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唐朝的历史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为界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唐朝前期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成就了这一时期的国家兴盛与强大。本文就唐朝前期百余年中的整个改革过程作连续性、综合性的探索,以阐明唐朝前期的特点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多、范围广,许多学生对众多的历史知识难以记住,为此,笔者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一、理解记忆法 1.关键解难法。关键解难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问题的理解记忆方法。如分析唐朝前期经济繁荣原因这一难点问题时,教师应重点突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抓住唐朝前期时间限定的范围这个关键,使学生知道唐朝前期包括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所实施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是唐朝前期经济  相似文献   

3.
<正>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繁荣强大的朝代,为期二十三年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和平安定、繁荣强盛奠定了巩固坚实的基础。唐太宗“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于用人。他以封建政治家少有的恢廓  相似文献   

4.
西汉与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尤为相似的两个朝代,而且都十分强盛.西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现就西汉和唐朝的历史进行比较.一、西汉与唐朝的强盛1.政治上,①两朝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西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唐朝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巩固其统治.②都重用有才能人为官.汉朝的陆贾、晁错、卫青、董仲舒等;唐朝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③都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西汉王朝主要是解决“王国问题”,采纳儒生董仲舒建议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木”.唐王朝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5.
<正> 安史之乱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枢纽,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我们试就安史之乱的发起人安禄山的登台出场及其叛乱的影响,作些探讨.一、生逢其时唐朝前期,由于社会环境长期保持安定,到开元、天宝年间,国家殷富,呈现出超越两汉的兴盛景象.但是,在繁荣的外表里面,社会的腐朽势力也在不断的繁殖增长,到天宝午间便达到了高峰,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6.
贞观年间是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时期,唐朝逐渐由一个经济凋敞和内乱外患交迫的紧张局势,走向一个“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遍野,外户不闭”的安定局面,社会出现了由隋末“大乱”到唐初“大治”的盛世,这一点历来被国内史家所认同。究其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唐太宗君臣所实行的治国措施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但政权很快被农民起义推翻。唐朝前期,统治者注意以隋亡为训,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唐朝自安史之乱后,逐步衰落。藩镇割据和唐末农民战争,加速了唐朝的瓦  相似文献   

8.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使国家从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唐朝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唐太宗也与唐朝盛世辉煌同时名垂青史。隋唐历史,特别是唐朝前期的历史一直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三大题型都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内容等都曾涉及,就占分比例来说,只要有主观题出…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前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在当时的世界范围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史称“大唐盛世”.纵观“大唐盛世”的前因后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其对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本文认为“大唐盛世”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实行民主政治,法制高于人治,乡向选拔人才,注重官吏康政,誊顾百姓民生,鼓励商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尤其值得现实社会的借鉴、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唐代宫妇涉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妇是指后妃、公主、宫女等,宫妇身为皇帝的私眷,本无权与闻国政,但在唐朝前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许多后妃、公主不甘身居大内,俯首帖耳,触角外伸,干预朝政,成为唐朝前期政治的一大亮点,对唐朝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上课)生:起立!师:请坐!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唐朝前期的历史.我提几个问题,大家回忆一下:一、唐朝是哪一年建立的?开国皇帝是谁?生:618年,唐高祖李渊建唐.师:二、唐朝前期有哪些著名皇帝?按顺序回答.生: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学生回答,教师依次从下向上写在黑板一边).师:三、"贞观之治"出现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开元盛世"?生:"贞观之治"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的前期.  相似文献   

12.
唐朝历史是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问答题命题的一方热土。1992年第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杨贵妃足已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此题着重考查学生历史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996年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该题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1999年第41题: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朝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此题着…  相似文献   

13.
均田制始于北魏时期,历经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存在了大约三百年左右的时间。尤其是在北魏和唐朝前期,均田制的作用更为重要。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行这种土地制度,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魏和唐朝两个朝代的均田制各有特点。那么,它们的区别是什么?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唐朝前期的治国方针和措施,特别是李世民、武则天的统治措施为唐朝盛世的到来起到了奠定基础和进一步推进发展的作用。因此,学习本课对于学习唐朝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一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求知欲望盛,因此,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历史的素质教育;2.对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性设计,把初中三年的学习放在一个整体中构思,使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学生对历史进行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5.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大帝国,处理好中央政权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一个重大问题.唐朝与吐谷浑、突厥、契丹、回纥、吐蕃等族实行了“和亲”政策.据柏杨的统计,几乎有21人成为和亲公主(其中有几位只议未婚).唐代诗人对“和蕃”作了精彩的描述,抒发了种种浓烈的情怀.唐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其统治政策的一部分.唐中宗在《金城公主降吐蕃制》中说“为国大计”,“遂割深慈”,达到“更敦和好,则边方宁晏,兵役休息”的目的.杜审言诗曰:“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韦元旦诗云:“柔远安夷俗,和亲重汉年.”张籍颂道:“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唐朝统治者和亲的目的在于同少数民族和平相处,避免他们对中国地区的掠  相似文献   

16.
郑回与唐诏和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七九四年(唐德宗贞元十年),在云南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唐朝与南诏重新恢复盟好,会盟于苍洱之滨,史称“唐诏和盟”或“点苍山会盟。”这是唐诏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安定了西南边疆,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联系,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云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在促进唐朝和南诏和好的过程中,身为南诏清平官的郑回,顺应了历史发展和客观要求,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起了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不愧为当时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  相似文献   

17.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第四章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历时326年。包括隋、唐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1.从政治上看。(1)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隋的大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南北分裂局面。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逃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经常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如何处理,关系到王朝的盛衰兴亡。作为我国封建王朝兴盛时期的唐朝前期,逃户问题就相当严重,武则天统治末年甚至形成了“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的严峻局面,可是,玄宗时却出现了开元天宝“盛世”。唐  相似文献   

19.
李南亮 《新高考》2010,(5):77-77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是我国封建时代—位杰出的地主阶级军事家和政治家。从627年到649年在位,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使得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改善等,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从而奠定了盛唐伟业的牢固基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杨博文同志的《试论回纥与唐关系的几个问题——和刘戈同志商榷》(载本刊1986年第四期)一文的辩驳。作者认为回纥在“唐朝初年兴起于蒙古草原”,他们曾“帮助唐朝消灭敌对力量突厥,解除了唐朝西北方的边患”。“牟羽可汗要与唐为敌”而“顿莫贺政变……是为了保全回纥本身”,“力争与唐朝保持和平友好关系”。在“突董事件”中张光晟“不分青红皂白,将九百多口人聚而歼之”是“一种残杀”,“应受到谴责”。不同意杨博文同志在这些问题上的相左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