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3年10月1日《无锡日报》3版以《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为题刊出新华社9月30日发的由该社记者秦杰采写的一篇电讯稿,该稿劈头一句说:“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众志成城高奏凯歌。”这标题和正文的“开场白”读来让人发懵。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新中国的“华诞”,怎会是祖国的“华诞”呢?显然,作者是将“祖国”与“新中国”这两个词“合二为一”了。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1995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努力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名编辑、名主持人”;1994年8月5日在为《南方日报》创刊45周年的题词中号召全国新闻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视察《人民日报》时要求新闻工作要发扬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勇于创新的作风。这些指示为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而要落实江泽民同志的这些指示,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苦”字上下工夫、做章。  相似文献   

3.
2004年11月26日,京华时报体育/综合A45版一篇题为《彭荃捡漏由死到生》章报道:  相似文献   

4.
《幽默精辟妙谈“三个代表”》(原载《羊城晚报》2002年11月11日)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如下几个特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树荫”,还是“树阴”?问及这一问题,恐怕人们十之八九要回答:是“树荫”。这有笔者对1998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报纸使用“树荫”和“树阴”情况所作的概略统计为证: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90篇,而使用“树阴”的仅有3篇;《光明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43篇,而使用“树阴”的也仅有3篇。根据这样的词频高低状  相似文献   

6.
《南方日报》于8月7日至14日,连续推出8篇《“北边”忏悔引发的新闻》。这一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报社热线电话源源不断,网友评论热火朝天,省有关部门也高度赞扬这次报道在维护社会治安、弘扬主旋律方面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3,(12):42-43
刊登在《武汉晚报》2002年8月10日上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582个字的短新闻,使一般人看来平凡的事例,显示其内在令人惊奇的特质。给我们采镇针写新闻佳  相似文献   

8.
刊登在《武汉晚报》2002年8月10日上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最高奖1等奖。这篇582个字的短新闻给我们采写新闻佳作提供了如下三点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
2004年3月6日,南京《扬子晚报》发表了一篇报道《听民警讲跳桥的故事》。报道共有3个部分。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月26日,《解放军报》在二版刊登了《172名高校学子为革命烈士寻亲》一稿,受到读者好评。这篇出自两名士官报道员之手的自发来稿,所写的事件本身颇具新闻性,但起初因其切入点不佳,没有反映出新闻点。我从稿件中发现了潜在的新闻价值,多次主动和通讯员联系,指导他们如何寻找最新由头,从那里切入,对来稿进行“精加工”和“深开采”,终于产生了一篇好稿件。  相似文献   

11.
张静 《新闻三昧》2003,(3):17-18
今年1月18日17时50分,位于沈阳市夫东区东顺城街的沈阳市商业银行辽沈支行第一储蓄所门前发生一起持枪爆炸抢劫运钞车案件。犯罪嫌疑人实施爆炸后,持枪抢劫人民币197万元,造成银行职员和押运员3人死亡、5人受伤的严重后果。从案发后的第二天到2月9日此案告破,笔者采写了十几篇稿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专题》节目中播出5篇;在中广网刊登7篇稿件、1张照片,其中关于此案的侦破报道经新浪、搜狐和  相似文献   

12.
5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在报道《吉林省部分乡镇刮起“路边政绩”攀比风》时,配发了张米扬同志写的一篇短评——《还要出多少经典笑话》,给予那些做表面章的形式主义当头一声棒喝,读来令人咀嚼不尽。  相似文献   

13.
近日翻检旧稿,发现当年应《中学生阅读》杂志之约,写的一篇关于新闻报道中的地名应当怎么写的小稿,并没有刊出。从普及新闻写作知识的角度,似乎并未过时。因而稍作删节,发表于兹。 (一)四川省青神中学文补班刘同学的来信(摘要) 《中学生阅读》(1991年第11期)选载了新闻特写《王诗超人生的最后画面》(以下简称《画面》),同时也刊登了孔祥料同志以这篇新闻与另一篇新闻为例而谈新闻特写的基本特征之文章——《新闻为体,文学为用》,文章简明扼要地谈了新闻特写的基本特征,令人受益匪浅。 但是,孔祥科同志在谈《画面》…  相似文献   

14.
李娟 《新闻采编》2001,(6):31-32
“孙仲芳寻亲”系列报道是《扬子晚报》2000年推出的一个社会新闻系列报道,它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喜获一等奖。这一系列报道从2000年7月12日的长篇通讯《我要回家》开始,到2000年8月9日“孙家母子喜游黄浦江”结束,围绕孙仲芳寻亲这一中心事件,共发表新闻作品15篇,言论5篇,照片64幅,其中4条新闻上了头版。这一系列报道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奖参选的近千件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充分说明了它是一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 以情写情,真情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6.
贝骁 《军事记者》2005,(4):33-33
今年春节7天长假,《解放军报》第一版共刊用自己采编的字稿件58篇,只有4篇是节前采编的正常稿,其余54篇稿件都是带电头的快讯。其中《“玫瑰”花开红哨楼》《假日,战士走进采血车》《春节里的“特别党日”》《除夕,巡逻在喀喇昆仑山口》《报喜电活响军营》等稿件.以其快、新、活、短、实的特点.赢得读一片赞誉。系列假日专稿《第一次在军营过年》栏目里的稿件,  相似文献   

17.
6月22日,江苏省2002年度报纸优秀作品在南京评选揭晓,我撰写的评论《“人民群众亮红灯的不能过关”》荣获二等奖。至此,我写的评论已连续7年获省报纸优秀作品,其中二等奖4篇。不少同行问我有什么诀窍,我想我无非是比别人多  相似文献   

18.
刘明学 《军事记者》2004,(11):20-20
2003年4月28日,本报消息《全军紧急选调医务人员支援北京决战非典》(以下简称“选调医务人员决战非典”)继去年荣获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作品奖后,今年又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应《军事记》之约,要责任编辑谈谈感受.我就把这篇新闻“出笼”的经过向同仁们汇报一下。  相似文献   

19.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的深度与文采兼备的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主题量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  相似文献   

20.
一封《辛酸父亲的来信》,一个关于“良心”的话题,一声对“感恩”的呼唤,新华社发出专稿,上百家媒体纷纷转载——2005年7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出一篇新华社专稿《大学生儿子玩“潇洒”农民老父“心口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