一个特殊的水的使用权的分配问题,也是一个多地区、多目标的决策问题。该文首先探讨了水权的基本理论和使用权的分配原则,即有效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构建了水量分配的一整套指标体系。为解决这一多地区目标的决策问题,研究提出了根据这些原则,构建了水量分配的一整套指标体系。为解决这一多地区多目标的决策问题,研究提出了根据水权分配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和模糊决策理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了水权分配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黄河置换水量进行了分配决策,获得了较为合理和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同步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我国的资源紧张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互耗问题严重,煤炭资源的开采导致地下水污染、土地沉陷或淹没等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本文在分析资源互耗矛盾的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水、土地与煤炭的资源同步利用理念及其应用基础,同时,指出实现资源同步利用的关键在于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临界值。最后,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四湖流域的资源利用现状和调水工程特点,初步探讨该地区的资源同步利用的实现模式:①管道分级的输水方案;②将采煤沉陷区的地下水纳入南水北调工程的水量调蓄管理系统;③恢复南四湖流域沉陷区的土地功能。  相似文献   

16.
气候异常对临汾盆地地下水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业耀  白利平  王金生 《资源科学》2009,31(7):1168-1174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气候异常对临汾盆地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在介绍临汾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地下水模拟软件GMS建立了研究区潜水和中层承压水的水流模型,并根据地下水实测水位资料对模型进行了识别和验证。通过对临汾盆地近50年降水量的分析,确定将连续出现两个特殊干旱年(降水频率为95%)作为气候异常变化情形,运用建立的数值模型对气候异常条件下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异常条件下潜水水位将下降0.3~0.9m,承压水水位将下降2.5~5m。承压水目前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开采对象,异常条件下承压水水位的下降可能会使该地区地面沉降进一步加剧。研究降水量异常变化对临汾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对于该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侯艳红  王慧敏 《软科学》2007,21(2):64-66,79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通过建立政府与微观主体的博弈模型,得出中国的水管理制度变迁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的渐进式变迁的结论。其次,以南水北调东线的水管理制度变迁为例,对中国水管理制度的变迁做出前瞻性的描述,提出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要采用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化运作和用水社区共同作用的多元共生的水管理制度安排并探讨了东线“批发—零售”模式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农业水价调整对解决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应用模型推导与调查实证的方法探讨了华北平原农业水价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目前技术水平下田间需水的价格弹性有限,价格信号对农户的灌溉决策行为影响微乎其微。农户水环境意识薄弱以及考虑粮食自足与极低的农户收入是影响农业水价改革及其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改变农业用水管理模式,适当抬高农业水价,促进农户节水意识提高;建立节水效益补偿机制,试行“两部制水价+ 返还”的水价政策,促进节水技术进步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足迹的中国水生态功能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力强  谢高地  陈龙  裴厦  范娜 《资源科学》2012,34(9):1622-1628
水资源问题将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问题,水资源危机将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面II占的“瓶颈”问题。随着30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洪涝灾害等水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水资源管理上必须要有新的转变和大的突破。本研究在分析了中国水资源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引入水足迹等人类影响指标,结合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面状与线状结合,综合运用地理要素,初步对全国水流域进行水生态功能分区。试图为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维护国家水资源安全,揭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演变趋势,制定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策略,支撑国家水环境管理理念的转变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