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我国传统物权法的界定中,对于"返还原物"义务的客体不仅强调其有体性,更纠缠于原物的形体上的唯一性,认为只要原物的既有的或初始的特定物理形体不复存在,则物权也不复存在,由此陷入一种"物在权在,物灭权亡"的误区。事实上,在无权占有他人之物所生的返还义务中,返还的客体在本质上不是原物的形体或载体本身,而是原物所蕴含的特定财产利益。因此,"返还原物"的"物"应界定为"特定主体所直接支配的特定财产利益",且原物返还义务的客体与返还请求权不应当限定于原物既有的、初始的形体或载体本身,而应扩张及于该物的变体物。  相似文献   

2.
基于虚拟财产作为法律意义上财产的属性界定的问题,生发出解决该问题的几个需要厘清的基础理论问题并提出具有内在逻辑的证成思路:解决此问题的前设条件即界定虚拟财产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物制度的历史追溯考察虚拟财产作为权利客体的法律属性.寻找客观实在性这一关键物性痕迹,确定其有体物的内涵以及关涉的权利归属;在明确虚拟财产所有权归运营商,而用户对作为有体物的虚拟财产享有使用权的二元模式后,对虚拟财产权作为一种兼及物权属性与债权特征的新型财产权的属性进行再确认.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有的物权法理论体系,其物权客体仅以有体物为限,虽未直接否认非有体物的存在,且还就无体物个别的物权性问题以“准物权”方式述之,但并未就无体物的物性及其物权性问题作出科学的、系统的阐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科技文化的日臻繁荣,精神产物、有价证券等无体物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物之共性以及作为无体物之个性所引发的新的社会现象亟待人们从法学理论上进行科学、系统的解释,并在科学解释的基础之上、在我国新的民事法律制度诞生之时建立起科学的无体物权制度。本文主要以精神产物为研究对象,从无体物的特性规律出发,论及了无体物物性及物权性问题,以期为无体物权权理的系统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物权法》明确了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以及对物权的保护制度。作为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相对于《担保法》关于担保制度的规定,《物权法》除了对我国现行担保物权制度中担保物的范围予以确定之外,还新设了一系列《担保法》中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担保物权,对物权担保制度作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规定。深入理解《物权法》关于物权担保制度的新规定,既有助于市场经济主体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物尽其用;又有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法利用和实现担保物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为了当事人融取资金的需要,我国《物权法》和《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都规定了在建建筑物的抵押登记制度。在建建筑物在法律属性上不是特定物,不符合物权法对物的要求。预售商品房在本质上也属于在建建筑物,我国《物权法》针对预售商品房以及其他不动产,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规定了预告登记制度,而这显然与在建建筑物的抵押登记制度相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物权法法理的缺陷,构建统一的物权法法律体系,有两种可能的解决之道:第一种是预售商品房的购买人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取资金,同时,为了担保债务人到期履行债务,购买人可以对预售商品房的预售人的债权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债权质权;第二种是在建建筑物构成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重要成分,以建设用地使用权为物权客体或处分客体。第二种解决之道因其全面性和可适用性,应该得到立法机关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夫妻财产关系是公民诸多的财产关系之中最为特殊,也最为复杂的一项财产关系.在夫妻财产关系中我国的婚姻法与物权法均有相关的硬性规定,因而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物权法和婚姻法对于夫妻间物权的变动和转移都有明文规定,但是物权法的规定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于公民个人私有财产的规定;而婚姻法则是针对于存在夫妻关系的两个特殊公民之间的财产关系的约束和规定,特别是对夫妻双方在婚前和婚后的财产变更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因而在法律适用层面,我们有必要对夫妻间的财产关系进行物权法视角下的司法解读,以明确物权法作为基础性的用益物权法律制度对于夫妻间的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发生变化的纠纷的法律处理.  相似文献   

7.
一、物权公示原则(一)物权公示原则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6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这就是物权法公示原则的内涵。物权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变动  相似文献   

8.
云亮 《华章》2011,(30)
物权法是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民事法律,它是在尽可能的协调各方意见,兼顾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提出的,物权变动规则是《物权法》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确立对我国物权法及其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物权变动模式的概念,重点阐述了我国物权法对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还提出了我国应采用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杨会 《华章》2007,(6):98-99
不动产相邻权是物权法中一个重要的制度,对于其在法典中的位置研究,学界有所忽视;文章从相邻权的适用主体和权源出发,研究其在物权法中的恰当的位置.相邻权的在物权法中的位置应当被规定在"物权客体:不动产"中.  相似文献   

10.
土地空间权的"空间"应界定为在土地分层利用中,能为人所支配,可通过长、宽、高进行度量的土地上下特定空间,包括离开地表之空中或地中横切之断层空间,以及地表上下一定范围的空间,但不包括外层空间、具有通航自由的上层空间、极深的地下空间以及建筑物或构筑物内的空间。空间是物权法上的物,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存在着产权不清的状况,这在某种程度上最终会束缚二级学院的发展。为此,从产权经济学的视角,对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产权结构和发展环境展开分析,提出了模糊产权是其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又是其在未来教育市场完善后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是一部重要的对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物权法因而是市场经济中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的基础性法律,其核心在产权,根本任务在于界定产权、确认产权和保护产权。物权法的颁布是我国产权朴度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3.
通说认为罗马法的物权(所有权)具有绝对性的特征,但实际上罗马法的物权(所有权)的所谓绝对性仅仅是权利的基本属性一排他性的一种体现而已。通说所认为的罗马法物权(所有权)的绝对性是中世纪注释法学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对罗马法所做的有目的曲解而已。罗马法对所有权做了广泛的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表明罗马法的物权(所有权)具有相对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或者排他性,知识产权人就可以通过其智力成果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和一定地域内就某种产品的生产或者销售取得垄断地位,但是知识产权的滥用阻碍科技进步,所以本文拟在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之间作出权衡.将知识产权纳入反垄断法的调控之下。  相似文献   

15.
财产权是以具有经济价值的利益为客体的权利.19世纪后期以降,为私有财产辩护的西方自由主义财产权思想遭到批判,社会连带主义和社会法学为私有财产权限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法学界对于财产权限制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法理学、法史学对于财产权限制的理论基础研究,以及宪法和行政法从公法角度、民商法从私法角度对财产权限制的制度研究,这些成果在量和质上的研究基础相当可观,但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浅析商誉权     
商誉权作为商誉主体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它属于知识产权。商誉权作为知识产权,具有客体非物质性的本质特征。制定《民法典》时,应在知识产权章节中,增加商誉权保护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起源于罗马法的一物一权原则是大陆法系国家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物一权理论及其基本原则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从分析一物一权原则的界定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论证一物一权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然后利用一物一权原则对现代社会的特定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完善一物一权原则的对策,旨在为一物一权原则在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18.
起源于罗马法的一物一权原则是大陆法系国家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物一权理论及其基本原则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从分析一物一权原则的界定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论证一物一权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然后利用一物一权原则对现代社会的特定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完善一物一权原则的对策,旨在为一物一权原则在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19.
从环境价值观角度论环境法的立法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法立法的目的经历了不同大力历史形态--传统环境价值观、现代环境价值观,它的形成基础是“人本主义”、“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思想。从现代环境价值观及伦理学思想出发,环境法立法目的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这符合现代环境伦理的环境立法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0.
摘要:“现代性”是与社会科学范畴的“现代化”对举的人文科学范畴,它不是指客观外界事物的性质,而是指人的心性气质以及外界对象在主体对象化意义上的性质。“现代性”不是单一的性质,而是流变性所构成的矛盾性。这一特性排除将现代性视为任何具体的单一价值的立场。“现代性”运用于艺术史等人文学科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运用“现代性”观念时,忽略了“现代性”首先应该作为一个中性描述性概念运用于对象。必须重视“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冲突,这尤其是艺术的特性所在。抗衡现代化一全球化的本土或传统取向。属于现代性的表现。晚清以来所有中西之争其实都以古今亦即现代性为生活世界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