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学理论研究。其传统研究范式处于不断的被“消解”的境况之中.教学理论研究在不断改变自身的存在方式——它显现出一种“自我”解构——知识论转向的景况。这一景况发生在教学理论研究的“知识体验”中,这种“知识体验”(渗透)表现在知识观、知识的心理学观、知识社会学三个方面。它表明了教学理论原有基石的裂变以及教学理论研究从规律(探寻)到规则(知识生成规则)的知识论转向。  相似文献   

2.
课程史学研究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美国教育学家波克维茨的社会认识论将历史化和问题化引入课程史研究,开辟出课程史学研究的新理路。社会认识论强调知识内嵌社会性并与权力融合共生,它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关注理性系统。社会认识论将学校教育知识视为一种与权力有关的社会实践,从社会学的角度反思当前课程理论和实践中各种话语的历史形成过程,并剖析背后的权力运作。以社会认识论为基础,课程史学研究新理路涵盖了五个逻辑转向:从主权权力观转向生产性权力观的核心理念、从主体中心化转向主体去中心化的关键焦点、从地理空间转向文化场域的限定视角、从线性进步转向间断变革的历史时间观、从编年史转向当下历史的研究范式。新理路揭示了历史的织造特性,填补了传统批判教育研究的不足,审思了课程改革研究,界定了课程史研究者的新角色。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年来兴起的“童年研究”热进行梳理,对比两种“童年研究”范式,呈现了“童年研究”的视角转向。传统“童年研究”受到发展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社会化”理论的主控,使得儿童的主体地位被遮蔽;而新“童年研究”以“新童年社会学”的研究为代表,将童年视为社会结构的形式和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童年研究”视角转向的背后反映出研究者对儿童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发展对儿童人权的尊重以及对儿童研究伦理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课程改革使课程领导逐渐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在当前正面临着一种范式的转型,即由“官僚-控制”范式转向“反思-自主”范式。其中,“官僚-控制”范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科层式的学校组织、法定知识范围的领导实践、官僚权威的充分运用以及技术理性的解题逻辑。而“自主-反思”范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领导共同体式的学校组织;“经验”范围的领导实践、道德与专业权威的充分运用以及反思性实践理性的解题逻辑。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社会学视野中,我们"遭遇"到的各种知识并非产生于真空之中,知识与社会的存在有着深刻的联系,是历史制约、社会建构、利益导向的。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美国课程主导范式从开发向理解范式转换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状态,可以揭示大学本位的课程专家的身份以及他们的理论观、实践观所发生的变化。它为我们解读美国的课程理论提供了一个文本之外的社会学语境。  相似文献   

6.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源于科学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辩护的语境”与“发现的语境”的二分;20世纪9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源于文化或社会建构论.关键问题在于,科学哲学和科学的文化建构论都将科学视为一种“理论”而不是“实践”.如果我们从“理论优位”转向“实践优位”,就会发现科学实践的多维度性,导致对科学进行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才能给科学以完整的解释,从而表明在科学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是相互融合的.在全球化政治经济格局中,这种融合同样会彰显科学的政治、经济乃至伦理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传统和学术路径,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当生产者社会淡出,消费者社会突显,消费文化或消费社会学的视角逐渐被接受为一种新的分析和研究范式。伴随着重返生产和生活的消费话语回归,马克思消费的社会理论迎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自从“范式”一词出现以来,对它的研究与探讨便成为诸多学者孜孜以求的一项论题,对其内涵的界定也在诸多学术流派的争论中日渐清晰与深化。“范式”最初由科技哲学家库恩提出,随着人们对各项学科理论本源的深究而不断的发展应用到了多门学科当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理论范式的科学界定日渐实用化,理论范式也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构建学科理论基础的一个参照系。本文从宏观上研究并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趋势与必然,对规范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概念、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体系均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信息价值论”或“知识价值论”,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出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理论观点。它主要是一种社会学、未来学理论,而不是现代实证科学中居于“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层面的“信息论”的一个内容或其分支学科。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所使用的核心概念——“信息”,是信息论或信息科学的基本概念,所以“信息价值论”或“知识价值论”又与  相似文献   

10.
科学哲学的经济学进路是继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之后科学论新的研究方向,它以自然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科学活动社会维度中经济运行原则的重要性,主张用经济学方法论揭示科学认识的规律与本质。但这种经济学范式介入科学哲学研究的基础还存在诸多问题,其理论主张与方法论仍是不确定性的,这源自于科学哲学的自然化解释与其规范性的张力并没有在这种新进路中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1.
军校课程教学改革对培养新型作战力量军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电路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是军校理工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电路基础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提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就如何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2.
脑力是劳动者揭示规律和发明利用规律的中介物的能力,体力是由劳动者自身的生物能所形成的机械力。体力具有有限性,脑力具有无限性。生产的发展,科技革命的发展,都是脑力无限性的表现。劳动力的结构是脑力和体力的关系及其比例。随着脑力发明利用体力的中介物的发展,体力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而脑力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脑力永远是劳动力一部分,不可能是100%;体力所占的比例再小,也不能是O。这样,脑力在劳动力结构中的不断增长的曲线是一条“S”曲线,而体力在劳动力结构中的不断下降的曲线也是一条“S”曲线。认识劳动力结构变迁的“S”规律,对于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验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由此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笔者持有与此完全相反的观点。文章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通过对“形而上学”本质的重新考察,进而深入挖掘其深刻的时代意义,从而呼唤新的“形而上学”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In Kuhnian terms, science education has been a process of inducting students into the reigning paradigms of science. In 1985, Duschl noted that science education had not kept pace with development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claim of certainty for scientific knowledge which science educators grounded in positivist philosophy was rendered untenable years ago and it turns out that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surrounding discovery may be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the justification of knowledge.Capitalizing on these new developments, Duschl, Hamilton, and Grandy (1990) wrote a compelling argument for the need to have a joint research effort in science education involving th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 along with cognitive psychology. However, the issue of discovery compels the research community go one step further. If the science education community has been guilty of neglecting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science, let it not now be guilty of ignoring sociological issues in science. A collaborative view ought also to include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ultural milieu in which scientific ideas arise. In other words, an external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science. The logic of discovery from a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implies that conceptual change can also be viewed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5.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种自然的人性论.他认为人和自然一样,本性自然,故人之道应效法天之道,这种道就是自然而然.而对统治者来说,只要任其自然,清净无为,社会就会和谐发展.老子的这种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还原论范式———自然的复杂性的祛魅———自然的稳定性的破碎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这就是还原论范式与生态恶化的发生学进路与逻辑学关联。因此,要消解科学对环境的副作用、建构“环境友好型社会”,仅仅依靠将伦理观或价值观从外部纳入科学知识的“版图”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从科学知识的内部,特别是从它的“母体”———还原论范式入手加以批判与反思,实现还原论与整体论的整合与互动。这既是由“自然辩证法”的“本来如此”所决定的,也是主观辩证法必须与客观辩证法相符合、相一致所决定的,它是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一项重要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7.
杜威的哲学思想体系里面体现了西方历史文化所特有的科学精神。其科学精神是受到近现代哲学理性主义和近现代自然实验科学发展的深刻影响而形成的,是近代科学实验精神在其哲学思想领域的反映和表现。其科学精神可以从4个方面给予说明:1,求真精神:2,求实精神;3,理性精神;4,批判和怀疑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和智能终端设备日益普及和发展的推动下,互联网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认为,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公众既是社科信息的接受者,也是社科普及的传播者,交互性是这种新型社科普及途径的重要特征。互联网的高普及率和强大技术优势成为社科普及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独特的社科普及优势,发挥其在社科普及中的作用,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探索社科普及新途径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特拉西创立以来就争议不断,一直是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辩论的焦点。对西方学术界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近几十年关于意识形态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原因等问题进行梳理,强调全面、辩证认识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批判“意识形态中心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  相似文献   

20.
人文教育与“两课”同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范畴。它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有许多一致、相通或相近的地方。在功能上相互补充,人文教育起基础性作用,“两课”起核心、灵魂作用,这为人文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可能。要实现人文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融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提高“两课”教师的人文素质,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两课”教学中、加强“第二课堂”的人文氛囤、开设人文选修课等多种渠道实现人文教育与“两课”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