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视新闻宣传中以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篇幅围绕某一专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连续报道者被称为电视系列报道,或电视连续报道。电视系列报道是电视新闻宣传中的重点报道、典型报道、或者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宣传中的“重头戏”。电视系列报道以其立意新、开掘深、容量大和连续性而形成舆论强势和宣传力度,从而给人们心灵以震撼,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去年以来,宁波日报把实施再就业工程作为体制改革报道的一出重头戏来唱,推出的《再就业明星风采》专栏,把报道镜头直接对准那些在再就业岗位上作出业绩的先进人物,使再就业工程宣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心探索抓住最佳宣传契机宁波是一个以工贸经济为主的中等城市...  相似文献   

3.
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中之重,经济新闻宣传也是党报的重头戏。如何唱好这出“戏”?《鄂州日报》推出“聚焦鄂州新型工业化”系列报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6月16日到7月22日,历时近40天,这组系列报道共刊发稿件40多篇,达9万多字,照片30余幅,立体、全方位地展示了鄂州新型工业化的成就,描绘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展望了新型工业化的美好前景,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也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近年逐渐形成风格的经济新闻系列报道,在策划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事件和现象,组织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报道。"中国新闻奖"获奖经济新闻系列报道,不仅表现出了我国现阶段经济新闻系列报道注重把握报道时机、引导经济发展、突出人文关怀的策划特点,而且彰显了我国经济新闻系列报道策划上增强建设意识、整合报道资源、推进题材创新以及强化突发事件报道策划等诸多发展空间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芜湖《大江晚报》从2006年8月12日到10月7日,连续8周利用8个彩色专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出"‘建设新农村’社会实录系列报道",内容具体、翔实,所报道的人物典型、生动,形式活泼、新颖。赢得读者赞誉。这8组系列报道,以图片报道为主,文字报道为辅,报道对象都是来自农村的杰出农民代表,他们均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骄人成绩,并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走致富道路,为促进一方农村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6.
<正>新闻采编人员为了更好的利用新闻资源,提高传播质量,满足受众的需要,丰富报道的内容,获得最佳的报道效果,通常都会对要报道的新闻在报道前进行一系列的谋划与设计。而这一系列的谋划与设计就是新闻报道的策划。而作为新闻报道策划中比较常见的经济新闻系列报道也是如此。经济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经济改革的风起云涌,还有市场经济的如火如荼都给经济新闻系列报道提供丰富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这些题材做好策划,抓住经济生活中读者所关注的热点与疑难点是经济新闻系列报道所  相似文献   

7.
正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事件和现象,组织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系列报道,已然成为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的一大亮点。这种报道手法彰显了各路媒体在系列报道策划上增强建设意识、整合报道资源、推进题材创新以及强化突发事件报道策划等诸多发展空间和发展趋势。然而做好系列报道必须重视新闻的策划和组织,高明的策划是系列报道成功的核心。策划是核心2013年,太原晚报成功地推出了一组系列报  相似文献   

8.
经过周密策划,《经济日报》5月20日开始分宏观、外贸、消费、投资、地区等5部分,推出“特别策划——中国经济如何应对非典”系列报道。这组报道以经济走势为透视点,详细分析了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如何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努力弥补非典造成的损失,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政策选择和实施效果。这组运用科学的辩证的观点深刻分析我国当时经济形势的系列报道,以独到的观察眼光,着重分析非典疫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既发现问题,也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阐明非典疫情并没有伤及中国经济运行的体系,没有伤及中国经济的自生能力,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起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经济日报社的万建民和晓康同志应约撰文,对这组系列报道作了总结和评析,本刊高兴地向大家推荐,相信读者会从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他对新闻还是一张白纸。 两年后,他的抽屉里已经塞满了大大小小,厚厚的一堆获奖证书。 作为在业内引起极大关注的“十大商圈”主力报道记者之一、作为名牌栏目“给酒店打分”系列报道的主持人和主要采写人、作为以《安定门桥改造,12月你在干什么》系列报道为代表的调查报道记者,两年来,他的新闻报道不仅获得了专家的认可,更是在商报读者中声名远播。采访中,常有被采访对象拿着他递过来  相似文献   

10.
系列报道是新闻采写中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由于系列报道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比较适合做相对宏观、紧扣时代现实脉搏的作品,但若不得要领,报道容易做得繁而长、大而空,抓不到人和事,读者不爱看,从而失去报道的本意和作用.本文试图从三个获奖系列报道的解析中,探求一些系列报道的成功密码.  相似文献   

11.
当今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纸媒要想做好深度性新闻报道,一般采用系列报道的形式。系列报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是纸媒新的发展需要,也是吸引读者、留住受众的重要手段。七台河日报通过晨会策划,采用系列报道的形式,从不同角度作连续的报道,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作深度报道,来突出新闻的深度性,这是地方纸媒发展的独特优势。本文以七台河日报为例,试析如何用系列报道突出新闻深度性讲好七台河故事。  相似文献   

12.
田洋 《新闻窗》2011,(4):50-51
经济新闻历来是各类媒体新闻报道的重头戏。但纵观各类媒体的经济新闻,普遍存在语言枯燥、形式呆板、手法僵硬、堆积数字术语等问题,总让读者读起来觉得太累。笔者长期从事经济报道,平时工作中感受最大的是,由于经济报道专业性较强,要做好经济报道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3.
经济生活报不久前推出了一个大型人物系列报道——浙商名流系列访谈,这个以“聚焦浙商精英、诠释浙商内涵、探求浙商定位、弘扬浙商精神”为宗旨的主题系列访谈受到读者及同行的好评和极大关注,作为执笔记者之一,笔者有两点体会较深:一是人物报道特别是企业家报道要力争形式创新,使报道可亲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消息以其传播速度快,简捷明了满足受众“先睹为快”的需要,在新闻纸中唱主角的话,那么系列报道则是以其完整详尽。全面深刻,逐步深化来实现受众“细细品读”的愿望,而成为新闻纸的重头戏之一。系列报道特有的深沉、厚重,能起到单一新闻起不到的作用,而成为报纸和其他媒体进行深度报道的重要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建设已成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经济报道也在媒体的传播活动中唱重头戏,那么,在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党报中,经济报道占有怎样的地位,它出现的频度和内容形式又反映了党报的哪些特色和不足?为了对党报的经济报道作一番清晰的考察,笔者抽取了2005年3  相似文献   

16.
吴煜 《视听纵横》2004,(1):59-61
抓重大题材、重大事件、重大主题,历来是系列报道的重头戏。系列报道以其主题的鲜明性、传播的系统性、信息的密集性而格外引人注目。一部优秀的系列报道特别能显示记驾驭重大主题的功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经济报道是地市级党报的重头戏。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但如何使经济报道从过去那种概念加数字的呆板乏味程式中解脱出来,使其活起来,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实践,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农民报道是县市报的重头戏之一。但是,这些报道也必须常报常新,才能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农民读者的欢迎。1999年,萧山日报策划开展了“99百村行”系列报道,整个报道历时一年。记者走了一百个村,写了一百篇通讯,每篇一千字左右,配上一幅图片,在头版上的“99百村行”栏目中刊登。这些报道反映了一百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合起来有十几万字,全方位地反映了萧山农业、农民、农村工作,开辟了新闻报道的新领域。这些报道最后结集印刷成书。这组系列报  相似文献   

19.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同时应该是党报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报道内涵在丰富,外延在扩大,经济与民生紧密融合。本文就经济新闻如何用百姓的视角来采写大家能读、爱读的新闻,使党报经济新闻成为争夺读者“眼球”的亮点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与经济改革如火如荼的形势一样,经济报道的“活”,也是一个大家一直在探索的内容和追求的目标。 尽管在这种探索和追求中不断出现着一些好作品,但浏览报纸,老一套的经济报道模式仍较多地充斥、占据着我们的版面。总的表现形式就是:报道面窄,重经济成果与生产过程;可读性差、呆板、干瘪、枯燥。许多地方由于以农为主,农业报道唱四季歌的倾向依然存在。 笔者近年来一直在从事经济报道的编、采工作,也一直在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