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诸子之学,出于王官”,说明三代之际,学在官府,社会上没有私立学堂,文化科学知识,首先掌握在王官手里,人们求师问道,只能“以吏为师”。我国古代学校产生于何时,有各种不同解释。从客观条件与主观需求来看,学校是  相似文献   

2.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3.
“瞽史”是中国上古唯一可考的口述史编删、记诵、传播者。由于年代久远,古文献上有关“瞽史”的记载本有不少歧异之处,复因后世对此解释不同更扩大了现代学者对此认识的分歧。追溯这些说法的由来,澄清有关“瞽史”性质的争议,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包括史学的起源、史前史,对于古文献考订,对于建立现代中国口述史学均不无价值。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天子微弱,王纲解纽,官司失守,“王官之学”的典章制度渐而失传。孔子以天降大任的历史使命感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孔子“好古敏求”,对尧舜以来夏商周三代的思想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以“述而不作”、“诲人不倦”的原则,以设坛讲学,广收门徒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古时期有宫廷“瞽”者乐官,后世有“觅食”说唱于世的民间瞽目艺人。本文通过文献的对比分析,考述其历史渊源及流变轨迹,同时也旨在揭示这一特殊群体曾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六诗古义解     
《毛诗》“六义”之说,本于《周礼·春宫》:“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序》因之,称为“六义”。郑玄注“六诗”曰:“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  相似文献   

7.
】比兴意象的创造是《诗经》文学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比兴”价值的实质在于比兴意象本身。比兴意象的生成是内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交融合一。内在机制是“诗经时代”人本有的意识心态,包括天人合一观、类比联想思维及感触体悟的认知方法;外部机制是“诗经时代”特有的文化环境,包括图腾、祭祀、神话等历时性文化积淀和农事、渔猎、风俗活动等共时性社会环境。在内外机制双重作用下,比兴意象得以生成  相似文献   

8.
西周王官之学创始发轫于夏商。王官之学尚非学术,但它综合融会了前此之各种学术萌芽,又孕育启迪了以儒家之学为代表的私家学术,它是古代学术之摇篮。夏商时代,“祀戎”是初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最重要的方面。巫史享有崇高地位,实为远古知识分子的原型。周因于殷礼,把上帝之命改名为天命,是人类精神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周人对殷商之礼的斟酌损益,核心是政治制度。早期西周官府之学虽有德政论思想灌输,但仍是以六艺为主的技能教育。西周中期以后至春秋中期以前,新官学的五类内容实属官方文献汇编,不是系统的学问和专门的知识。春秋后期,礼坏乐崩,王官失守,士阶层的兴起,孔子的“述而不作”,推动了王官之学学术化的进程,促进了私人学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从孔子至汉儒建构的"儒家诗教",搭架起了中国传统文理之主要框架。诗教重委婉规讽劝刺政教,强调诗歌社会功能,奠定了两千年来的中国诗学主流思想,影响巨深。唯历来学者多聚焦论述唐诗之审美特色,冷落了其对诗教观念之接受。现依据诗文本,论析诗教对孟郊创作的正负面影响,并重估诗人之复古诗教观。从中唐险怪诗派者对诗教之接受角度,论证诗以教化非元、白之专利,亦窥探了中国诗学主流话语对后世诗歌创作之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西方意识形态传播渗透争夺的主要阵地,高校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当前我国高校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时空场域和技术话语、文化价值渗透与多样社会思潮、青年个性特质与教育主体差别、主流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等四重维度的困境和挑战,可从坚持党委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青年观为引领、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协同机制、增强意识形态传播渗透辨别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工程等五个方面探索教育引领路径。  相似文献   

12.
章解说了“风雅正变”说和“质代变”说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二的学理论意义。“风雅正变”说受到政教得失观念的羁绊,未能正确地揭示学与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而“质代变”说虽然揭示了风染于世代的变化规律,但其中由于缺少历史进化观的主导,所以它常常不能用来说明学发展的进步趋向,其理论意义也是有欠完备的。明代的袁宏道和清代的叶燮那里,以学进化观和辩证的观点阐释学的历史发展,为“质代变”说充实进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陈乔枞乃清代闽地大儒陈寿祺之子,其《齐诗翼氏学疏证》二卷,为历来研究《齐诗》及“齐诗翼氏学”之重要著作。《齐诗》为汉代令文三家《诗》之一,是汉代齐学及齐地文化的重要代表,据《汉书·翼奉传》,《齐诗》“五际”、“六情”、“十二律”之说均为翼奉所传。但《齐诗》“魏代已亡”.翼奉及其“翼氏学”著作最晚到宋代也已消散殆尽,《齐诗》及“齐诗翼氏学”遂为“绝学”,因此,对陈乔枞《齐诗翼氏学疏证》进行整理与研究不仅是重新认识“齐诗翼氏学”这一汉代重要文化现象的需要。对丰富和繁荣地域文化研究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这是汉《诗》经学特点的重要表现之一。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做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渊源何自,一向众说纷纭、难有定见。通过对齐诗的特征和孟子诗学观的比较会发现,齐诗的这一经学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这也意味着,在汉《诗》经学化过程中,孟子的作用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论定的“经典文本”,是指“经典生成期传播”阶段的柳州彩调剧“第三方案”文本,由郑天健执导改编的歌舞剧《刘三姐》文本及电影《刘三姐》文本.由这些经典文本探讨文本呈现的传播语境,认定刘三姐经典文本的生成与雅俗文化的转向、北大歌谣学及中大民俗学运动、周恩来等领导人对地方曲艺之重视等文化动因有关;并关注抗战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西南剧展”与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自我呈现”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郑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称六  相似文献   

17.
唐中期的贞元、元和年间,随着传统儒学的全面复兴,以儒家政教文学观为内核的文学复古运动亦蓬勃展开。对此,向来论者皆以建立儒家道统学说的韩愈为此一思潮的最高体现。然而,以韩愈为核心分别形成各以诗、文为创作重点的两个文人群,古文创作主张“文以明道”,诗歌创作则注重“不平则鸣”,儒学观念与法则并未完全规范其诗、文创作。与之相比,在元稹、白居易的诗、文创作中,则不仅体现出儒家文学思想的全面影响与支配,而且在诗歌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上博馆藏楚竹书《诗论》的出现,是诗教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我们重新梳理儒家的诗教传承和演变的脉络,意义重大。其中诗教观的形成,有着其特定的文化空间,是诗教观念萌生之初一直到《诗论》形成时期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语境、诗歌功能演化和转变的共同产物。  相似文献   

19.
对应用写作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写作”这个名称,虽然是在现代才提出的新名词,但应用文这类文体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三代。早期的应用文,散见于《尚书》这部重要典籍。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除文学作品外,也包括了对古代应用文(主要是公牍文书)重要性的高度评价。可见,在占代,应用文已广泛应用于国家管理、军队事务、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承担着上传下达、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20.
汉代四家诗在《诗》义阐释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意义,而淡化对《诗》的原始意义的探寻,这是汉《诗》的经学化阐释的重要表现。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作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的源头何在,一直难有定论。通过对齐诗与孟子诗学观的比照发现,齐诗的经学化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