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社会公德是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的底线,只有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能遵守社会公德,相互尊重、礼让宽容,才能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小学阶段是社会公德形成的关键期,因此,要想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广大小学中开展彰显“尊重”内涵的社会公德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德是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的底线,只有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能遵守社会公德,相互尊重、礼让宽容,才能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小学阶段是社会公德形成的关键期,因此,要想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彰显“尊重”内涵的社会公德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公德形成的关键期,要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小学班级教育活动中开展彰显尊重内涵的社会公德教育尤为重要。以班级为教育单位,以遵守社会公德为伦理底线,制订明确具体的班级一日规训,将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情境之中,通过反复规训、评比激励、督察检查等策略,让社会公德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4.
部分高职高专学生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在于学校、家庭对社会公德教育也存在缺陷,同时社会不良风气和道德法律化程度低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应通过理性教育、底线教育完善道德立法,增强刚性约束机制,来探索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十多年来,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增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并在较长时间居住在城市,他们的孩子也由农村进入城市读书。这些由农村进入城市读书学生因为家庭等原因导致社会公德意识、习惯有所缺失,而中学特别是高级中学并没有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公德底线及相关社会公德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法,避免说教。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道德之基、美德之本,是衡量一个国家全民素质水准的重要标志。在学校抓好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目前社会公德确实存在着滑坡的现象,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道德行为状况令人十分担忧。为此,如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笔者认为,学校方面应紧守“五抓”。  相似文献   

7.
一、教育底线的界定 “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限”。在教育文化中,它不断地被引申为“最低的标准、条件和限度”。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在校研究生在道德观念、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的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的社会公德素质是基本应该肯定的。但培养21世纪“四有”新人,仍迫切需要加强研究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直接关系社会公德进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因而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公德教育,首先应从学生在校园中的一言一行抓起,强化其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底线伦理”?通俗地说就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下限”,是人们普遍认可并遵循的最起码的伦理规范。如果违背了“底线伦理”,就不是一般的失德、缺德,而是丧失起码的做人品格。近年来,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行为底线”问题频频浮现于公众视野,谴责“道德滑坡”之声此起彼伏,人们对于道德底线失守之忧似有加重。再看现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底线伦理”一词仍未正式提及,“底线伦理”教育仍显得有些“清淡”。依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做人底线”意识,帮助学生价值认同并始终恪守道德底线,这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之基,思想品德教师的职责之本,更是社会的文明之源!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呢?以下三个“统一”是可供参考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引言] 不知从何时起,“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学术底线、职业底线、官德底线、教育底线……可查遍工具书,没有关于“底线”一词的解释。但从大量的用例中不难悟出:底线是“最低限度的、不可再逾越一步的界线”,简言之就是“最低界线”。官场商场黑幕丛生,道德底线的  相似文献   

12.
“三德”主要内容及其教育途径向乃明我们的生活大致可分为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讲社会公德,在职业工作岗位上要讲职业道德,在家庭生活里要讲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以下简称‘三德’)是社会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转型期学校学生品德水平“一再”滑降的严峻现实出发,在对学校传统德育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底线”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新途径,并提出了“底线”教育的四种模式:环境陶冶模式、榜样身教模式、专业德育模式、能动自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关系到整个社会公德水平的提升。我国的道德传统、教育体制以及转型社会的一些特殊现象,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了公德失范的现象。有必要对教育体制进行调整,改革道德教育方法,建立社会公德底线并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促进大学生公共生活的开展,培育大学生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5.
王宁 《黑龙江教育》2002,(10):20-20
作为教师,在学校里你是否会看见这样的情景:教室里,常是满地废纸、果皮和杂物;书桌上,到处可以欣赏到离奇的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洁白的墙壁上,印上了醒目的“球印”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公德修养差的表现。强化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应以“熟知社会公德内容,明确遵守公德意义,争做遵守公德小公民”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小学生公德意识和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性、自律能力为核心;以把小学生培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为目标。班主任要注意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任课教师要加强学科渗透,利用多种教育形式使小学生接受公德…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目前大学生存在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现象,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应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开展荣辱观教育、社会公德的法制化建设、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优化网络管理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尽管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或相互交往中被大多数人所公认应当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公德状况乃至学校的社会公德教育的实效都难以令人满意。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纷纷探讨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的和学校公德教育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不过,综观该方面的现有文献也不难发现,大多数研究还局限于“应然性”的慨叹和呼吁,如比较上  相似文献   

18.
谈德育目标的确定与内容的选择林尤光中学德育工作是基础德育工作,不同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初中阶段目标是“好公民”教育,主要是进行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的社会公德教育、道德教育。这个阶段属于基础层次的“好公民”教育。实中阶段生旦上是向青春期过渡时...  相似文献   

19.
仓俊梅 《班主任》2008,(2):34-34
在教育范畴中,“过失”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触犯、违背集体的某些制度、规定、条约或是上级教育部门制定的规范、守则及社会公德,并给相关者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的错误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一、教育底线的界定“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限”。在教育文化中,它不断地被引申为“最低的标准、条件和限度”。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其他以底线相关的的定义。“底线伦理就是指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社会规范伦理,如社会习俗、惯例、守则、法规等等,它具有最广泛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是社会良序、人际合作最基本的伦理需要。”“品德底线规定为保证受教育者品德健康发展的最低品德水准,道德情境中自觉恪守的无法再降的最低原则要求,也是危困情境中抵抗诱惑克制欲望无路再退的最后价值信念与道德防线。”从这些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