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胡大浚先生《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一文(下简称“胡文”),论证了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名篇《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以及《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的背景问题,读后所获颇多。但有些地方,意见有所不同,现写出来与胡先生商讨。  相似文献   

2.
岑嘉州现存三百九十多首诗中,有两首著名的“西征”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关于这两诗所写“西征”的背景,历来说法不  相似文献   

3.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三期刊载了孙映逵同志《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边塞地名》一文(以下简称《孙文》),对拙作《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载《甘肃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三期,以下简称《质疑》)提出论难,帮助我重新思考了一些问题。本着切磋琢磨、疑义相与析的态度,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再提出来与孙同志商讨。  相似文献   

4.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篇第一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解题”中称此诗为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随封常清西征播仙时所作。“播仙城即左末城。距播仙城五百里有且末河,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车尔成河,是征播仙时的必经之地。这里的走马川即左末河。”自此之后,  相似文献   

5.
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本文简要分析了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以下简称《走马川行》)为岑参边塞诗代表作之一,诗作慷慨雄放,健笔高举,奇才奇气,风发泉涌(方东树《昭味詹言》卷十二),表现出岑参边塞诗作的奇壮特色.  相似文献   

7.
初中四年制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的注释,对『走马川』只注为『地名』,教参中对此也无说明,那么,它究竟在何处呢?搞清它的位置对我们理解诗歌内容很有帮助。为此,笔者翻阅了一些唐诗选本,对它作了进一步考证。目前对它的解释有三:一种认为『走马川』就是『且末河』在塔里木盆地东南部(见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林庚先生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这种说法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另一种说法认为在轮台附近。还有的语焉不详,进而不注。前两种解释大相径庭,究竟该采何说,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确切,『走马川』不在现在新疆境内,而应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相似文献   

8.
殷璠说岑参的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他的边塞诗突出地显示了“好奇”的特点,善于写西北边地为内地罕见的雄奇壮丽风光。如《热海行》写热海奇景:“侧间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火山云歌》写火山的奇观:“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写西北险恶的风沙和奇寒。风沙之大:“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寒气之烈:“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相似文献   

9.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三+三+七”和“七+七+七”两种句式的渊源,历来考证颇多。程千帆先生认为来源于汉晋以来的民歌。实则,秦汉古书中已经具备了这种句式的雏形。“三+三+七”句式是先秦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句式;“七+七+七”句式的形成则是诗歌从三七杂言过渡而来的,始于刘邦的《大风歌》。  相似文献   

10.
1896年,受到祖父宠爱,母亲呵护,待字闺中时不仅习字吟诗,而且骑马练武的秋瑾嫁给了湖南湘潭的王子芳。在出嫁后的几年里,我们不知道她是否还骑马练武,但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那就是她还继续吟诗。《秋日独坐》即是其中一首,作于1903年秋。 秋在古往今来的诗人笔下,一直是一个长盛不衰的命题,在为国杀敌的将士眼中,秋是豪壮的,“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在离别的恋人眼中,秋是凄冷的,“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在鳏寡孤独者眼中,秋是肃杀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前二者笔下的秋都是动态的、喧闹的,烟飞马嘶,正是将士一显身手之时;北  相似文献   

11.
在盛唐诗人岑参的边塞诗中,有一首《题苜蓿烽寄家人》:“苜蓿烽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此诗与王维《寒食汜上作》颇相仿,本文暂且不论。李嘉言先生在《岑诗系年》一文中将此诗归为岑参至德二载(757)立春所作,我曾从之;今细考诗中地名,则知不然。 苜蓿烽确指何处,现无确凿资料可查。而“胡芦河”一名,查唐代典籍,则至少有以下五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张若虚和《春江花月夜》一诗研究近500年的历程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评述,认为张诗由晦而显的命运引人探索。且自20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提出“宫体诗的自赎”一说以来,研究者们对该诗的思想、风格、价值、地位、范畴归属各作阐述。(清末)王运、闻一多、(80年代以来的)程千帆、周振甫、吴小如等学者均有精辟见解。  相似文献   

13.
<正>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起构成"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王维为其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清新淡雅,禅境空灵,诗中有画,画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六年,闻一多在《晨报诗镐》上发表了《诗的格律》,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这三种“美”作了努力的探求,被人们称为“格律诗派”。不过,如果认为闻一多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格律性强,这是不全面的、不确切的。闻一多留下的诗集有《红烛》和《死水》,《红烛》的一百多首诗符合闻一  相似文献   

15.
诗歌《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代表作。闻一多先生于1922年7月赴美留学,1925年5月离美返华。这首诗,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4月8日出版的第3号上,诗后注明写作日期是1925年4月同时发表的,还有一首《黄昏》。(参见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闻一多全集》“年谱”,以下不注明出处的引文同此) 1925年4月,诗人明明还在美国。但不少评论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现  相似文献   

16.
岑参《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诗云 :“泸水南州远 ,巴山北客稀。岭云撩乱起 ,溪鹭等闲飞。镜里悉衰鬓 ,舟中换旅衣。梦魂知忆处 ,无夜不先归。”《文苑英华》首句录作“泸水南舟 (一作州 )远” ,而在明铜活字版《唐五十家诗集》中录作“泸水南州远” ,《唐诗品汇》中亦录作“泸水南州远” ,《全唐诗》中又录作“泸水南州 (一作舟 )远”。将“州”作“舟”在诗中可解为“南行之舟” ,于诗意无碍 ,但诗题中的“南舟”却文意不畅。罗邺《巴南夜泊》、《巴南旅舍言怀》便可明证巴南实指地名 ,而《文苑英华》录此诗时受诗题中“南舟”二字影响 ,将…  相似文献   

17.
(一) 游河朔的时间岑参《送郭又杂言》诗云:“去年四月初,我正在河朔”。河朔指黄河以北,当与“河北道”之河北同义。《新书》卷五《兵志》云:“始时为朝廷患者,号‘河朔三镇’”,即指盘踞于河北道的三个藩镇。岑参曾在河朔地区漫游,这是他前期生活中的一次重要游历。岑参游河朔时所作的《敬酬杜毕淇上见赠兼呈熊曜》诗中有“忆昨癸未岁”之句,可以据此定斯游之年。癸未岁是天宝二年,则河朔之游在天宝三年。这与他游河朔时所作诗也是相符的,他在《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诗中说:“一从弃鱼钩,十载干明  相似文献   

18.
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是岑参边塞诗里的名篇,美国汉学家斯帝芬·欧文《岑参——追求奇境的诗人》一文认为《,白雪歌》是岑参边塞诗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其中的形象是以前的作品不曾有的。”周啸天先生认为“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伟大的诗人,他的《女神》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是早就为人们所肯定的。一九二四年闻一多就曾说过:“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有人说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孝子。”(《女神之时代精神》)闻一多先生从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肯定了《女神》的重大成就,尤其高度称赞了《女神》的时代精神。但是闻一多先生还未能对作品中最先进的思想内容,即社会主义因素作出应有的评价。郭沫若在《女神》的序诗中说:“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因为我除了赤条条的我外,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女神》是我自己产生出来的,或许可以说是我的私有,但是,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所以我把她公开了。”这里所说的“我是无产阶级者”,“我  相似文献   

20.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的“轮台”,课本注为:“古西域地名。在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这是把汉代的轮台当作唐代的轮台了。现在的轮台县位于天山之南,属汉代西域的轮台国辖区。如果说岑参诗中的轮台是指今天天山之南的轮台县,那么,岑参另一首诗《使交河郡》、中“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就不可思议了。因唐交河城在今吐鲁番县西二十里,与今天的轮台县相距为一千一百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