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配制佳饵,提高上钩率,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鱼类的摄食过程,这将开启我们的制饵思路。鱼类学家研究发现:鱼类感知食物并分辨其味,是通过自身的化学感受器来实现的。这种感受器有专门接受物质元素的细胞,这些细胞分布于鼻、口、鳃、侧线、鳍尖和尾梢等部位。当某些元素在水中出现并刺激鱼的嗅觉或味觉神经元而产生感应电位时,恰好与其遗传因子中的食物化学信息相一致,于是鱼儿便接纳而摄食;反之,则拒食离去。鱼类准确分辨并识记各种食物的化学信息,即为固定不变的条件反射,这正是鱼类维持机体生命最基本、最主要的神经活动和摄食行为。  相似文献   

2.
鱼鹰子  陶世君 《垂钓》2010,(8):36-38
五、鱼类的感官及食性概述: ①鱼类的感官: 鱼类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敏觉以及水生脊椎动物特有的侧线器官。鱼类主要通过化学感受器感受周边物质的存在。嗅觉和味觉分辨的都是味,对同一物质有两种不同的感受,即气味与口味。  相似文献   

3.
《钓鱼》2004,(20):33-33
7.生物沟通信息素是什么意思?生物信息素是所有动物包括鱼类自身释放的一种传递信息的化学元素。能够传递的信息包括:识别问类、个体大小、饥饿、食物、惊吓、恐惧、雌雄、交配、死亡等等。  相似文献   

4.
鱼的三觉     
一、鱼的味觉 鱼的味觉器官——味蕾,是鱼类感受物质刺激的一种器官。它具有直接感受水体中各种有味物质,特别是食物味道的功能。我们可以把鱼的嗅觉视为其觅食、吞食的远程侦察器,而味觉则是与水中物质密切接触  相似文献   

5.
刘长军 《中国钓鱼》2012,(11):60-61
鱼类是牛活在水中的精灵,有着完善的嗅觉、味觉、触觉、敏觉、听觉、视觉、痫觉等感受器官,以及水生脊椎动物特有的侧线感受器官,远比我们人类所了解的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6.
库娃的活力、青春、性感和她身上的网球元素让无数球迷为之倾倒。九月的上海,会因为库娃的到来而充满诱惑,也会因为其他众多技艺出众、气度不凡的女球员的到来而缤纷绚丽。近距离感受她们之前,不妨走上“点将台”,先来一出“沙场秋点兵”。  相似文献   

7.
在水中获得理想的速度,除了须掌握正确合理的技术动作外,就不同个体自身的身体条件而言,应首推体表的光洁度的好坏和体表有关部位对水的“滞”水性能的强弱,而绝不是目前的游泳界几乎共认的“水感”。水感不过是一切生命体置身水中时的自身的内在感受,对人类而言感受的敏锐与否,在掌握水中技能时起着不小的促进作用,但它决不是获取速度的直接原因。不难发现,水族系生物,特别是鱼类在水中游进的高速度(以驱体大小,长度的比例而言),人类是根本无法相比拟的。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获得惊人的速度,除了它本身生活在水中的特定前提及体型和其他属性,还在于它的体表能分泌的特殊物质令其体表光滑如梭,减小了游进时的  相似文献   

8.
药饵添加剂     
本文所说的药材,包括动、植物天然生成者,也包括人工化学制品。鲤、鲫、鲮、鲩、鳊、鲢鳙、罗非等素(杂)食性鱼类均喜食药饵。现简介数种如下。1.香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扁平,长而宽,圆锥花序。生长于热带地区。茎叶可提取香茅油,用做香水原料。  相似文献   

9.
鱼类对饵料的反应,取决于它们的感觉器官;钓获量的多少,直接与鱼类的吞饵进食有关,而鱼类的吞饵进食,又直接与它们的感觉器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有密切关系。不同的鱼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水域对饵料的反应也不尽一致:肉食性鱼类对小鱼、小虾等荤饵感兴趣,草食性鱼类对藻类、水草等植物饵料感兴趣。但这并  相似文献   

10.
姜丙利 《垂钓》2012,(2):38-40
一、根据温度变化选钓点 “春钓浅滩、夏钓深潭”,这是古人根据温度变化总结的钓点选择经验。它告诉我们:鱼类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有规律地改变觅食、栖息场所。在严寒或酷暑季节要钓深水,因为这时候浅水区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已经严重影响到鱼类的生存;而深水区冬暖夏凉且温差相对较小,更适合鱼类生存觅食,因而鱼类多聚集在此。  相似文献   

11.
现在,关于鱼类资源衰竭的报道屡见于新闻媒体。有些鱼种甚至绝迹0一些单位只注意局部利益,向大江大河大量排泄污水,使鱼类遭污染而死亡;受短期利益的驱动,一些单位和个人对鱼类狂接滥捕,造成渔捞过度,破坏f鱼类的繁衍生息。这说明人们对鱼类资源的保护意识淡薄。而...  相似文献   

12.
文昌鱼为生活在现代海洋中的一种鱼形脊索动物。我国厦门、青岛、烟台沿海均有分布。有人认为它是鱼类的祖先,笔者以为这一看法值得商榷。所谓鱼类的祖先,是指鱼类由其直接演化而来。它先于鱼类出现在地球上.在身体形态、内部结构。器官发育及其功能等诸多方面又最接近原始鱼类。鱼类起源于4亿年前,而文昌鱼生活在现代,它怎么可能成为鱼类的祖先呢?如果文昌鱼是鱼类的祖先,说明它已经进化成了鱼类,那么,哪里还会有现代的文昌鱼呢?既有现代的文昌鱼,说明它并未进化成鱼类。就这一点而言,文昌鱼是鱼类祖先说也是讲不通的。由于没…  相似文献   

13.
《钓鱼》2007,(8)
鱼类对饵料的反应,取决于它们的感觉器官,钓获量的多少,直接与鱼类的吞饵进食有关。而鱼类的吞饵进食,又直接与它们的感觉器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姜丙利 《垂钓》2011,(8):34-35
只有在呼吸正常的条件下,鱼类才会正常觅食。当水中轻徽缺氯时,鱼类便会因趋氧性而离底觅食。当水中严重缺氧时.鱼类便会兜全停食。这是所有鱼类的共性。  相似文献   

15.
话说沙蚕     
老海 《中国钓鱼》2001,(5):30-31
沙蚕是海钓中的一种天然万能鱼饵,用它能钓大海中的各种鱼类、虾类、蟹类。海钓人由衷地喜欢用沙蚕做饵,是因为它有着其他荤饵、人造饵等不可替代的作用,用沙蚕做饵有着浓郁的贴近大自然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6.
赵玉堂 《垂钓》2011,(5):26-28
自救逃生是鱼类天生的本能,当它们面临“被俘”时常会使出让你意想、不到的逃生手段。栖息于淡水中的食肉性鱼类——鲇鱼,更是“鱼类家族”中有着超群逃生本领的佼佼者。而它的“本领”常常搞得钓友们很难堪,甚至瞠目结舌、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7.
吴延明 《钓鱼》2010,(24):56-57
路亚(LURE)又称假饵、拟饵钓法,从诞生之日起,它在世界范围已流行60多年。它主钓鱼种是掠食性、肉食性凶猛鱼类,凡淡水海水此种鱼类较多,广大钓友理所当然地多偏爱路亚钓法;而此种鱼类较少,反而是素食性、杂食性鱼类较多时——例如在中国——广大钓友就习惯性地偏好钓素食性真饵鱼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皇城山银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根据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元素的变化特点,反映出区内地层陆源的物质成分、分选程度及沉积环境,区内地球化学特征是以Ag、As、Pb、Bi为主的多元素富集,亦反映出区内地层在变形变质过程中物质成分的演化过程.青山店—公山异常区是寻找火山岩型银、金矿的有利区段,加强该区段地化弱异常提取,综合圈定中深部找矿靶区,来达到预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吴红梅 《钓鱼》2007,(4X):40-40
鱼类对饵料的反应,取决于它们的感觉器官,钓获量的多少,直接与鱼类的吞饵进食有关。而鱼类的吞饵进食,又直接与它们的感觉器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符荣财 《钓鱼》2010,(12):37-37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在不断地变化中。而鱼类的活动规律也在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所以说,气候是千变万化的,鱼类对气候的变化也是非常敏感的。要在千变万化的气候条件下钓到鱼,我们就必须学会依据气候变化情况,了解鱼类的活动规律,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