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刘勰的风骨论 ,有两种研究途径 :一是对风骨范畴的确切含义的探讨 ,二是对风骨理论形成的文化背景考察。在《文心雕龙》一书中 ,《程器》与《风骨》论世论文 ,一为社会批评一为文学批评 ,完整表达出作者贵器用、尚风骨的文学审美态度。刘勰的社会批评思想深刻影响着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可以说《程器》是社会批评中的风骨论 ,《风骨》则是文学批评中的程器说。由《程器》观《风骨》 ,涉及三个问题 :(1)文学批评是作者社会批评的行为方式 ,(2 )贵器用具体到文学准则即重风骨 ,(3)刘勰的文学观念体现了“尚北宗南”、重铸时代新风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风骨研究和西方思想逻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骨的解释应以刘勰的文本为根据。风骨研究方法必须适合古代文论的文化 特点。对西方研究方法缺少反思,是现代风骨研究难以出现突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美学范畴,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的鉴赏和创作,对于“风骨”的讨论和研究长期也来也为各代文论家所瞩目。本文尝试将“风骨”放在刘勰《文心雕龙》的具体语境中进行探讨,将其看作集审美要求和艺术实践于一体的流动性范畴,进而理解“风骨”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美学范畴,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的鉴赏和创作,对于“风骨”的讨论和研究长期以来也为各代文论家所瞩目。本文尝试将“风骨”放在刘勰《文心雕龙》的具体语境中进行探讨,将其看作集审美要求和艺术实践于一体的流动性范畴,进而理解“风骨”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风骨论不仅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批评概念而且是一种审美观念。刘勰从儒家文化传统吸收理性思考,从玄学道家思想中汲取玄学化的审美标准以此来建构风骨理论,因而他的风骨论是一个迥异于前的审美概念,同时和全书原道宗经的儒家文化传统和谐统一。本文试图从玄儒两个方面来阐释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风骨”说是刘勰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典文论鼎盛期集前人之大成而彪炳于古今的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巨著,又唯一专论了“风骨”。因此,在《文心雕龙》研究中,“风骨”最早引人注目并诱人垂青而下功夫挖掘其内在之潜力,确实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可惜得很,“风骨”作为古典文论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形象性概念,由于其自身的模糊性以及广泛运用所必然有的时代因素变化,再加之当时我国古代美学思想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和人们理解上的差异,学术界对“风骨”的释评,分歧自然是难免的。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以…  相似文献   

7.
风骨论在《文龙雕龙》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研究它,有两种途径一是对风骨范畴确切涵义的探讨,二是对风骨论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相比之下,后者显得薄弱.本文不纠缠于风骨范畴本义的探讨,而试图从《文心雕龙》的另一篇《程器》入手,考察刘勰风骨论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认为,《程器》与《风骨》,一论世,一论文,一为社会批评,一为文学批评,二者实有内在逻辑联系.刘勰社会批评的思想左右着他文学批评的态度,而其文学批评中又明显含有社会批评的投影.换言之,《程器》是社会批评中的风骨论,而《风骨》则是文学批评中的程器说.由《程器》观《风骨》,实际涉及两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从社会批评到文学批评,从贵器用到重风骨.  相似文献   

8.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建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  相似文献   

9.
"风骨"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蕴含着深远文化传统和当时社会风尚的关键词,由一个普泛性概念逐渐演变为美学范畴进而成为文学理论批评范畴,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风骨"是一种整体的美,向内与"气"贯通,向外则与"采"连缀,是对文学作品之情志蕴涵、体性特征与艺术及审美感染力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文论家诺思罗普·弗莱在其《批评的解剖》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他认为世界文学发展史是沿着一个环行轨道运行,一切文学作品的意象、创作主题和潜在主题等都属其自身置换变形与回归的过程。该理论对文学评论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实,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早已在其《文心雕龙》一书中提出过类似的循环理论。二者之间存在不少相通之处,很值得加以对照比较  相似文献   

11.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剪,颇累文骨”(《议对》),赞扬刘昆诗歌“雅壮而多风”(《才略》),等等。可见,“风骨”  相似文献   

12.
"尚简"作为中国诗学的民族特性之一,历代文论家都做了极为深刻精彩的阐发。刘勰《文心雕龙》从多个方面强调了这一特征的重要性,其中物色篇、风骨篇、隐秀篇更是较全面的集中讨论"尚简"的思想。这对于中国传统文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并没有确切地给出“风骨”的定义,而是从“风骨”与“风”、“骨”的关系,以及“风骨”与“气”、“力”、“采”的关系中阐明了“风骨”的特质。本文认为对“风骨”这样有鲜活生命力的古文论术语,不能简单地以逻辑归纳的方式去定义,只能对其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批评方法的早期探索与尝试。刘勰认为文学批评中的误区大都是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然而,对文学鉴赏批评的非理性、非对象化特点的认识,又使其批评方法走向直观感悟与理性分析的融合。《知音》篇揭示了刘勰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探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风骨”是《文心》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本文在广泛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心》的理论体系,从艺术思维的角度对其“风骨论”提出一己之见。认为刘勰的“骨”实指凝结在作品中的艺术思维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于刘勰的“杂文学”观念的作用,“骨”尤指艺术思维中的理性因素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此出发,文章还以新的视点探讨了刘勰风骨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柳高峰 《科学教育》2010,(5):96-96,F0003
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进入一个自觉的时代。因此,对文学自身的探索也日见繁复系统和深入。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部“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的文章学巨著。以现代文论体系观之,它广泛涉及了文艺的本质论、创造论、构成论、发展论、鉴赏论等等各个方面。而“风骨”论,则是创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情"本论是《文心雕龙》文论的重要内容,贯穿全书之始终。"不离辞情"、"文辞尽情"的"情"本论不仅来自于对文学本源问题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情感与文学构思、文学风格、文学风骨和文学发展等文学创作问题的关键论断。刘勰从文学构思、文学风格、文学风骨等多维度出发,形成了《文心雕龙》"情"本创作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里被广泛采用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一开始是专指建安文学作品而言的.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风骨”,钟嵘的《诗品》称它“建安风力”,陈子昂叫它“汉魏风骨”,李白叫它“建安骨”,严羽的《沧浪诗话》叫它“建安风骨”……古人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内涵不同,外延有异,这原不足怪.然而,现在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正确地解释它呢?这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风骨”是《文心》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本文在广泛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心》的理论体系,从艺术思维的角度对其“风骨论”提出一己之见。认为刘鑫的“骨”实指凝结在作品中的艺术思维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于刘勰的“杂文学”观念的作用,“骨”尤指艺术思维中的理性因素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此出发,文章还以新的视点探讨了刘勰风骨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风骨"是其主脉之一。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诠释着对"风骨"的实践,且文论家们在总结"风骨"之时,更以它来指导后世的文学创作。初盛唐诗人于孜孜探索中形成了以"风骨"为核心的文学理论建构,此时期的诗歌便是"风骨"的完美体现。文章以"风骨"为主线,从"风骨"的释名与溯源,初盛唐的"风骨"理论,唐代诗坛的"风骨"表现三个方面系统地展示盛唐诗歌形成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