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与世界其他区域相比,东亚区域合作进展不快。我们在探讨其背后动因时,除了考察经济需求和市场推动的内力以及国际竞争等外部推力之外,还应当更加深入地分析这些国家的国家利益所在,以及其在合作中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追求方式及重心。具体来说,就是东亚各国在合作过程中追求的是绝对获益,还是相对获益。研究表明,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弱国多追求相对获益,强国多考虑绝对获益;同一国家在不同阶段、在不同的领域,其追求获益的方式也有差异。只有理清各国在合作中的获益追求,才能找到促进区域合作前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反事实思维既受事件本身与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也影响着个体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反事实思维的情绪、准备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及产生原因等方面,探讨反事实思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3.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过去事件加以心理否定并构建出一种假设可能的思维活动。目前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已经逐渐引起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同的反事实思维定向中,个体所采取的关注点不同,随之带来的情绪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使用反事实思维任务、反事实推理测试(counterfactual inference test,CIT)、Stroop色词干扰测试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isconsin card sortingtest,WCST)考察抑郁症状个体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结果表明,被试负性事件自发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测试成绩显著负相关(p〈0.05);正性事件自发反事实思维与诱发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测试部分指标显著相关(p〈0.05);CIT得分与执行功能检测结果无显著相关。提示反事实思维能力受损是抑郁症的特质特征,并与个体执行功能的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5.
依恋风格是个体与依恋对象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系统性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近年来随着依恋的信息加工差异在很多研究中被强调,注意对依恋系统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偏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依恋风格和注意偏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1)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2)注意偏向产生的机制;(3)相关的神经电生理学的研究;(4)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称为反事实思维.它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性.不同的反事实思维定向中个体关注点的不同产生的情绪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采用情绪图-词Stroop范式,探究考试焦虑个体在注意偏向上是否存在情绪干扰,以及不同程度考试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差异.结果表明:(1)高考试焦虑个体与低考试焦虑个体相比,有对情绪词语更加突出的反应延迟特点,表现出了明显的情绪干扰;(2)高考试焦虑个体与低考试焦虑个体相比,存在更多的负性认知偏向;(3)高考试焦虑个体与低考试焦虑个体相比,在图词不一致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反应延迟存在.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知活动,心理模拟包含了反事实思维,也包括了前事实思维。心理模拟是对一些事件或系列事件的功能或过程的想象表征,具有问题解决和情绪调节两方面的功能。在REM模型分析反事实思维的基础上,IGOA模型将心理模拟划分成八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从三种维度进行了分析。心理模拟受到动机、人格、情绪状态、时间、环境、结果等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模拟的性质、类型、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到各种相关的领域。以往心理模拟的研究偏重于反事实思维,今后应在其他类型的心理模拟上深入探究,并重视外界文化、语言因素及个体自身因素对心理模拟的影响,从发展的角度考察心理模拟的形成与变化。  相似文献   

9.
安蕊  宁晓利 《考试周刊》2016,(14):146+89
反事实思维是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可能性假设的过程,产生的可替代的情况比真实发生的情况要好的被称作上行反事实思维,而产生的可替代的情况比真实发生的情况更糟的被称作下行反事实思维。下行反事实思维具有情绪功能,它的产生会给人们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应对负性事件的方式来消除负性情绪,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忧虑与反事实思维方式的关系。采用问卷法收集被试的反事实思维的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研究结果说明重度和中度忧虑的大学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反事实思维更易产生自我偏向,而轻度忧虑的大学生更易产生情景偏向。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采用道德情绪的行为回忆范式,探讨中国大学生在负性道德情绪影响下的应对行为.结果发现:(1)负性道德情绪下的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掩饰意义的行为词语;(2)负性道德情绪下的被试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3)体验到负性道德情绪的被试在做出掩饰动作后,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所下降,与控制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揭示:中国大学生体验到负性道德情绪后更倾向于做出掩饰行为而不是洁净行为.  相似文献   

12.
贺泉莉  韦林 《高教论坛》2013,(5):30-31,35
反事实思维是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人的情绪、归因方式、推理判断等有重要影响。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反事实思维功能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有效的反事实思维策略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反事实思维是对过去事件的可能性进行否定性的思维活动。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探讨了反事实思维的发生机制,类型和反事实思维的对情绪,态度,个性特征和推理的影响。在丰富的反事实思维研究基础上,研究者们还应当对跨文化的反事实思维,反事实思维与动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推进反事实思维研究使其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4.
对自伤行为的解释经历了从最初的单一功能解释模型到整合性功能解释模型的发展历程。分析发现,不同理论模型存在以下共同点:(1)不论根本诱因是什么,这些诱因都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引发自伤行为;(2)自伤行为可以追溯到童年期的经历,强调早期诱因对引发自伤行为的作用;(3)自伤行为是个体对环境不良或自身不适状况的应对或反馈方式;(4)后期的负性强化导致自伤行为的重复发生。未来自伤行为的研究除了进一步从神经解剖学角度完善自伤行为的功能分析外,还应注重跨领域的应用研究,将功能性分析与临床医学和教育干预相结合;注重实证性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改善数据和信息收集的方法,提高研究的信度;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群自伤行为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内外对情绪敏感性的界定不尽一致,笔者认为,情绪敏感性是指个体在认知加工(感知、思维、记忆、决策等)过程中优先对情绪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并倾向于对环境中的所有信息都赋予情绪性意义,主要表现为对情绪相关信息存在认知加工偏向.情绪敏感性与情绪知觉、情绪易感性、情绪感染、共情等有明显的区别.情绪敏感性的测量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对反事实思维的概念、行为研究、神经机制研究等方面做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反事实思维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未来可以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进一步考察反事实思维的敏感成分,也可以考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反事实思维特点的差异以及关注特殊群体反事实思维特点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18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及抑郁自评量表筛选出高焦虑、高抑郁个体,情绪调节版内隐联想测验、情绪调节策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探讨其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现:(1)高、低焦虑组和高、低抑郁组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焦虑、抑郁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对情绪控制持消极态度;(2)随着焦虑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习惯使用的忽视策略则越少,习惯使用重视和抑制策略则越多;(3)随着抑郁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习惯使用的宣泄策略越多;(4)个体对情绪控制持积极内隐态度,其对消极情绪习惯使用的认知忽视策略越多且认知重视策略越少。  相似文献   

18.
以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反刍思维反应量表(RRS)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为测量工具,采用点探测任务,考察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在职业女性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除与反省深思无显著相关(r=0.162,p>0.05)之外,与反刍思维总分、强迫思考、自杀意念之间的相关均显著;(2)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在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在强迫思考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反省深思与自杀意念之间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情绪行为问题是孤独症个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其在融合环境下学习、生活乃至就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正念干预是一种针对心理及情绪问题的干预方法,在孤独症个体情绪行为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且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对国外有关正念干预在孤独症个体情绪行为问题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分析,探究该领域在干预对象、干预方法、干预形式及干预效果方面的特点,能为我国孤独症个体情绪行为问题干预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后悔是针对不好的或相对不好的行为结果而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所诱发的一种复杂的负性情绪。影响后悔的因素有许多,该论文研究采用博弈的实验范式,研究责任对大学生博弈决策后悔的影响,通过控制被试对负性博弈结果所负的责任大小,分析三种责任水平下,被试的相关情绪体验。研究结果发现,被试主观评定的后悔强度、责任感和反事实思维上,三种责任水平均有显著差异,责任越大,相关的情绪体验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