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丁霞 《宁夏教育》2014,(1):51-5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习作指导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必须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几句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作为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生活领域,营造有趣、充实、欢快的生活氛围,引导他们"找米下锅",这样,学生方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抒真情实感。一、抢拍生活快镜头学生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镜头,有时候,学生不经意间的嬉戏玩耍打闹的场面也可以成为习作的素材。看到这种情形,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同学嬉戏玩耍打闹时的情形和教师进来以后的"骤变"或"转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作文与生活是联系密切的。活动化习作,就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表演、手工制作、情景再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并练习口述  相似文献   

3.
写作是学好语文的必要一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当前,小学作文以书面表达为重要形式。当学生一提起作文,就会叫苦连天,问其究竟答案无非是"没有兴趣,害怕,无话可说,写不出来……"可见,缺乏写作兴趣,已成为孩子进行写作练习的一只凶猛的拦路虎。这该如何是好?1体验、感受生活情趣,消除作文乏味感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文学家的座右铭。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  相似文献   

4.
正培养习作能力,增强习作兴趣,让小学生有东西可写,会写,想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呢?一、丰富素材,挖掘资源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文章如溪,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体验环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的习作兴趣一旦被调动、培养起来,他们就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就会把习作看成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负担,就会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点,创造条件,提供素材,联系景物,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等,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提高其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作文与生活关系密切。活动化习作,就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表演、手工制作、情景再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并练习口述与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是这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麻烦就是学生普遍厌烦,从而导致习作课效率低下,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有想表达冲动,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拨动学生乐于写作的心弦。那么习作课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相似文献   

8.
余银妹 《广西教育》2004,(4A):18-1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际的写作能力,写记实作文,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习作教学必须让学生丰富生活,帮助学生开拓习作“源头”,写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情,文章才会生动具体。怎样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习作,下面我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9.
徐正东 《文教资料》2005,(18):179-180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习作兴趣是习作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把习作这种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乐此不疲地投入到习作实践活动中去。1.学生习作最大的兴趣在于拥有材料。小学生习作兴趣如何激起?我的观点是:学生要拥有作文材料。试想,当教师的命题一公布,学生感到头脑空空无话可写时,他哪有兴趣听教师的“怎样写好”的指导?——即使听了,又如何煮“无米之炊”呢?有人认为,学生经历过的生活,接触过的事物,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学生对习作内容有了兴趣,他们就会进发出对习作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为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有一天我刚走进教室,一只巨大的马蜂飞进教室,马蜂在教室里飞来飞去,  相似文献   

11.
<正>真实是习作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为文求真"。一、对接生活,觅真源让习作走进生活。习作走进生活,"源头之水"就充盈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观形、察色、品味、闻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某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究。因此,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一、习作内心需求,激发写作热情1.强调写作目的强调写作目的是让学生用心写作的关键。为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把作文当做一种需要,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热情有了,作文也"活"起来了。2.提供实践机会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我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  相似文献   

13.
"小练笔"是习作教学的有效训练途径,也是习作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小练笔"为习作教学积累写作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习作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不可忽视"小练笔".本文剖析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教材"小练笔"安排形式,解读了"小练笔"的内容,提出了"关注内容,立足语言,丰富形式"的"小练笔"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有力刺激和动力源泉。针对习作教学枯燥封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难为"无米之炊"缺乏习作兴趣的不良现状,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着力于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快乐写作。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际的写作能力,写记实作文,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习作教学必须让学生丰富生活,帮助学生开拓习作“源头”,写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情,文章才会生动具体。怎样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习作,下面我谈几点粗浅体会。一、从内容入手,诱发写作兴趣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变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知道,写作教学不再局限于作文课,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许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曾深刻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认识世界,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生活的  相似文献   

17.
王玮玲 《考试周刊》2014,(44):68-68
<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有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作文的潜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兴趣是一种原动力,只要有了兴趣,孩子们就会对写作产生积极性、主动性,再难的也敢做,也愿做,也能做好。怎样培养孩子习作的兴趣呢?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结合近十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  相似文献   

18.
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面对习作总感到厌写、怕写。能否写好起步作文对学生今后的习作道路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习作教学应如何让小学生提高写作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使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翅膀呢?一、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上下功夫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想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首先要给予鼓励和赞赏,初学作文的小学生对于习作是生疏的,我们应该多一点宽容和  相似文献   

19.
杨碧娟 《考试周刊》2013,(29):53-53
<正>习作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一提起习作,教师就感到头痛,学生就感到畏惧。有的苦于"无米下锅",有的担心写不具体。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喜欢上习作,爱上习作。如何让学生感觉习作是快乐、轻松的呢?以下谈谈我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因此,要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