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2.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  相似文献   

4.
质疑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相似文献   

6.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高中生》2012,(34):18-19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道,江南的秋有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玩赏不到十足。而自己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览一下这北国有着浓厚秋味的秋。其实这种做法似乎没有多大必要,因为有时残缺也是一种美丽,而完美不一定是最美的。江南的秋虽然秋味不足,却显得淡雅质朴,不同于北国之秋的浓重。就像一杯茶不同于一杯可乐。而残缺的美正是如此,它美得不耀眼夺目,不火爆刺激,却给人带来一个无限的想像空间,尽管这样的美有些苦涩,凄凉、幽静,却总让人充满期待。江南的秋…  相似文献   

8.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以情贯穿,构思精巧,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千里追寻,情在意中。首段说,北国的秋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接着作者写自己从千里以外的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曲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什么一定要从千里以外赶来寻秋呢?这是因为他对故都的秋有着特殊的眷念的感情。前段的意中显情在尾段得到了深化。作者想留住北国的秋天竟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相似文献   

9.
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文章不论是描绘北平秋色,还是赞美自然风物,抑或是表达对故都的向往眷恋,始终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索,那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不但是北国之秋突出的特点,而且是作者对北国之秋深切的感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郁达夫幼年丧父,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忧郁、沉闷的个性;后东渡扶桑,受尽异族歧视,更让其苦闷和消沉。何况作家“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而至北平,正是“九一八”之后,此情此景,故都的秋,令这位本已伤感的文人品尝到的个中滋味,除了“清”、“静”、“悲凉”,还能是什么?抓住了这条…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所以,作者在最后直抒胸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读完全文,我们的确感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相似文献   

11.
质疑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很显然,该句主语应该是"我",才能"赶到""赶上",发出"来"这一动作。所以,应该删去"的",以保证主谓短语的搭配。此其一。其二,"饱尝一尝"不妥。"饱尝"的常用义项有两个:①"充分的品尝",②"长期经受或体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而"尝一尝"是"浅尝""体验体验"的意思。这样看来,"饱尝一尝"就是"饱尝一回"和"尝一尝"  相似文献   

12.
<正>研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强烈感觉。故都的秋味实在深浓,我们来和作者一起饱尝一尝这"秋"吧。本文的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生出一些疑问:既然作者说任何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而故都的秋尤其好,那应该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这里不应该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可是"啊?这不犯了语法错误吗?还有秋天清、静、悲凉,已经令人情  相似文献   

13.
秋之韵     
秋,来得突然,去得也突然。空气中,你察觉不到秋天的气息;时间中,你摸索不到秋天的踪影。秋,就像光一样,无声无息,总是在不经意间,就会从你的指缝中悄然溜走。唯有那神奇而又美丽的自然界是秋来临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经典文章,反复阅读,仿佛含英咀华,让人口齿留香,方能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味和气度.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说起,谈谈文章的节奏、韵味和气度. 一、例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这篇课文的开头一句话,特别是后半句,更是本文的中心句.这句话反复读上两遍,就会感到节奏上特别的纡徐舒缓,韵味上特别的含蓄隽永,气度上特别的雍容优雅.  相似文献   

15.
秋天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北国的秋天,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惜我生长在北方,却从来没有品尝过秋的味道,总觉得夏天刚刚过去冬天就来了。秋天仿佛是夜空中的流星,还没有看清它的模样,它就消失了。秋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不知道,记得小时候,学校开联欢会时总是提到“金秋九月,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教师节”,九月已经是秋天了吗?九月初,太阳还不依  相似文献   

16.
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的作品,会感到由于当时白话文尚未完全成熟,汉语语法也未形成系统,作家的文字、标点符号常有不规范之处。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在这方面似乎更突出一点,因为此文是作者被人函索坐索逼得急了,于一个早晨挥就的。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常规引导学生欣赏了本文浓厚的感情、隽永的意味,优美的文辞之后,我突发奇想,给学生上了一堂特别的语法课:请学生给名家挑刺,找出本文的语病和标点用错的地方。这堂课一开始气氛并不怎么样,可越上效果越好,后来不得不规定每位学生只准上台一次,且只准说一个错误。一时间,教室里咬文嚼字的,查字典的,翻其它工具书的,排队等上台的,气氛十分热烈。课后,我将这一堂课的有关内容总结如下:一、关于语病的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前半句是偏正结构“我……的理由”,“理由”前已经有助词“的”,故“我的不远千里”中的“的”多余,应删去。2.“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之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尝”的是“味”,“看”的是“...  相似文献   

17.
一、通过多组排比句,表现了故都秋天的特点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上句中,作者在“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之后,笔锋陡然一转,浓烈的感情犹如决堤的洪流,随之喷泻而出:“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短短十个字的排比句,便道出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来得”的反复使用,舒缓了语气,为全文笼上了一种感伤的基调。  相似文献   

18.
“悲凉”是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主旋律,一开篇,作者就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使众多“阅读指导”确定郁达夫笔下的“秋味”充满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诚如钱理群教授所言,由“时代的苦闷”而推出“作品必定是充满了单一的绝对的苦闷感”是“审美的误差”,但并不影响读者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品出孤独和悲凉,只是对于这种孤独和悲凉感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辜玢玢 《师道》2021,(4):47-48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将秋天的特点概括为“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他主观地过滤掉热闹的、喧腾的秋景, 留下的是那些“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 的秋。教师们通常会以此为线索, 将文章分解为几幅秋景图,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解析秋景的要素来感知其美。事实上, 学生很容易从视觉直观上感知到这些秋景图是美的, 但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是美的, 以及什么样的大自然能够称之为美, 似乎就难以言达其意了。  相似文献   

20.
杨茂义 《学语文》2014,(5):49-50
通过赏秋来悲秋,才是《故都的秋》书写秋天的特色。许多人为文本点到的"悲凉"二字牵引,力图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悲凉的含义,结果增加了学生的疑惑。作者虽然用故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题,并指出故都的秋能够引起人们"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但通读全篇,给人的感觉是清静有余而悲凉不足。主人公仿佛是在赏秋,而非悲秋。《故都的秋》的悲秋独异处正在这里:赏秋在表层,悲秋在深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