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乾 《百科知识》2011,(7):39-39
如今,30岁结婚,35岁生育的女性不在少数,而大龄未婚女性则被时尚地称为"剩女"。研究发现,现代大龄未婚女性患妇科疾病的可能性比已婚、生育过的女性要高。  相似文献   

2.
2015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生不生二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符合生育条件的女性因此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不少女性会因为怀孕而失去升职的机会,有的甚至因此离开了原本的工作岗位。文章在梳理现有文献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全面二孩政策"给女性就业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建议,以求为保障女性在生育二胎时的就业权益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武晶晶 《科教文汇》2010,(11):198-199
生育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应该平等地享有生育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许多有矛盾的地方。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女性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以实现自己的生育权利,而男性的生育权则需要借助于女性才能实现。所以,当双方就生育与否的问题发生争议时,女性往往拥有主动权,相反男性的生育权则难以实现,面对这些问题与矛盾,不免又对法律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生育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应该平等地享有生育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许多有矛盾的地方。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女性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以实现自己的生育权利,而男性的生育权则需要借助于女性才能实现。所以,当双方就生育与否的问题发生争议时,女性往往拥有主动权,相反男性的生育权则难以实现,面对这些问题与矛盾,不免又对法律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人口政策从只生育一个孩子调整为全面放开二胎,但是对于生育二胎很多家庭选择放弃,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社会物价飞涨再加上教育成本,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很高,使得许多家庭为了保证孩子的质量,而主动放弃了孩子的数量。由于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种类很多,本文仅分析源头成本即生育孩子的成本以及国家对生育的基本保障,调查发现对于生产妇女基本的产假、产假期间薪资以及生育保险的待遇等最基本的保障目前尚没有真正落实,这就从源头增加了家庭的支出,这也是导致很多家庭放弃生育的一个原因。在此基础上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关注该问题,并真正保障生育妇女的基本权利,并且提出保障妇女基本权利有利于家庭选择生育子女,对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生育孩子对国家具有正面积极影响,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有助于逐步抹平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有助于在社会以及家庭中培育国家意识等。  相似文献   

6.
生育权是自然人的一种民事权利,属于人格权的范畴。夫妻之间生育权经常面临冲突。本文从夫妻之间生育权冲突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夫妻生育权行使的共同参与性的分析,提出了夫妻生育权冲突的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0,(14)
从"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国家的政策取向影响着作为目前生育主体的新生代女性的生育选择。采用调查问卷、查阅文献及个别访谈,探索"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河北省新生代女性的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产生影响的深层原因,为促进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推进"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关于死刑犯和在押犯的生育权一直是各国法律上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各国依据本国的传统习俗或社会现状都有不同的看法。生育权包括在人格权之中,是民事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育的自由和生育的权利,生育权作为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不可剥夺的。而死刑犯和在押犯被剥夺的政治权利不包括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9.
关于死刑犯和在押犯的生育权一直是各国法律上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各国依据本国的传统习俗或社会现状都有不同的看法.生育权包括在人格权之中,是民事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育的自由和生育的权利,生育权作为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不可剥夺的.而死刑犯和在押犯被剥夺的政治权利不包括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10.
"全面两孩"政策下女性就业与生育平衡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两孩"政策出台后,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普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就业与生育难以兼顾平衡,这源于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歧视阻碍了生育女性的平等就业机会;生育待遇保障仍有不足,增加了女性的生育压力;托幼服务欠缺,加剧了女性照料家庭的负担.为了平衡女性就业与生育,分担女性的生育负担,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措施鼓励男性分担养育责任,或者对哺乳期女职工采取人性化措施,值得参考借鉴.为促进"全面两孩"政策真正落实,需完善各项配套措施:降低企业雇佣女性成本;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和产假制度;推行男女共享的带薪"育儿假";加大就业性别歧视的监察和处理力度;大力推进多元托幼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利用对农村流动人口和驻村人口中已婚男性、大龄未婚男性、小龄未婚男性、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所做的有关经济、健康、心理、决策地位等特征的调查信息,通过分性别、婚姻状态、流动状态、年龄、地域进行的描述性统计比较,分析了性别失衡背景下不同群体在经济、健康、心理、决策地位和社会交往等特征方面的差别。研究发现:在性别失衡背景下,男性比女性弱势,非婚人群比在婚人群弱势,非流动人员比流动人员弱势,28岁以下人群和50岁以上的人群比28~50岁人群弱势,中、西部人群比东部人群弱势。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月1日,中国正式终结了实施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步入"全面两孩"时代。2016年12月,全国妇联发布了一项针对北京、辽宁等10省(市)21个市(区)0~15岁儿童父母的调查显示,53.3%的受访一孩家庭不想生育第二个孩子。生育的正反馈为什么现在中国人不愿再生育?调查的归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虽然已经具备了实现社会跨越发展的政策机遇和基础条件,但仍然面临着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基础保障能力弱、贫困人口多等一系列难点问题.推进甘肃省社会跨越发展,必须立足省情,明确社会跨越发展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社会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方式创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三个安全网”建设,以三大集中连片特困片区为重点分类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高社会跨越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调查我国全面两孩政策落实后,生育效用估计对于社会公众生育意愿的积极促进作用。文中通过设计"二孩生育效用问卷"对社会公众的生育意愿及对生育效用进行调查,并选取高生育意愿群体的调查数据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明确表示愿意生育二孩的公众占比33.15%;主成分分析发现二孩生育的估计主要包括经济、保险、享乐、繁衍、社会效用;影响公众生育意愿的回归因素为繁衍效用、理想孩子的数量、享乐效用、性别、已生育情况、经济效用。全面二孩政策刺激了公众生育意愿,公众注重享乐效用和保险效用;二孩生育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男性生育意愿高;不同生活环境公众生育目的不同,社会责任感可以增强生育意愿。在此基础上从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有效提高公众二孩生育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口生育政策,是政府为调节妇女生育率以期达到预定的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素质而制定的一系列计划、规范、措施的总和。当前我国实行“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数量过大、增长速度过快,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政府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主动地引导、规范、治理每个家庭的生育行为。自从  相似文献   

16.
女性生育、哺乳的生理职能使她们在职业生涯中相对于男性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要对相关法律及社会政策的制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现状做出分析,并对相关社会政策与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谈中国生育率变迁的话题,我是很有感性认识的。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前,人们的生育处于自然状态。举我家的例子,据我所知,我妈妈家有9个孩子,她是最小的,她自己生育了4个孩子。她的兄弟姐妹每家都生育5~7个孩子,和我家来往最多的三姨36岁丈夫去世时已经生育  相似文献   

18.
女性生育、哺乳的生理职能使她们在职业生涯中相对于男性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要对相关法律及社会政策的制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现状做出分析,并对相关社会政策与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进一步完善女职工生育期劳动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相花 《科教文汇》2007,(7X):130-130
女性生育、哺乳的生理职能使她们在职业生涯中相对于男性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要对相关法律及社会政策的制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现状做出分析,并对相关社会政策与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8年安徽省CH市JC区的调查数据,通过与同年龄段已婚男性的对比,对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性别失衡确实会使得农村地区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增加;而发生男男性行为的人群中,其无保护性行为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比例;同时与已婚男性相比,未婚男性在艾滋病和性病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较差,从而为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潜在威胁。论文结尾指出了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