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尚彬 《中国广播》2011,(10):17-21
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与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正重构着包括广播在内的媒介发展的生态环境,加速着媒介融合的进程。本文简略分析三网融合与广播媒介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罗幸 《传媒》2017,(21)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通过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传播与资讯通讯科技终将汇聚合一"的思想传达出来.而学界真正将"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学理概念正式提出,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他认为,媒介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些新形势、新变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在媒介内容、传播渠道、媒介终端三个方面的融合尝试,令类型化广播在我国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垂直化、云端化、智能化、场景化、便捷化、灵活化、整合化、多样化、族群化和视听化的特点,进而使类型化广播模式能够逐渐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基于这一背景,笔者将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类型化广播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3.
罗华 《新闻窗》2011,(2):70-70
三网融合对广播的影响 三网融合促使广播的全媒体化进程加速。广播的全媒体化不仅是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三网融合的明确方向。三网融合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融合,手机、电视、电脑等多媒体均可作为广播的终端,这些变化使得广播全媒体化进程大大提速。  相似文献   

4.
三网融合使广播的未来发生了巨大变革,原有传播渠道的拓宽更便利了受众接收信息,网络时代的受众要求广播的内容更深化、多元化。总之,未来的广播媒介将在网络提供的契机下扮演独特的角色。一、三网融合拓宽了广播媒介的传播渠道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及3G时代的到来,使无线  相似文献   

5.
正从198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浦尔教授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提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到1998年中国提出"三网融合"设想,再到2008年《烟台日报》启动"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十多年来,媒介融合不但是传媒界炙手可热的研究话题,而且其引发的变革行动波及业内外:无论是广播、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还是以网络宽频、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正越来越趋向于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一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传媒革命。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广播现状的聚合梳理,在对信息技术生产力作用的反刍考量中,导引出广播生态格局的演变趋势,并提出五个转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米高峰  赵鹏 《青年记者》2017,(24):88-89
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全新的媒介变革,促使以视频为主体传播形式的传统视听媒体,被裹挟进终端数字化升级、多样化融合与内容跨平台、多终端共享的当代媒介生态语境.伴随着这一新型“生态圈”的形成,电视内容传播形态、受众媒介消费习惯等亦发生着多维度的嬗变.对其进行理性思考与深度探究,创新电视剧的内容传播策略,能促进电视剧产业向着更为健康和活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媒体的激烈冲击,广播媒体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和全媒体的思维推进媒介融合特别是媒介内容的融合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有关广播媒体推进媒介内容融合发展的建议,即完善基础,全面建构广播媒介内容融合发展的软硬件条件;融中有“核”,充分释放广播在媒介内容融合发展中的独特优势;融中有分,准确把握不同媒体类型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介快速崛起,当今社会已进入了媒介融合新时代。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实现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终端等不同层面的融合,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多种媒介融合的传播形态。媒介融合是一种新的现象,更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当前,新媒体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和互动化功能加速的态  相似文献   

9.
广电在“三网融合”中的作用及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网融合”步伐明显加快,广电要利用“三网融合”的契机,加快改革步伐,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媒体传播能力和影响力,积极发展新兴媒体,满足各类终端和用户对广播影视的需求,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使广播影视赢得用户、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10.
全媒体(Omnimedia),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个W)。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传统广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面临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变现的严峻挑战。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的突围路径,提出相应策略,包括:明晰专业定位,立足受众市场;坚持技术赋能,重塑广播模式;追求场景适配,延伸传播空间;打造品牌形象,更新盈利理念;接入公共服务,拓展媒体功能。  相似文献   

12.
科普传播存在着媒介歧视、效率低、边缘化等诸多问题,"三网"融合为构建跨媒体科普传播模式提供了可能。本文以三网融合及其对科普传播的影响和科普传播现状为背景,从体系结构、组织形式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浅析了科普传播在"三网融合"时代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安琪 《新闻传播》2014,(2):68-69
当前,各种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新旧媒体间不断碰撞融合,传统意义的广播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然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则为传统广播的突围提供了条件,手机广播的出现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其顺应了"大众媒介个性化传播"的潮流。随着三网融合以及手机广播自身体系的不断发展与逐步完善,手机广播不仅必将成为传统广播的替代者,而且还将影响到其他媒介的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时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广播也在探索崛起之路。学者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其与其他媒介的兼容性。广播主要传播声音,其塑造性和兼容性较强,在媒介融合转型中是受益者。本文认为广播融合要依靠技术创新,完善数字资源库;搭建平台,提供多元服务;充实内容,传播特色资源;培养人才,发扬互联网思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学术期刊为对象,研究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的发展路径。认为在媒介融合中,学术期刊在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积极发展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初步实现了媒介融合发展,但是还需进一步拓展媒介融合的路径。提出了学术期刊要深化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进行制度创新、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三网融合”的推进,使广播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对中国广播下一步的转型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广播的发展势必在“三网融合”这一情境下展开’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的广播新理念、新模式、新产品、新形态、新内容以及全新的营销策略;中国广播如果不借“三网融合”的契机,改变既有生产与商业模式,将很难在未来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李霞 《新闻爱好者》2008,(12):39-40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此后,网络技术的推动,又使得媒介融合得以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18.
柳帆 《报刊之友》2011,(8):97-98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上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于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融合正式开始提上日程并走向大众生活。文章就从时下媒介热点“三网融合”说起,用传播理论重点探析广播和电视媒体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动向。  相似文献   

19.
梁颐 《中国广播》2014,(5):56-59
本文借美国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媒介理论,阐述了广播的历史和未来,探讨了广播"未来是否消亡"问题。认为广播将永远伴随人类存在,但广播接受和传播信息的终端硬件部分即收音机将趋向人性化发展,发展包含在和人类日常用品、人类生命、其他媒介硬件的融合共存中。  相似文献   

20.
柳帆 《今传媒》2011,(8):97-98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上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于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融合正式开始提上日程并走向大众生活。文章就从时下媒介热点"三网融合"说起,用传播理论重点探析广播和电视媒体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