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爱玲围绕男女争战故事中的女性,铺写了月、花、饰物、颜色、音响、戏曲6组意象。意象间彼此关联,形成了一个类似生物群落的女性意象群落。就前3组意象而言,其中多为原型意象,反讽是常用的修辞技巧。原型意象主要是通过改造物象的形质进入小说,每个意象都有其独具一格的显现方式。张爱玲借助原型意象反讽,把对笔下女性的放任、容忍、宽爱、嘲讽等复杂态度隐藏在作品中,使其意蕴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2.
“月”,是文学中永恒的意象,月亮有着许多的象征意义,最基本的象征之一便是自古以来的女性命运。中国的女性作家中最酷爱月亮意象的非张爱玲莫属,她的文字里的月亮意象可以说是俯拾皆是。《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在《金锁记》这篇小说中,月亮统摄着全部的其余意象,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与一贯性。全篇共有多处写到月亮,每一种月亮都是不同女性的心境与命运的写照。本文着重分析月亮意象与主人公曹七巧、女儿长安与儿媳芝寿三个女性命运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爱情是人类精神最深沉的冲动,也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学命题;人们往往以花来形容女性。分析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作为花的意象,进而反观张爱玲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用意象表情达意的高手,在《金锁记》中,她用众多的意象或揭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特征,或隐喻众多女性的悲惨命运。张爱玲对长安这个在特定时代、特定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女性,用感伤、凄美的意境构筑了她的悲剧人生。本文用小说中代表长安人生走向的四个意象来探讨长安怎样一步步走向悲剧以及她悲剧产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以一种非常态的审美观和以平常的意象,颠覆了传统,还原了现实男女、情感的世俗本色,相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变态扭曲的女性形象。本文旨在从张爱玲的这种写作立场出发,展示她的作品中女性世界的艰难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6.
郭慧 《华章》2010,(26)
月亮是张爱玲所钟爱的意象,也是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中心意象.文章以月亮始,以月亮终,月亮意象贯穿全文.它既是曹七巧悲剧命运的见证,又是长安悲剧人生的象征,还是芝寿恐惧绝望心理的映射.通过对月亮意象的精心营构,张爱玲深刻揭示了三位女性命运的悲剧性与悲剧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围绕男女争战故事中的女性,铺写了月、花、饰物、颜色、音响、戏曲六个意象群落,它们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更大的女性意象群落。就后三个群落而论,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意象化”客观叙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颜色因其存在广泛,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承担的叙事功能最多;音响中的贩声是一个独特的叙事时间意象;戏曲则给小说带来互文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有对中国传统神韵的传承,同时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她凭借独特的心路历程和女性视角,给予月亮以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使她既成为传统月亮意象的继承者,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在这篇小说中,月亮统领着其余意氧,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9.
区别于现实主义"细节描写"的意象化叙述是张爱玲小说的最大特点,也是她能够创造出前现代/现代中国参差形态的主要途径.当代作家毕飞宇从时间意象化、空间意象化、人物命运意象化等诸方面承续和发展了张爱玲小说叙事的想象力和形式感.和张爱玲"物化苍凉"的生命悲剧性体认不同的是,毕飞宇在"物化伤害"的过程中更多出了几分"现代"的焦虑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
意象创造是张爱玲小说中惯用的艺术手法,花是张爱玲小说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用花来衬托女主角生存的环境,花成为女主角命运的象征符号。张爱玲的小说把花与女子命运相联系,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来阐释花与女子命运的关系,花的意象有了更加广阔的所指和更深层次的拓展,张爱玲创作的花意象是对古代花意象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以一种非常态的审美观和以平常的意象,颠覆了传统,还原了世俗男女的世俗本色,相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变态扭曲的女性形象。本文旨在从张爱玲的这种审美观出发,体现她独特的艺术天赋和生命体验,寻觅出其中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关注女性文学的人恐怕都会有一种感觉:80年代后华文女性文学确乎是一种世纪末的"华丽"。而这种"华丽"从张爱玲就开始了。"华丽"在张爱玲笔下,是渗透苍凉情调的色是,是富含暗示性的纷繁意象,而且她能从女性的情趣所在、敏感所向,体悟人性和人的生存境况,小说的氛围也由此变得浓重。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长于以丰富的意象直观地表达生命感受,总体而言,这些意象大致可归类为时间、空间和声音意象。小说通过这些意象间的有机组合,以压缩时间和扭曲空间,并用声音意象强化个人与时空游离感的美学实践建构出内心世界的基本幻象,即象征虚无的总体意象——旷野,并藉此激发悲怆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意象研究是张爱玲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着重写了青藤、电车、墙、帘帐四个意象,这四个意象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通过分析这四个意象的象征性,得出张爱玲的生命悲剧意识,以及她作品中人物的荒凉、沧桑、凄惨和心灵被扭曲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叙写男女争战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无爱的世界,其中隐含着来自没落之家的失落感、幻灭感和乱世的悲凉感。这些故事的讲述和人生感悟的传达,繁复众多的意象起到重要作用。意象并非散乱分布于各作之中,同类意象在单篇或多篇作品中反复出现,达成某种关联,形成两大意象群落,即女性意象群落和男性意象群落。男性意象群落中包含太阳意象、"梧桐雨"意象和灯意象。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的意象世界别致新颖 ,异彩纷呈 ,不落窠臼 ,她以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把对象陌生化 ,借意象包括视觉意象、触觉意象、听觉意象、联觉意象以及种种隐喻和象征等把读者带进审美理想的化境 ,使她的小说文本透出难以抵御的意象魅力。张爱玲的别具一格与其独特的创作文本对后世具有永远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走出女性神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理论观点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了阐释,认为以女性书写的世俗化走出女性神话是其创作的基本倾向。张爱玲拒绝了超现实的家庭神话和虚幻的女性本质,以平静的写实作底子揭开了家庭婚姻生活厚重的帷幕,让衣冠楚楚的“饮食男女”们一个个现出了他们的凡胎俗骨。全文从三个方面结合张爱玲的身世及个人感情体验对其作品中的情绪象征、意象氛围、人物心理分析及婚姻生活中的两性关系、亲情关系等进行分析,从而对其独到的女性意识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历史的角度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读张爱玲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意象了。她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一个个意象让人目不暇接。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在她丰富的意象间游刃有余,加强了作品的寓意。用意象暗示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张爱玲以人物心理为依托创造出了独属于她的艺术风格。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创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小说“意象化”客观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在西方现代小说家笔下只是诸多叙事技巧中的一种,不一定成为小说中的主要叙事方式,但在张爱玲手中意象则成为最重要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意象化”客观叙事是一种既能继承中外文学传统,又能满足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叙事方式。从叙事角度考察张爱玲小说意象兼顾了意象意义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从“意象化”客观叙事带来的形式美进行剖析,由此把握张爱玲小说的文体风格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在散文中,以女性的视角,深刻揭示出女性自身的劣根性和女性在男权社会受到的精神奴役与创伤,并且在旧的价值废墟上为现代中国人树立了新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与之相适应,她也创造了女性散文的新的意象、叙述语调和结构模式,从而形成了具有女性特色的“私语体”式的女性散文话语方式体系,开创了女性散文话语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