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韶 《中国科技信息》2006,(1A):158-158,145
流浪乞讨人员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不管的特殊群体。1982年的政策将这个特殊群体,归划为“一般妨害社会秩序人员”,并视为“三无”人员纳入到被收容遣送对象,实施强制管理措施。而现在对其实施新的《救助管理办法》来施政。救助管理办法在施政过程中,出了新的社会治安问题,本文就这些新出现的问题探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自《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救助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其从实施之初至今一直经受着社会现实的考验,"跑站"即是其当前实施中产生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周嫱 《大众科技》2007,(10):191-192
自《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救助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其从实施之初至今一直经受着社会现实的考验,"跑站"即是其当前实施中产生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流浪乞讨人员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不管的特殊群体.1982年的政策将这个特殊群体,归划为"一般妨害社会秩序人员",并视为"三无"人员纳入到被收容遣送对象,实施强制管理措施.而现在对其实施新的<救助管理办法>来施政.救助管理办法在施政过程中,出了新的社会治安问题,本文就这些新出现的问题探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8月1日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社会救助工作进入全新阶段,同时,当今社会发展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相应地加大了救助工作的难度。本文通过对青岛市救助管理站的实地调研,在对青岛市救助站受助人员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基础上,着重对其中映射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提出了完善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笔者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三条完善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立法,完善法律配套措施;加强部门合作,协调救助,通力管理.  相似文献   

7.
正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内挂着这样一幅画:瘸乞丐们拄着拐杖,艰难地移动着,背后一位身披黑色斗篷的妇人也拿着一个乞讨用的碗。这幅画名为《乞丐们》,是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于1568年创作的。画作描述了在“圣安东尼之火”中的幸存者乞讨为生的悲惨生活。“圣安东尼之火”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让这么多人失去四肢成为乞丐呢?  相似文献   

8.
清风慕竹 《知识窗》2013,(17):19-19
1983年秋天,他从佛罗里达的乡下来到纽约道尔顿中学读初中。有一天,校长乔克敏带领学生们去博物馆参观,在经过一条街道时,他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坐在路边,身前放着一个敞口的杯子,每当有人投进硬币时,老乞丐都会低头致意说:“谢谢,上帝保佑您。”他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在经过那个乞丐身边时,他从口袋里摸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像平日里投石子般,向那个敞口杯子掷去,可惜硬币没有命中,而是在发出“当”的一声响后,蹦到了外边。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救助站进行实地调研,综合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参与式研究、案例研究,探讨"收容转救助"十年来救助站的运行情况。调查发现救助站的基础设施较完善,管理较为宽松和人性化,受助者与管理人员关系和谐。但是,存在救助制度定位与现实中流浪乞讨人员的需求错位、对前来救助者身份甄别难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政府的救助方式应有所创新,还要关注流浪乞讨人员的潜在需求,另外可以发挥民间力量的救助作用,共同来改善城市受助者的处境。  相似文献   

10.
浅析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乞丐问题的根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乞丐问题历来是中国的社会现象,直至今日,它虽然变换了形式,但仍然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社会现象。本文试图探明它的由来,揭示它的习性,从而,梳理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初期根治乞丐现象以及各种类似的庸俗文化现象的措施,这对当前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位老乞丐.走得非常累了。到了一户人家门口.他想讨碗水喝。孩子进屋去倒水.主人说:“倒杯热水吧.”看那乞丐一头花白的头发,主人于是再说:“大过年的.给他加点茶叶.”孩子便加了茶叶.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端到老乞丐的手中.  相似文献   

12.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违反宪法的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法律效力。然而,目前有关的违宪审查机制尚不够完备,需要在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逐步完善。在各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一些典型的事件对於奠定法治基础作用甚大。比如,十九世纪"Marbury vs Madison案件"开创了司法审查的先例,对美国的法治建设作用甚巨。2003年由"孙志刚事件"引发的三博士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导致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也将被记入中国依法治国的历史之中。笔者认为,探讨国家知识产权局第80号公告(以下简称"80号公告")中涉及专利权期限的效力问题,不仅仅是《专利法》范围的问题。同时对整个法律制度也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希望通过对80号公告效力的探讨,使专利权期限的问题得以澄清;同时,笔者更加希望,通过解决80号公告的合法性问题,促进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3.
“数字城市”及其认识与定位误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崇明 《科技管理研究》2003,23(4):13-16,12
本文从“数字城市”概念、特点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出发,辨证地分析了对“数字城市”的一些认识问题,指出“数字城市”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思路、方法与工具,“数字城市”不是城市建设规划高级阶段也不是城市建设规划的终极目标,而是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带来的城市建设规划中所必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提到“三角”,许多人就会立马想到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充满神奇色彩的百慕大“魔鬼三角”,或许您还会想到情节曲折惊险的电影《黑三角》……可是,您是否知道人体体表的医学假定的许多“三角”呢?这些三角对诊断治疗疾病起了很大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的人体“三角”。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银川市城市管理局在银川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纲要》等规定。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狠抓城市的综合治理和规范化管理,为银川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外国专家局,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引智工作归口管理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国专家局: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十一五”规划》已经2006年12月21日国家外国专家局第五次局务会议通过。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十一五”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引智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等,是“十一五”期间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重要依据。 现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编按]  相似文献   

17.
从伽利略、.笛卡尔到牛顿:新解近代科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证近代科学革命中伽利略、笛卡尔、牛顿三者的思想承继脉络,文章认为,众多涉及近代科学革命的历史描述存在某种夸大伽利略、弱化笛卡尔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揭露了在科学史的描述中存在着“异化”现象,科学史的“异化”源自哲学、心智、政治、地域、媒介上的偏见,而这些偏见在深层又折射了科学历史甚至科学的社会建构性。  相似文献   

18.
手握阳光     
李东 《知识窗》2008,(2):1-1
1878年冬天,一个衰弱不堪、嘴唇冻得发青的乞丐在街上拦住了匆匆经过的作家屠格涅夫。乞丐伸出一只冻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向屠格涅夫乞讨。屠格涅夫掏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但没找到钱。他窘极了,便紧紧地握住乞丐颤抖的手:“别见怪,兄弟,我身上一无所有。”乞丐也“紧紧地握了握”作家的手说:“哪里的话,兄弟,就这也该谢谢您啦,这也是周济呀。”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理念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城市”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作为巨大的系统,“数字城市”涵盖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数字城市”不论从本身的建设架构、建设初衷,还是服务对象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数字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非技术层面上的人文因素,“以人为本”是“数字城市”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轨迹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数字城市”建设的“天时”、“地利”,“人和”成为决定“数字城市”建设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决定能否“人和”的重要前提之一在于是否充分考虑“以人为本”。本文从“人本”的角度分析“数字城市”对未来城市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这种影响对“数字城市”建设的潜在要求出发,提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数字城市”规划思想,将“以人为本”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20.
《科学生活》2011,(6):22-23
近期,民政部召集十几个省市进行座谈、研究,讨论流浪乞讨儿童的现状和救助问题。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目前,在接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后,民政部还正在研究相关的政策。据调查,现在社会上的流浪儿童主要由因家庭问题离家出走的儿童和被“出租”的儿童这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