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第四种情报检索语言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第四种情报检索语言是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结合的一体化语言。第四种情报检索语言系统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检索系统 ,比分类主题一体化情报检索语言系统更高级更新颖 ,是我国 2 1世纪情报检索语言系统研究的方向。加快我国第四种情报检索语言系统研究的关键 ,是解决汉语分词技术问题。参考文献 14。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类用来沟通交流的一种工具。人们通过语言交往能够相互了解并调整相互的关系。而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更应该掌握好语言的沟通能力,体现语言的独特魅力。从语言沟通的视角出发,探讨广播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和现场嘉宾与现场观众的沟通技巧,阐释播音员主持人提高语言沟通能力的策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文献检索语言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玉麟  文榕生 《图书馆》1995,(4):1-4,20
文章阐述了分类语言、叙词语言、自然语言作为文献检索语言在实际检索中的优缺点,揭示了文献检索语言在现实检索中的部分困惑,认为检索语言应与科学发展、用户需求、检索手段相适应,指出自然语言更符合机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报纸版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内容的表现力。所以报纸版面被称为除文字、图片之外的“第三种语言”,即版面语言。那么,如何才能让报纸的“第三种语言”有更强的号召力呢?创造鲜明独特的版面风格版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同音乐、绘画、诗歌、雕塑等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一样,立意构思要高、要奇、要新、要巧,要有个性有特色。  相似文献   

5.
苏明 《东南传播》2018,(2):91-93
广播语言作为媒体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广播这种以声音传播信息为特性的媒体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有声的媒体语言,因此广播语言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比其他媒体更加直接,更要讲求艺术性和语言魅力。广播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是广播媒体的魅力所在。本文从广播实践出发,从广播语言的结构、修辞、声调、表达方面,探讨了广播语言在艺术美感方面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6.
隐喻的艺术     
隐喻是思维的常态,隐喻思维借助于语言形式形成隐喻概念,贯穿人类语言的始终。作为载体的语言是隐喻艺术性的表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语言更能体现隐喻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电视语言跟报纸、书刊等平面传媒语言的区别在于:平面传媒语言是用来看的,是书面语言;电视语言是用来讲和听的,更贴近生活。电视语言和生活语言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口语化,只不过去掉了日常生活语言中的“杂质”——废话、车轱辘话和冗余信息等。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要求大家共同用规范的语言来进行人际的交流、联系,永远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尽管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总不能离开共同订下的“规矩”,自己去搞一套。特别是正在学习语言的中学生,更应当按照规范的语言去表达思想,写文章。在高考作文中有两个问题是值得重视的:第一是滥用简称、生造词语;第二是方言、俚语  相似文献   

9.
吴滨 《中国记者》2013,(7):24-26
在语言学界,人们往往将空话连篇、装腔作势、言之无物等不当的表达方式等同于"语言腐败"。在我国,人们更倾向于在语言表达的"不正之风"这一范畴内理解"语言腐败"。最早出现"语言腐败"这一概念的学术文章,可以追溯到1985年深圳大学外文系教授刘英凯在1985年第1-2期《深圳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文章《现代美国英语不正文风探讨》。作为一名记者,终日"鏖战"于文字间,洞观世事,对"语言腐败"虽未必有深厚的理论阐释,却于实践中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0.
引言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语言的信息功能的有机结合,使用隐喻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刻地领会语言信息。针对新闻英语语篇的特点,译者既要准确地理解原文隐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播音语言有效传播的元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传播是当前传媒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主体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应该如何自我定位,怎样深化语言功力,广播电视语言需要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更有利于有效传播,更有助于栏目立于不败之地呢?  相似文献   

12.
张冰  孙宏涛 《记者摇篮》2004,(4):61-61,59
语言个性化,是主持人节目缩短受众与电视节目的心理距离的重要传播手段。它区别于非主持人节目。传播更有亲切感.更有人情味。  相似文献   

13.
副语言是通过传播主体的眼神、面部表情的变化、发型、服饰以及妆容等来传达播音主持情感的一种专门术语,它是由体态语衍生出来的,对传播效果有着巨大的作用,与一般语言不同,它不但能直接作用于接受主体的主观感受,更能深入内心,引起听众与主持情感的共鸣。本文着重探索副语言的巨大表现力,对副语言的实际效果进行论述,并提出副语言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14.
韩喜芝 《大观周刊》2012,(43):290-290
在语言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已成为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言教学,能达到丰富幼儿语汇、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等思维的目的,更能优化语言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现有国内外医学检索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跨语种一体化医学检索语言系统.通过中、英文医学词汇、中图法等级结构和MeSH树状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转换,该系统为医学信息检索提供更深层的医学知识导航及其跨语言检索接口.  相似文献   

16.
广告是通过有声语言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大众传媒,名牌主持人节目的打造需要精心策划、精确定位,更需要持之以恒的高质量播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广播语言的支持。一、广播语言的个性化是广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差异才有选择,有个性有风格才会有市场。广播近20年的发展事实证明:栏目缺乏,千人一面,过于相似,会在多频道竞  相似文献   

17.
对观众来说收看电视节目,在节目中主持人将给受众带来三种语言:第一是有声语言;第二是肢体语言;第三是服饰语言。在这三种语言中有声语言与肢体语言的配合最为频繁,也可以说肢体语言是有生语言的派生品,当然对于受众来说这两种语言是最直接最能带来视觉冲击的语言。而第三种语言即服饰语言近年来也被业界和受众所重视和品评,主持人服饰语言的表达决不亚于前两种语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易于逊 《视听界》2004,(2):87-87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模糊评议的概念上理解,模糊评议似乎与新闻评议格格不入,而事实上新闻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言。因为语言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许多客观事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语言必然是外延含糊的。新闻既然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客观事物存在着模糊状态,我们的新闻语言就很难回避模糊语言,在众多新闻传媒中广播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广播更应注意模糊语言的运用。以下仅就模糊语言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作一个浅析。一、使用模糊语言增强概括性中央电台获2001年度广播短消息一等奖的消息《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中一段“经过  相似文献   

19.
金燕  李明 《新闻爱好者》2011,(17):116-117
影视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是,影视创作者借以表达和传递情感的媒介。本文试图借鉴实用交际语言的语法规则对影视语言进行内在结构审视从,中分析出影视语言的词汇词、法等语言中枢元素。  相似文献   

20.
新闻要及时、准确、生动地传递国内外最新消息,反映新观点、新事物,必然要不断使用流行语,这就产生了新闻语言的流行语(在特定时期内,在新闻语流中普遍使用的流行话语形式,我们称之为新闻语言中的流行语)。作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时尚,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层面中,通过不同的语言单位传递着流行理念,传播着新闻信息。其表现形式有词、短语、特定的格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