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朋友们对我说:你一生与编辑有缘,此话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贬义,可能说你这人大概只能做个编辑,干不了什么大事;二是褒意,可能是说编辑是一个需要较多知识的工作,你这个人当个编辑挺适合,能胜任这份工作。或贬或褒,我却是一点也不介意的。我对自己的评价则是介于二者之间,认为自己确实做不了什么大事,既做不来什么官员,也不可能成为哪一方面的专家。但我并未因此而觉得惭愧。为什么呢?因为我对编辑有另一番理解,有独特的感情;我更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编辑这份为人做嫁衣裳,但可以广交朋友的工作。我与编辑结缘始于《…  相似文献   

2.
相见我敢说那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一天。我看到了天空,看到了星辰,看到了人间烟火。尽管那是一个暴风雨的日子,但我并没有畏惧——我救了他——这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次旅行……鬼天气,又下雨!“快点快点,别磨磨蹭蹭的,我忙着呢!”收作业真不是什么好事,“哎,你到底交了没有?”那干净的面庞上轻轻跃动着一丝淡淡的微笑。“交了,不,没交。不对,好像是交了!”真是难以置信——我听到这话竟然不生气!这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因为在这之前我就曾不止一次地因为他那淡淡的微笑而心里怦怦直跳。这样做可以吗?相识“你叫什么名字?”我想回答,可是说不…  相似文献   

3.
女儿进入高中后,我算是领教了什么叫“高考战车”。我和女儿从容谈话的时间急剧减少。在女儿上高二时,没有和我商量,她就告诉我:“要分文理科班了,我报了文科。”在理性上,我是坚决反对中学分什么“文”、“理”班的,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对自己“适于”学什么作出正确判断呢?我小心翼翼地问女儿:“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女儿说:“老师说我没有数学脑子……”这话让我怒火中烧,一个为人师者,怎么可以这样摧毁学生的自信呢?尽管我对女儿很有信心,觉得她是一个心智很正常的孩子,品行也没有什么必须矫正的缺陷,但她的…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教育呼唤新型师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寿光市教育委员会张文南1999年,我随山东教育考察团到美国访问。在一所小学,我问校长:“您认为,一所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那位校长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最大的因素不是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不是课程,也不是教法,而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这话有些出乎我的意外。回国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体会到那位校长的话是多么正确。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没有感情投入、只是按照职业规则来按部就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他可以不打折扣地完成教书任务,但却难以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的老师,…  相似文献   

5.
教坛末了情     
走进新世纪,每一个人都有新打算。青年人憧憬未来,要寻找多彩的梦;中年人攒足了劲,准备大展宏图;而我却到了退休的年龄。离开站了40年的讲台,心里真有点不是滋味!我年轻时,虽然是师范学校毕业生,可我的初衷并不是当教师。初中时就酷爱文学,幻想将来当作家,但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初中毕业时只能报考公费的“克山师范学校”。考入后,为了圆作家梦,我拼命学习语文,废寝忘食地阅读语文书刊,至于其他学科,根本没心思去管。不料我的“野心”被班主任贾老师发现了。一个晚上,他找我在操场上谈心。他说:“想当作家不是没有可能,…  相似文献   

6.
刚上初中,我就发现这个女孩忧心忡忡,不爱说话。于是我便追问她发生了什么事?起先她不肯说,只是勉强一笑,但是我并没有罢休,我说:“你有什么心事说出来,也许我可以帮助你,我们是朋友,对吗?”听了这话,她哭了,当时我不知所措,不知什么地方说错了,让她哭了。她一边抹眼泪,一边开口说:“在我小学的时候,曾有过这样一个算朋友但又不是朋友的同学,她叫小莲,她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不爱说话,性格比较内向还得了一种怪病。在班级里没有朋友,也遭到老师的歧视和同学们的冷眼,所以很少有人和她交往。大概是出于同情心吧,我每…  相似文献   

7.
要想弄清“学者化”的涵义,首先应该弄清“学者”的问题。“学者”虽然可以与“学问”、“学术”分别划等号,但由于“学问”与“学术”之间存在质和量上的差异,“学问”性学者与“学术”性学者却不能划等号。如果我们承认做“学问”也是“学者”,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让某些“学问性”学者化一化,使之化成“学术”性学者。在“学术”性学者的基础上,再让某些人化一化,使之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学者”。做编辑的人,应该主动自觉地朝着“学者化”的方向努力,因为这是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与刊物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鬼知道这个小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反正,当我一如平常地把头撞在书上时,它就蹦了出来,差点没吓死我。说它“蹦”出来,似乎不太妥,因为我听到它的声音,并看不到它的形体;打招呼说“嗨”也好像不太妥,那声音似乎是从我体内发出,如同直接与你对话一般──我确信我不是做梦,并且没有双重或多重人格。 它说它叫小豆,并一再声明,是“她”! “小豆,你到底是什么啊!” “我就是我啊,晶晶亮!”她很得意地涮了我一把。 我暗骂了一声便径直到厨房拿出奶奶做的辣酱,小豆怕得声音都发颤了:“别,有话好好说!唉!就是说你这种脑子也理解…  相似文献   

9.
宋代的张孝祥说过:“穴壁而窥,见不盈尺;我登泰山,洞视八极。”意思是,从墙上打个洞,所见不会超过一尺;而登上泰山,则清楚地看到四面八方。这话颇给人以启发。填鸭式教学,由于把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过程囿于窄小的怪圈之中,学生所得毕竟有限,其结果往往是“穴壁而窥,见不盈尺”。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我登泰山,洞视八极”的境界呢?我想,研究性学习应是一条值得选择的攀登之路。尽管走这条路不乏艰辛,但它总比“穴壁而窥”更符合教学实际。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问题 李政道教授说过:“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也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大学者梁漱溟先生是一位自学成才者,他说:“我不是学问中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在哈佛大学还流行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北大名教授陈平原说:“学者不是为了学问而活着,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做学问。”话外之意就是,学问不等于人生。陈教授长年累月坚守书斋,穷经皓首,著述丰硕,尚发此感慨,可见,人生的意义和乐趣确实不只体现在学术论文的数量上。做一个有学问且有情趣的“人”,而非做一台学究“机器”,应该是黄坚教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路上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杰克·凯鲁亚克我是个耐不住书斋寂寞的人。每每在桌前看了些千篇一律的方块字,心里就感到闷气,于是把书一丢,就要出去走。父亲常叹息我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定力,这样心浮气躁,是一定做不了什么学问的。而我总要反驳,如今已没有什么圣贤书了,还装模做样做什么学问呢!一边说,一边推开门,蹦达蹦达下楼去了。  相似文献   

13.
记不清在什么地方看过一篇纪念吴宓的文章,写了吴先生对学生说过的关于学问的一段话,大意是:我的老师,学问都在肚子里;你们的老师——我,至少有一半学问在肚子里;而你们呢?学问都在书本上。读到这些话,我当时就为之一震,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深深地刺了一下。我想,我何尝又有什么学问在肚子里呢!我读过的十分有限的书(大都是一些东拼西凑的教科书),恐怕都没有几本称得上是学问。跟我一样的所谓“学子们”,已经连学问在什么地方都不大清楚了。  相似文献   

14.
姚金刚 《家庭教育》2014,(12):16-16
中考过后的那年暑假,孩子参加完了夏令营,晚上从集结地打车回家,我们站在家门口高高兴兴地等待儿子归来。不一会儿孩子到了,但坐的是辆“黑车”,这一下可闯大祸啦,妈妈从楼下一直唠叨到楼上,直到坐下来吃饭,还在说“黑车不安全啊,不是没有教育过你啊……”孩子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说了句:“这还不是您什么事都不让我做,什么都为我准备好的结果吗?”一人独唱终于演变成了母子对唱了。争吵的结果是晚饭没有吃成,妈妈儿子都草草地收拾一下睡了。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的本质特点。故认识大学当从高深学问始,研究大学教学也要抓住“高深学问”这个关键。一什么是高深学问?目前人们对之还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大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什么是高深学问”引用最多的是布鲁贝克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中对高深学问所作的说明:高深学问即是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的那些学问。布鲁贝克虽然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些学问的“高深”特征,但仍然认为“所谓‘高深’又是极为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16.
教师有无学问,似乎不是个问题,哪有教师没有学问的?没学问的也能吃教师饭?若这样考虑问题,本文就没啥可说的了。本文标题并未论及现在的数学教师有无学问,这类能惹人上火的问题我不沾,我也不会定义“学问”二字,原因有二,一是没那水平;二是没那必要。你就当没有前提的闲句(比闲话用的字少,故称“闲句”)一样看,又不是命题,无所谓真假。因没有定义“学问”一词,故什么是有学问的教师就不好说了。通常,对于某人是否有学问,大部分人是通过点头或不点头来表达看法的,只表意而不言明。  相似文献   

17.
笔者没有想到只读到初中一年级的自己能当上教师,更没有想到刚过30岁就当上了校长,理所当然地不会去思考自己这辈子有没有可能成为教育家的问题。但按拿破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逻辑,我以为不想当教育家的校长就不是好校长。在我的心目中,中国活着的教育家印象不深,可能不是没有,而是我等不知道。不像我国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学校从来就没有文理分科这一说。但这并不是说美国的学校不注重学生未来的出路。严格地说,美国的教育更注重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我第一次听说“职业日”这个说法,是矿矿(作者的儿子)读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带矿矿去牙医的诊所做每年两次的洗牙。矿矿为牙医埃佛先生画了一幅画,很细致地把牙医的主要工具都画了出来。我开玩笑地对矿矿说:“等你长大了当个牙医也不错嘛。”矿矿说:“爸爸,你知道吗?当 牙医比不上当医生。”“为什么?”“当医生可以赚更多的钱!”当时我惊讶极了。小小孩子懂什么赚多少钱?“是职业日那…  相似文献   

19.
读书的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  相似文献   

20.
话说小透明就依了曹冲的话和他一起席地而坐。曹冲开口笑道:“兄长说在什么地方见过我?这话让我甚觉怪矣。我印象中可从未和你老兄谋过面呀!”小透明赶紧解释:“小弟误会了,在下说的与你见过面不是你那个意思,我说的是我在电视剧《三国》里看到过你,也知道你都做了些什么。”“电视剧?噢,那是什么?在下可从来没有在任何一本兵法书上看到过那种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