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有一旧日同事打电话告诉我,说有一所新区学校想聘请他去教学,那校长热情诚恳,打过几次电话,还特地登门拜访了一次。我那同事是个年轻有为的教师,很有思想,工作认真,  相似文献   

2.
笔者有两位同学,都是学校的校长,姑且称他们为甲校长和乙校长。他们不同的教学管理方法,使我感慨万分。甲校长是市重点高中的校长。我好几次去找他想共叙友情,可总是不能谋面。办公室的人告诉我,他去听课了。好不容易遇见他,问起听课一事,他说,只有去班级走走,进课堂听听,才能真实了解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指导、组织和管理有发言权有针对性啊。我问他一学期大约听了多少节课。“大概有100节吧。”我不禁肃然起敬。乙校长是乡镇初中的校长。年底前我去看他,只见办公桌上摊开着备课本,他认真地在本子上记着什么。我问他,他诡…  相似文献   

3.
师: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同学们, 别看季老师现在站在你们面前文文静静的,其实老师在你们这般大的时候可调皮了,成天疯疯癫癫像个野小子。那时候,学校和我家仅一墙之隔,那墙又不是很高,因此我常常翻墙去上学。可是很不幸的是,有一次被校长逮着了, 我原以为校长会狠狠地批评我,谁知道他却说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普及的今天,任何人在其一生中都会碰到很多位校长。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读高三时的校长。那是一天下午,吃完饭我提前到学校,在学校的老银杏树下,一位长者突然叫我的名字,并问了许多关于我的家庭和学习的问题,看他那个样子肯定有点来头,我只能如实回答他。后来同学告诉我那就是我们学校的校长,他说我太粗心,每次开校会应该去留意一  相似文献   

5.
坚硬的柔软     
2004年最后一天晚上,学校同事在蓝燕宾馆聚餐。我晚到了一会儿,去的时候大家都已落座。不经意间,发现门房谷师傅坐在校长旁边,以往聚餐都没有他。旁边的同事告诉我,谷师傅明天要走了,今天和大家最后在一起吃顿饭。我深感意外。看着他苍老的背影,眼圈不禁有些发红。老谷在我工作的第二年来到学校,已有13年了。虽然平时没有过多的交往,但每天早来晚归,看见他忙碌的身影,已成了习惯。他一辈子没成家,有个养子,在一次意外中去世,留下一个孙子,跟着他,在我们学校念过小学,现在已经读高中了。每学期结束,我都把学没安排好。老家的房子已经没有了,…  相似文献   

6.
昨晚,遇到一位城郊学校的美术教师——一年前去他们学校时认识了他,小伙子年轻有才气——我问他忙不忙,有没有好照片分享.他说,最近不忙,课程基本都结束了,但没玩相机,朋友搞画展,要作品,他在画油画.我说好啊,油画很高雅.他说:"好什么好?画得正上劲儿,时不时就来个电话要你干这干那!在学校里面,我们美术教师就像打杂的."我说:"要不我给你们校长打个电话?他不能这么不关心教师的爱好吧!"他笑笑,知道我是开玩笑的.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个好学校。”可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是关键。泰州市海陵学校创建不到三年,在海陵老百姓的心中树立起崭新形象,这其中凝聚朱存扣校长的很多心血。存扣不仅是合格校长,更是好校长。依我对存扣校长的了解,他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为好校长,不仅是因为他有强烈的敬业、奉献精神,以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更是因为他有尊重他人、严于律己、善于合作的工作作风。存扣校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心中始终惦记两个字,那就是:塑人。作为一名校长,存扣深知: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所谓“塑人”,不仅要懂得如何去塑造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去塑造教师,更要懂得如何去塑造自己。  相似文献   

8.
秋季,我毕业了。被分配到一所县直属中学任教。 那是我的故乡,是我分别了三年的母校。那里人杰地灵,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学校里人才济济,条件优越,许多毕业生寻情钻眼也难以进去。尽管如此,我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因为校长、许多教师都曾是我的老师。今天去那儿,要与他们成为同事,心里甭提多别扭了。  相似文献   

9.
山药老师     
新学期,我被分配到他乡的一所中学任教。这所学校的校长是刚从外乡调来的,还未上任 呢。这几天,老师们议论纷纷,说这位新调来的校长名字真古怪,叫什么不好,偏叫“胡山药 ”,我听了心里直打鼓,莫非是他?真是他的话,将来在同事面前揭我的老底,那多难堪! 不过,也许他早忘了,我自慰着。忘得了吗?那是我刚读二年级的时候,一位从外地新分来的年轻老师教我们所有课程。据 说他叫什么“烀山药”。那时我认为他不过是个不能吃的活人儿,不能和土豆一类能吃的东 西相比。这位“烀山药”老师,整天穿一身灰布大衣服,有一张长长瘦瘦的…  相似文献   

10.
第一节是数学课,师生问好后.我发现杨某的位置上又是空的。开学还不到一个月,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迟到了。课才刚刚开始,一位同事匆匆跑来说:“你们班一位学生迟到了,还顶撞值日教师,值日教师让你这个班主任到传达室去领人!”我不禁怒从心头起——就是这个杨某,上次迟到正好被校长撞见,校长还委婉地批评了我。这才几天,他居然又一次……  相似文献   

11.
给自己清零     
有一位北大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哈佛大学的校长来北京大学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年他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然后这位校长就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去农场干活,去饭店刷盘子.  相似文献   

12.
柯中明 《江苏教育》2014,(10):18-19
8年前,我与戴校长相识在北师大校长班;7年前,我第一次走进戴校长管理的淮安市实小;3年前,我加入了戴校长组织的"幸福教育"联盟……随着时间的推移,戴校长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由"同学""校长"逐步向"兄长"渐变;淮安市实小则由"学校中的航空母舰""名校"向"幸福乐园"渐变。这种渐变过程在我心底没有一点转轨的振荡,一切的变化都在不知不觉中。戴校长有何魅力,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改变呢?他那平易近人的形象,他那渊博的学术素养,他那对教育本真的追求……这一切都是答案。  相似文献   

13.
某位同事曾为他的一位朋友感叹,说他这位朋友特别精明,弃教从商,开了个小卖店,几年工夫就发了。这朋友的儿子也特别机灵,可是几次三番才考了个高中,高中一毕业就跟着爸爸经商了。我同事的结论还离不开血统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我问他这位爸爸怎么个“精明”法,那儿子是怎样“机灵”,试举例一二。他说:有一次那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儿子去逛街(那还是清贫的时候),发现自行车的后胎软了,去路边修车的老头儿那里去打气。打完气后老头不让走,说留下一毛钱。这爸爸就问:“空气还卖钱么?”老头说:“打气筒的磨损费。”这爸爸从…  相似文献   

14.
一次官方聚会,碰到一位很有事业心的校长。他本人也是学历史出身的,还是同门师兄。酒酣耳热之际.他没有想到去泡澡、K歌(这已经属于当下很难得的校长了),却和我谈起了宗教,最后竟然非常“出格”地邀请我去他们学校上节历史课,并大包大揽地把课题定在了《欧洲宗教改革》,说要延续今天晚上我们关于宗教问题的论争与言说。  相似文献   

15.
细节之一:校长的脸色A校长是一个很有威信的人。学校老师有过这样的形容:校长不在家,我们是老虎;校长在家,我们是只猫。甚至有老师这样说:你别朝A校长看,一看你的心就会吓得直跳。有新来的老师不信这个邪,结果当天就遭了殃。他告诉其他同事:校长看见我时,一言不发,双目圆瞪,脸色铁青,我的魂都被吓跑了。于是,不知什么时候起,在教师中间就有意无意流传开了一个共识:校长的脸色就是学校的阴晴表。  相似文献   

16.
细节之一:校长的脸色A校长是一个很有威信的人。学校老师有过这样的形容:校长不在家,我们是老虎;校长在家,我们是只猫。甚至有老师这样说:你别朝A校长看,一看你的心就会吓得直跳。有新来的老师不信这个邪,结果当天就遭了殃。他告诉其他同事:校长看见我时,一言不发,双目圆瞪,脸色铁青,我的魂都被吓跑了。于是,不知什么时候起,在教师中间就有意无意流传开了一个共识:校长的脸色就是学校的阴晴表。  相似文献   

17.
阳集金 《湖南教育》2005,(20):19-19
国庆节前夕,校长通知我去他办公室。一进门,校长就递给我一份意见书,是关于对我班学生小辉的处分。我一看那上面写着的“开除学籍”四个字,心里就格登一下。校长说,这是学校的初步意见,现在征求你班主任的看法。我一时无语。说实话,对于学校做出这样的决定我并不觉得突然。据原班主任说,这个学生调皮顽劣,不守纪律,学习成绩落后,身上沾染了不少恶习,多次打架斗殴,按校纪校规,他早已够开除的条件了。但是,别人眼里的“害群之马”在我的观察了解中却也有着不少“亮点”。比如,他乐于助人,重情义,集体荣誉感强,在体育方面有专长。几天前找他谈…  相似文献   

18.
李校长是我朋友,一次偶然机会听他校里的老师说他的“不是”,反映他和教师们相处时搞“亲疏”。比如有外出研讨学习的机会,多数会安排小王、小周几位老师去;论文评比若限数量,他总是指定几位老师参评;年终评优及平时的一些荣誉,总被那几位老师“抢去”,连一些想评职称的同志弄个“市局嘉奖”都很困难。对此,老师们颇有微词,可敢怒不敢言,私下里议论纷纷。再次和李校长相逢时,我真诚地就这些情况与他交流。李校长向我大倒“苦水”。学校安排出去学习、培训的老师的确相对固定,可这也是有原因的!最初他也是尽量多给老师们外出“取经”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儿子要远行     
回想当年,还在读大学的儿子要趁暑假去北京旅游。我的心开始忐忑不安。 那是儿子第一次去北方,我总有点不放心。记得儿子刚读初中时,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去海宁。我因为不放心,曾竭力劝阻.甚至“利诱”他待在家里。然而一切都枉费心机,他挣脱了我的阻挠,随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了,又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相似文献   

20.
一碟辣酱     
有一年,我在香港教书。港人非常尊师,开学第一周校长在自己家里请了一桌宴席,有十位教授赴宴,我也在内。这种席,每周一次,务必使校长在学期中能和每位教员谈谈。我因为是客,所以列在首批客人名单里。这种好事因为在台湾从未发生过,我兴致勃勃地去赴宴。原来菜都是校长家的厨子自己做的,清爽利落,很有家常菜风味。也许由于厨子是汕头人,他在诸色调味料中加了一碟辣酱,校长夫人特别声明是厨师亲手调制的。那辣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