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以策划出版《格调》一书一炮而红的北京正源出版公司,为1999年的中国创造了两个著名文化词汇:“格调”和“另类”。“另类”丛书一年多来已推出12本,反响如何?近日,该丛书的策划者石涛表示,他们正在酝酿一本发行量更大的书。  相似文献   

2.
另类这个词越来越流行起来。如:另类文化、另类时尚、另类情感、另类空间、另类时装、另类新娘……,总之名目多种多样。但究竟什么是另类,目前尚无一定的定义。有的人说:“如果你不打算被别人归类,不妨说‘我很另类’。这样人家或许会真的给你让开条路,说‘请走’。”而另有人则如此描述另类:“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身着不羁的衣饰,口里嚼着口香糖,眼神茫然地扫视着前方,而且整日无所事事。在人们的眼里简直就是一群蝗虫,一群无可救药的蝗虫……”而同时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星球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了吃…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编辑部收到市人民政府转来的一封署名“胡同一市民”的信,讲的是“胡同里的议论”,希望“报纸不要只报喜不报忧”。 “北京的日报晚报整天报喜不报忧,净拣好听的说。 “比如说清华池一经改装,洗一次澡80元,引起附近百姓们反感,偏偏你们不知趣,登了一段《京城又一好去处》。百姓们有几人肯花80元洗一次澡?……你们能想到老百姓的难处吗? “老百姓买菜都发愁,你还宣传高消费,实在太不知趣。另外报纸上最好少登平均每人存多少钱,平均每人住几平方米,平均每人吃多少肉,你登一次就找一次骂,你说何苦呢?” 信中发了一大通牢骚,有些话相当难听,但却令我汗颜,促我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党报优势,正确开展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4.
喂,汽车!     
朱叶青 《出版参考》2006,(14):13-14
一天清晨,我正做着大梦,迷糊之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最讨厌有人在我睡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有人问:“桑塔纳小汽车卖多少钱一辆?”我就没好气地说:“我没有桑塔纳,只有一辆自行车,飞鸽牌的, 而且也没有打算卖,你如果不是和我开玩笑,那么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那人报出电话号码,没错,正  相似文献   

5.
景兵 《新闻传播》2004,(11):46-47
“你怎么全塞在袜子里边?”“哎哟,你别那么说!”“肯定是假的。”“你要不要吧?说那么多话!”“哎呀,你袖子里面、袜子里面全捅着呀?”“工商来了给我全没收了,我不就赔钱了吗?”“那就是因为你是假的嘛,真的人家没收你干吗?”“你拿回去填了不是国家的钱嘛。”……以上是北京电台在录音新闻《挖墙脚的人们》中暗访倒卖假发票的票贩子的一段实况录音,每当有人提起这篇获得199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时。这段精彩的对话就如同活生生的画面一般清晰地浮现在笔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今日说法》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一套四册,面世两个多月来,已发行10万余套(约40万册),《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及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均报道了《丛书》首发式的盛况及读者的强烈反响。更有外地读者购书后,专程赶到北京,将印有“宝书传真情,温暖万人心”字样的锦旗送到出版社,以示对《丛书》的赞誉。刘少奇同志说过:编辑工作是创造性劳动。在对《丛书》进行的全程策划中,编辑为实现选题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今日说法》节目是中央电视台一套每天中午12:40播出的一个与老百姓法律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制节目,每期讲述  相似文献   

7.
我爱丁丁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生活的坎坷能和我相比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是‘丁丁’。” 丁丁是谁? 丁丁是漫画丛书《丁丁历险记》中的主人公》。丁丁是一名记者,在漫长艰辛的旅游采访中经历种种奇遇。早在1926年,年轻的比利时作家埃尔热创作了连环漫画集《冒失鬼巡逻队  相似文献   

8.
读者赵旭峰近日投书本刊说,目前我国出版界的“丛书热”继续升温,丛书出版中的粗制滥造现象值得注意。 据他对《社科新书目》第395至400期的统计,6期中共刊出丛书书目213套,1166种,占所刊出图书总种数3529种的33.05%。几乎每个大类都有丛书出版,几乎每个出版社又都在出丛书。 在“丛书热”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些出版社不在抓创作上下功夫,而是用“剪刀加浆糊”,东拼西凑出丛书。从你处拿一点,从他处借一点,便“组织”起一套丛书,美其名目“世界××丛书”、“中国××丛书”。更有甚者,草创一庞大的  相似文献   

9.
先摘引几例有关报道: (1)《轻重之别》中说,那些生活极有规律、讲究修身养性的人,一生再健康也难免偶尔患感冒,“但是那癌症的得病率却低于不讲生活规律的人几十倍。”(2000.12.29《杂文报》) (2)《另类公道》中说:“……而我呢,你知道,至今还只有我儿子一个在咱们机关工作,比朱副局长(2个)少了一倍,比马副局长(3个)少了两倍”。(2001.8.24《杂文报》)  相似文献   

10.
王玮 《出版经济》2004,(2):52-55
随着"另类"一词的广泛流行,在这种概念炒作的大背景下,另类阅读逐渐跃出地平线.不仅受到出版界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阅读学的研究者.在轰轰烈烈谈论另类阅读的时候,我们有多少人能明确说出另类阅读究竟是什么呢?这种新的名词到底是商业炒作的产物还是社会潜在的文化暗流?它是否可以成为阅读学研究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另类”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大概是不同于大多数人的一小部分人,这小部分人因为不合于俗,不合于时,言行举止皆要显出一番与常人的区别。对年轻人,时下用“新人类”来概括,也算世人眼中的“另类”,系指一些涉世不深的少年在服饰及思想匕的若干标新立异。由于不合于俗,不合于时,“另类”便成为各个领域持与主流意见不同的少部分人。于是乎“思想的另类”,“行为的另类”,“服饰的另类”,伟比鳞次起来。在西方,“另类”却似乎更具哲学上的意义,译自美国当今畅销书列的“另类丛书”近期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分批出版。其中《格调…  相似文献   

12.
臧跃军笔下的牛,意气飞扬,神韵丰富,点缀以牧野村寨、迷离山色,悠悠然一首“乡间牧歌”在你耳边吟唱!无数鉴赏者画前驻足,都觉得能嗅之以乡土气,闻之以短笛声,墨化烟云,妙合自然。它调遣你的神思,引导你走向一个被预约的田园境界,激你想象无穷,久久不忍离去。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我深信“艺术魅力”对人情感的“牵引”作用,著名国画家张正恒的一幅《井冈山图》,使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谁说不是“艺术魅力”使然?臧跃军的画,同样让多少人唤起对乡间生活的回忆与向往,似乎也在调遣着人们的情感!  对臧跃军画牛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1、你最初是怎样开始你的专栏写作的? 笑咪咪杀手:最初?最初还不是想表现?找机会把钢笔写的字弄到报纸上。赶紧告诉所有我认识的人,我的字在某报某版。韩松落:从本地报纸的“新龙门客栈”开始。小熬浆糊:几个哥儿们,凑一块喝酒,激励和自我激励,脸渐红,声渐高,说,整!于是整出了本地报纸的第一个专栏版,从那开始,就练上了。2、现在,你同时为多少家报刊写稿?他们都是哪些报刊? 笑咪咪杀手:现在,几乎同时给三家写吧,《深圳晚报》,《新京报》,《青年时报》。韩松落:经过多次上当、重重筛选,现在经常联系的信誉比较好的、容易打交道的(有稿费,稿费尚可,且能按时发放,编辑不是文艺愤怒男女青年、且编辑部主任不穿黑色网眼袜的)在10家左右。专栏目前有两个,一个谈情事,一个说电影。  相似文献   

14.
也许,要说的太多,也就无言。面对“中华英烈”四个遒劲大字,我执笔呆坐、沉吟良久。最后才拿出这紊乱的断想。与《中华英烈》“结缘”已经3年了,时间虽短,却可以结结实实在心中打上个感叹号!细细想过,我真为她还能生存下来感到愕然;同时,也真为我的那群朋友居然能忍辱负重地坚持下来感到吃惊。不知有多少次,不知有多少长辈、同辈、小辈、“哥儿们”问过我:“你怎么会参加《中华英烈》的工作?”反自由化时,有人好象颇通时世地朝我狡狯地眨眨眼,说:“伙计,真有你  相似文献   

15.
去一个单位采访。正谈时,对方忽然问:“你写这稿子要钱不要?”问得我一愣。脑子转过圈以后,忙回答:“不要钱”。对方好心地说:“如果要钱,俺给钱。”我一再解释:“不要钱。我写的是新闻报道,不是做广告。”  相似文献   

16.
问:“我寄出去稿子,眼巴巴等着见报,想不到退回来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你看如何对待?”答:“谁写了稿子也是盼着能见报,这种心情是正常的。初学写稿时,偶尔也可能见报一两篇,但大部分还是进了编辑部的‘大麻袋’,这是常有的事。我在60年代当通讯员时,记得在两年内投寄给《山西日报》编辑部的稿件就有108篇,结果只被采用了90个字。你看,我收到的退稿有多少!就是现在,写稿也不是百发百中,被编辑‘枪毙’了的仍然有。退稿多当然不是好事,但我们应重视从退稿中学习,要把教训变为经验。”问:“听人说失败是块磨刀石,你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具体体会?”  相似文献   

17.
书界采风录     
《新民晚报》近日发表叶路的文章《除了拍卖,作家还有多少权益?》。文章说,近来国内有许多作家对文稿拍卖表示了很大的兴趣,“一字×金”的消息,更是令众多作家怦然心动。但是,在把稿子寄出之前,请作家再考虑一下,你了解著作权法吗?你知道伯尔尼公约吗?你知道怎样才有可能维护好并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吗?  相似文献   

18.
上海文化出版社集“文学、艺术、生活、体育、娱乐”之大成的“五角丛书”,广闻博录、价廉物美,深受读者欢迎。为了孩子,我也有选择地买了几种。忽一日,小儿擎着“五角丛书精选本”之一的《80年代世界之最》,抱怨说:“爸爸,您买的什么破书,连牛皮都不会吹,害我出洋相。”我忙问怎么回事?小儿不  相似文献   

19.
一.丛书的兴起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指“以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题以总名者”。叶德辉《书林清话》说丛书的性质是“统群书为一书”。《中国丛书综录》的编者(上海图书馆)前言称:“丛书是汇集许多种重要著作,依一定的原则、体例编辑的书。”《辞源》则称:“凡汇刻各种书籍於一编,或集一人各类著作为一集的,都叫丛书”。以上这些表述,认为丛书是属于汇编性质的书;它们包括的书应是多种,而且是重  相似文献   

20.
《工人日报》1998年4月5日一版“生活一隅”栏报道了河北沧州石油管理处采取有效措施让职工喝上脱氟无杂质的“纯净水”的消息。此报道在讲述水质指标时提到:“水的总硬度也降低了一倍多”,我们对此处“倍”字的使用疑惑不解。“倍”是什么意思?字典的解释是“跟原数相等的数”。按照“倍”字的概念推算,“降低一倍”应该是多少呢?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