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不是知识体,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序列展开内容的,而是用形象作经,用感情作纬,编织出的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动人画面。正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所以学生也总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掌握语文。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通过激活学生的感性和灵性,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使学生在语文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袁振国先生看来:“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  相似文献   

3.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深读此语,引发了我对阅读教学的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深读此语,引发了我对阅读教学的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吴剑 《甘肃教育》2007,(12X):28-28
语文是人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运用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情感是语文的灵魂,而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对话,是"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双向构建。求真作为一种精神,是PBL历史教学的内在要求,解释是主观感受的表达,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PBL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自主性阅读不仅重视阅读过程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认识能力的提高等,更重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的把握,注重感性认识,即诵读感悟。文科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  相似文献   

9.
自主性阅读不仅重视阅读过程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认识能力的提高等,更重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的把握,注重感性认识,即诵读感悟.文科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人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的独特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在课改的推进中,许多人在追寻着语文课堂的“精神家园”,但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人文影响的“面具化”,价值追求纷扰杂乱,情感熏陶又“内心体验”,徘徊在“精神家园”的边缘。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智慧就是从诗意中悄然地创造一个美丽的世界,去引领我们感受这个世界上对语言和文字具有敏感感受力的人,他们是语言世界的前沿的直觉体验者,他们以作家的唯美理念和表达的自由性作为毕生的信念,他们创造了感受生活深刻思想和灵性的文学,他们就是灵性文字的守护者,也是创造灵思世界的发现者。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灵性的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  相似文献   

12.
2007年高考历史卷在6月9日露出真容.作为教学第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对以下几点感受尤其深刻:试题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历史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历史智慧比历史知识重要;充分体现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事实向广大师生证明,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课程观取代教材观。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必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学生智慧的悟性和敏锐的感觉。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文本进行切身的体验,需要教师通过课文中作者经过反复推敲斟字酌句后形成的精美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渐点燃心灵深处的情感因素,形成一种丰富的情感和准确的判断力,从而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郝冰 《父母必读》2014,(4):36-37
正自然教育不是教孩子认识根、茎、叶、花、果实这些知识,而是让孩子去体验那种来自自然的有生命力、温暖的感受。这种感受和人的生命是有共鸣的,这样的自然教育也才是有情感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也有责任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贴膏药似的随意施为,而是要依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材特点有效开展,以实现阅读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最优化,要实现这种最优化,可以:一、解读教材,把概念变成感受;二、联系实际,把感受变成感悟;三、拓展体验,把感悟变成行动。  相似文献   

16.
一、用爱的微笑征服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待儿童智力发展上认为,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的智力上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情和感受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古老的汉字历经几千年后仍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原因,感知汉字不仅是一部历史、一个故事、一幅作品、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的一条情感纽带. 情感目标:感受祖先创造出这种表情达意文字的高度智慧,从内心产生为祖先而骄傲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天下文章     
作文就是写文章,天下文章无定法,但好的文章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文章打动人的地方,不是技巧,而是情感,真实的情感。文章的技巧是可以学来的,但是情感是学不到的。想得到真实的情感,自然是靠作者的“悟性”。“悟性”听起来深奥,做起来很简单,也就是热爱生活,用真实的你去生活去感受,在真实的感受中体会到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这种感受会让我们记住很长时间,经过提炼、加工,再观地把这份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你的文章就会获得成功。关于技巧,文章本无技巧可言,所有的技巧都是为文章服务的。写得多了,看得多了,自然知道文章该怎么去写。但…  相似文献   

19.
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而要表现的人类的活动,则成为写作中永远的主题。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银珠宝,不是现钞储蓄,而是智慧、理智与情感。人类可以运用智慧和理智创造任何物质财富,然而, 却没有什么"财"可以变成智慧。人类为什么会有充沛的精力,坚定的意志去进行不懈地对智慧的争取呢?智慧,需要什么去维持?它的基础又是什么? 情感,是智慧的基础,智慧需要情感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主要形态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是不容质疑的,它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艺术的美学鉴赏和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然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智慧就不能开辟创新的道路;没有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