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表述,"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为语文教师文本细读"读什么"指明了方向。笔者以为,文本细读时我们应着重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文字运用的表达效果和表达作用,即文字运用的感知力;二是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即文字运用的表现力。也就是说,学生既要学习作者运用文字的方法,又要培养、提高自己的文字表现能力。作为文本,不同的表达方式,其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就有着质的区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高效方法,有助于锻炼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新课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而咀嚼文字、细读文本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想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当前社会"大众阅读""快餐阅读"等阅读理念盛行的形势下,文本细读有独特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文本细读实施的必要性,其次分析当前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重点提出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文本细读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语文教学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沈大安说:"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细读。""细读"的字面意义并不深奥,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从教  相似文献   

4.
面对儿童的语文课堂,我沿着文字的脉络,细读文本,挖掘教材,追寻文本的童趣,创设“童趣盎然”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5.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细读文本,又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呢?语文教学领域的文本细读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解读理念,是一条提升课堂品质的必由之路,是一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工程。一线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当努力实践文本细读。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小学语文教学的体会,谈谈文本细读的方法。1.抓住关键字词仔细推敲文本细读应从语言文字入手,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特别是对那些关键字  相似文献   

6.
<正>这期专题以"文学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为话题,我细读了几位作者的文字,觉得他们确实花了不少功夫,不然不会写出这样有见地的文字。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编辑同志希望我就这组文字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我就择其要谈几点读后的感觉。阅读的个性化不是绝对的语文界总是主张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但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阅读的主体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不但受到作者意图的制约,而且受到文本的制约。阅读的过程,是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之间个性搏斗的  相似文献   

7.
正在当前后课改时代,文本细读被许多语文老师当作最能展示教学功底、代表语文教学特征、体现"语文味"的教学方法。然而,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少老师对文本细读存在着误解,文本细读教学也走进了种种误区。如何进行正确的文本细读呢?我认为要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一、文本细读与语言运用的关系当前的文本细读侧重于对文本的细读、理解和欣赏,把深入理解语意、挖掘文本丰富意蕴当作唯一目标,这并不科学。因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8.
朱婷 《南昌教育》2009,(11):21-21
细读文本,品味文本真情是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的一条途径。只有细读,才能真正读懂文字背面含着的意思。才能实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才能将文本蕴含的感情感同身受,才能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怎样做,才能实现对文本的细读呢?  相似文献   

9.
在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思想指导下,多读文本、细读文本是上课处理教材的重要一环。通过细读《说书人》一文,发现其中的"我"就是一个有意思的角色,明看是一个角色,细看则融合了多重角色。从温情忧伤的叙述者、城市文明的批判者、传统文化的挽歌者、精神流浪的落寞者这几种角色入手对"我"作简要分析,对这个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深入、准确地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下面以<将相和>为例谈谈我是怎样细读文本的. 一、"跳出庐山看庐山"--把握结构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谈道:文本细读,要求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自以为是地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正《两颗种子》是湘教版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下面我以《两颗种子》一文为例浅谈低年级文本的细读。一、细读结构和主旨文本细读的"细"容易被误认为是"细碎"的"细",这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教材的整体。文本细读首先应该从文本的整体出发,先从整体读懂文本内容,了解文本写了什么,段落层次的安排,梳理文本的脉络,文本最主要的写作特点等,总之要从全局感知文本、读懂文本。《两颗种子》全文共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至第三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两个少年向一位老  相似文献   

12.
王爱军 《教育评论》2012,(3):108-110
文本细读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精神。即文本细读能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内容实质",并显示文学研究的"生命活力"。当前的一些研究者虽然秉持了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但似乎并未遵循文本细读的精神。诸如文本细读中的随意性和定势性现象严重,这便滑入了感性的文本细读层面,而理性的文本细读应该回到对原始资料进行爬梳剔抉、精益求精。惟其如此,方能建构起现代文学真正的教学及研究精神。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对新批评派"文本细读"的借用,倡导师生共同直面文本,关注文本本身,反复咀嚼,把握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实现文本细读为阅读教学服务。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的同时掌握科学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细读对阅读教学有极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歧义。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和对"愧怍"的原因透析,真正明白了作者的"愧怍"和老王的"不幸",领悟到作者文字语言的精妙。  相似文献   

15.
<正>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指师生能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用生命与文本的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对话,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面对一个文本,细读的关键点在哪里?如何抓住这些关键点进行文本细读呢?下面以《少年王冕》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文本细读是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力抓手,但近几年文本细读脱离文本牵强附会的解读比比皆是,表面上热热闹闹,文本细读必须尊重文本,文本细读还需有"度",还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细读是对话的前提。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深入文本,进行认真地,细致地阅读,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课堂上才能有思想的碰撞,才能有精彩、精妙的对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打造出彩的语文课堂呢?我认为要把握好文本细读的度与法。一.度即细读文本的角度。1.读者角度,拓宽教学的广度。首先,教师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走进文本的世界,深情触摸文本,用心聆听文本的声声倾述,读出自己独特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当下"粗放式"的阅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题眼、细读文本的中心句、细读文本的精彩片段、细读文本的重点字词、细读文本的特殊句读来亲历文本细读的精彩。  相似文献   

19.
林金火 《考试周刊》2014,(87):26-27
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正确深入地细读文本,潜心揣摩教材,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让课堂充满语文的芳香。本文从"采用多重视角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这两个方面对潜心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以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秋天的怀念》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从"以文传文"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以文中的四处省略号为出发点,探究语文教学活动中,扎根文字细读文本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