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是考试评价制度,必须对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进行改革。改革中必须正确处理四种重要的互补关系:课程目标、教学活动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之间的关系;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以及纸笔测验评价与表现性测验评价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了这些关系,才能使新一轮课程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并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2.
论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六个重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课程、新理念,考试评价改革是关键。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应当处理好六个重要关系,即课程目标、教学活动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关系,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客观测验评价与主观测验评价的关系,纸笔测验评价与表现性测验评价的关系。只有认真处理好上述六个关系,基础教育新课程及其考试评价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教育管理角度出发阐述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在总结我国新时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简称“教改”)和高考制度改革 (简称“考改”)经验的基础上 ,明确两者的关系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 ,从而提出今后“教改”和“考改”的发展思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面临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综合评价方式的效度和公正、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改革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为促进教育公平,有助于人才脱颖而出,推进素质教育,推进高校自主招生。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为:坚持标准化考试,统一组织;改革高考形式与内容,注重能力考试;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考试选拔制度;健全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5.
表现性测验评价是近十几年来国际上考试评价改革和运用的主流方法,主要有口头测验、写作测验、实验技能教学考试评价和行为检核与评定等常用方式,它有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兼顾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强调教学与评价的整合等优良特性,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考试评价改革和人才培养选拔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可用性,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考试与评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本文从创新考试内容、改革考试的方式方法、改变成绩计算办法以及建立健全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机制等四个角度全面分析了高职院校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7.
与选拔性的升学考试相比,课堂测验、单元测验、学期考试等日常学业考试受到的关注较少。然而,日常学业考试对于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进而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师们在日常学业考试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不过,大部分教师还不能有效地处理日常学业考试与基础素质评价和成长记录评价的关系,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日常学习评价系统。我国中小学评价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一个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维的日常学习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8.
欲达到课改预期之目的,关键之一住于考试评价体制的改革,而在当前的评价体制改革中出现了一些绝对化现象,即不能正确对待传统的评价制度的倾向,有的甚至“一锅端”。为搞好新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种重要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9.
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文  陈华忠 《教育探索》2001,(10):47-48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考试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使考试这种手段真正为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服务,我们认为必须对现行考试与评价制度进行改革,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考试的观念 考试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与评价的观念。我们探索新型的考试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考试目标与教学大纲的和谐统一;坚持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实现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并存;坚持考试评价指标与素质教育的统一,以考试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以素质教育促进教育评价的改革。 …  相似文献   

10.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事务,它需要具备较高的理性水平。以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为例,许多有关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争论都是围绕着三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一是如何理解改革的教育公平问题;二是如何理解社会差异与教育之间关系问题;三是如何理解诚信制度对改革的制约作用问题。但就已有的相关政策讨论和分析来看,我们在这三方面都存在着简单化理解的问题,对改革的复杂性认识还不够。  相似文献   

11.
学校考试改革影响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进程,目前我国中小学所实行的考试制度存在着以考试分数论成败、过于注重纸笔测验、偏重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弊端,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改革,采取更加完善的评价方式.要在认清考试与评价基本关系的基础上,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努力促进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主体多方化,最终实现从考试到评价转变.  相似文献   

12.
王怀耘 《陕西教育》2011,(12):24-2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及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评价的方式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  相似文献   

13.
课程评价改革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作章 《教育科学》2007,23(2):27-31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评价改革遭遇难以自拔的困境:呈愈演愈烈之势的应试教育,评价目标的多元性与考试功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课程评价改革目标的理想化与现实教育条件相脱离等等,致使课程评价改革层层衰减,改革方案难以贯彻落实到实处。要使课程评价改革走出困境,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正确认识并积极采取措施遏制应试教育的泛滥,为学校推进课程评价改革“减压”“松绑”;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发挥考试对课程评价改革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  相似文献   

14.
浅析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及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是一种相对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由社会上的考试服务机构负责编制试题和组织考试,这在世界上可谓独具特色。现被美国绝大多数大学认可并要求学生参加的考试有:学业成绩测验(测验)、学术评估测验(测验)、美国高校测验(测验)。美国的大ATSATACT学入学考试制度对我国当前高考改革的启示是:一、加强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二、允许多种高考形式并存;三、加大考试内容中的能力考查,注重试题编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摘编     
《今日教育》2011,(5):39-39
专题: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专题 2003年,中考改革出发,线路图方向正确,重要举措清晰——依据课程标准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倡导等级呈现考试结果,弱化分分计较;推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出现了一些先进典型和成功做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考改革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深化高校学业成绩考试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落实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改革现行的学业成绩考试制度,考试改革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建立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制度,必须重视学生对考试具有选择自由问题的研究,必须强调考试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及《关于各实验区做好期末评价与考试改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倡导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它在肯定了考试依然是主要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纸笔测验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由于考试对教学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因此,考试改革是本轮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考试形式、试题内容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本期“特别策划”专栏集中推出了四篇文章,从不同侧面聚焦我国考试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考试评价制度的瓶颈制约作用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日渐显现,改革现有考试评价制度的呼声日趋强烈。2009年10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明确指出,下一步要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对象和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高中学业成绩评价体系。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测验考试两部分,其中终结性的测验考试分为基于课程模块的学业成绩评价和学生毕业成绩水平的评价两个不同的层次。构建高中学业成绩评价体系还要注意研究评价体系的协调和简约、开放式试题与开放式考试的评分、毕业水平评价与高考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政策、观念乃至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相结合的高中考试招生制度,必须突破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的瓶颈,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进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进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中学校招生制度,健全考试招生改革相关配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