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生活的中唐时期,正是我国前期封建制衰落,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柳宗元参与了以王叔文、王伾为代表的中下层地主革新派发动的一次进步的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由于守旧势力强大,改革最终失败,柳宗元遭到贬斥。在漫长的贬谪生活中,他除了写作大量的诗文作品以外,还写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著作,对发展古代唯物主义和人学思想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即今山西永济)人。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化名人,在文学、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等领域,都作出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和诗文作品,至今在国内外仍具有重大影响。柳宗元在学术思想方面取得这样的丰硕成果,是同他具有一个坚定的原则相联系着。他注重“生人之意”,反对“藩镇聚敛”。就是说,他反对藩镇拥兵割据,肆意剥刻百姓,这是一种维护中央集权的爱国思想。尽管这种思想具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在《零陵三亭记》中提出了“观游为政”的思想。本文对其提出这一思想的思想根源和现实环境作了深入探析,认为柳宗元奉行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中的仁政思想,是他提出“观游为政”思想的思想基础;被贬永州,身为罪囚不能过问政事,是他提出“观游为政”思想的独特的现实环境。“观游为政”的思想体现了柳宗元对解决民生问题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的历史地位柳宗元是我国唐代坚定的政治革新家,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的黑暗时代,敢于坚持革新,以“根据具,言人所不敢言”(陈衍《石遗室论文》卷二)的斗争精神,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大中之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的这种精神与成就,对他以后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的文学创作极其丰富。流传至今的散文和诗赋有六百余篇。他的诗文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在艺术上也富有创造性。本文主要就他的传记散文的一些特点做一简析。首先,柳宗元作为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他的哲学观点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具有比较进步的历史观和可贵的批判精神。在《送薛存义序》一文中充分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上的民本思想:“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奴仆,并指出人民“出其十一”雇佣官吏来为他们服务,而有些官吏不仅“受其直怠其事”,甚至还盗取人民的财富。(以上未注出处引语均引自《送薛存义序》)毫无疑问,这种思想在当时是站在时代的高峰,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的。正是由于这种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进步认识,使之能冲破旧袭,为决定历史发展的“生人”立传,为那些受命帝王的人立传。柳宗元用“传”的形式,庄重地象史官为帝王将相立传一样,记述被压迫的下层人物的事迹,歌颂他们的优秀品质、聪明才智;歌颂他们的善于斗争和反抗精神。这一点正是柳宗元大胆质疑、敢言当世之过;敢于挑战封建统治阶级正统观念的难得...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是有唐一代最有成就的章大家之一。对其章思想,学多从学创作的角度去研究,而忽略了与其政治主张的结合。本试将柳宗元“明道”的章思想与“辅时及物”的政治主张结合起来,对其章思想做一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作为中唐时期的进步思想家、优秀丈学家和革新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融合了先秦以来各家政治学说,其中儒家“圣人之道”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色调,同时兼融合了当时的佛道学说,是传统政治道德中不可多得的宝责遗产。  相似文献   

8.
《捕蛇者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代表作。写这篇文章时,他已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谪居永州后,他有了更多的机会与下层劳动人民接触,对民生疾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更加坚定了革除弊政、减轻赋税的政治主张。《捕蛇者说》的主题思想正是柳宗元这种政治主张在文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书信揭示出柳宗元“天人相分”的哲学思考和行“中道”的方法论体系,表明柳氏具有坚定不移的儒家奋斗信念,其哲学自觉与自信,成为柳氏能够经受打击而矢志不渝的重要思想基础;柳宗元书信政治意味浓厚,对治政方略充满着思考,对自我仕途进退多有表白,其书信在制度问题、用才问题、税收问题等方面富有深刻的见解,柳氏之政治自信,也是支撑其抗击灾难而坚挺、自拔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博仔 《湖南教育》2005,(1):18-19
名家小资料: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县西南)。由于解县在当时属于河东郡,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柳河东。柳宗元是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历经坎坷,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潜心于理论研究。教育思想要点:培养贤者尊师重教明其志勤学博学学则生疑顺天致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在冰天雪地里独自垂钓的老渔夫形象。如果把此诗每句的第一个字抽出来,“千万孤独”立刻跃然纸上。透过这首《江雪》,我们似乎看到,作者柳宗元在…  相似文献   

11.
韩愈(公元768—824年)和柳宗元(公元773—819年),都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家,后人把他们并称为“韩柳”。他们所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及其创作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韩愈和柳宗元都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他们都积极地提倡儒家的正统思想,主张施行仁政,同情人民疾苦,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两人相比较,韩愈在政治上比较保守,思想上不如柳宗元进步。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他的一系列哲学著作,充分证明他是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他的全部诗文创作活动和政治活动,不仅体现出古文运动领袖的风范,更重要的是闪耀着“康天下”的理想光辉.  相似文献   

13.
论说文是柳宗元文学创作成就较高的文体之一,是深入研究柳宗元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及文学成就的重要资料。鉴于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阐述柳宗元论说文的文学观、历史观,探讨其思想艺术形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旨在客观、清晰地诠释柳宗元论说文创作的具体面貌,揭示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对于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成就、文学贡献,以及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历来评论不少,有论文,也有专著,其中虽有贬抑之词,但主要倾向,基本观点,是肯定,是褒扬.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对柳宗元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对《国语》所记载的不合于“道”的内容给予否定,突出表现了他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点。《非国语》的政论性突出地表现出柳宗元“德”的思想观念上。他认为“德”是统治者统治社会的先决条件,是使人归顺的力量。柳宗元“德”的思想意识即是“大中之道”;《非国语》的政论性还突出地表现出了柳宗元鲜明的政治观点和“德政”的执政理念;《非国语》的政论性还表现在思想、政治观点与现实的套切关联上。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和思想,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一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生于长安一个中下层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柳镇,为人刚正,学识渊博,官至殿中侍御史。母亲卢氏,是一个慈爱勤恳而有学问的妇女。柳宗元十二岁时,跟随父亲游历了湖南、湖北和江西一带,开始接触社会。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柳宗元二十一  相似文献   

17.
墨子是我国春秋末战国初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中有许多方面至今仍然有研究的价值。墨子的义利观是他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其鲜明的特征是:尚利贵义,主张“义”“利”统一;追求天下之公利为最高价值;义利以“兼爱”为前提;他的一切主张均以义利为归宿。研究墨子的义利观,对于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精华,用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凡是政治上保守反动的势力,总要抬出孔丘,鼓吹儒家学说,宣扬保守、倒退的复古主义。凡属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力量,总是尊崇法家的思想,继承法家的精神,反对复古、倒退,主张进步变革。这是我国思想史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唐朝的柳宗元、刘禹锡反对韩愈、李翱的斗争,就是思想战线上这一路线斗争的反映。在这场斗争中,柳宗元是法家路线的主要代表。唐王朝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打垮了腐败的隋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隋末的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最顽固反动的门阀士族的势力。“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开拓了岭南西部民族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岭南西部的柳州后,继续奉行他的政治革新主张,身体力行在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倡导文化教育,主张统合儒、释以启迪当地的越人教育,推动了岭南西部的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本文对我们深入研究历史文化名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开拓及推进作用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改革家,任职柳州刺史期间对柳州的历史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我校致力于柳宗元文化研究,以开发和研究柳宗元教育思想及其传统美德、名言警句和散文诗词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