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派舆海派     
沈從文先生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三十二期,播谈海派文人的醜態。说:“名士才情”與“商业競賣”相结合,便成立了吾人今日对于海派这个名词的概念。……试为引申之,“投机取巧”,“见风使舵”,……这就是所谓海派,“邀集若幹新期文人,相聚一堂,可遠炎希臘羅马,或近谈文士女人,……從官方拿到了點钱,则吃吃喝喝,辦什么文艺会,招纳子弟哄骗读者……也就是所谓海派。感情主义的左倾,勇如獅子, 一看情形不对时,即刻自首投降,且  相似文献   

2.
正石库门,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蕴藏着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密码。小小一幢石库门,承载着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李守白,当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享有"上海石库门先生"之美誉,其上海题材的艺术创作为当代海派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旧洋房,老弄堂,百乐门,石库门……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市井与高雅水乳交融,温馨恬静的画面,洋溢着浓浓的海派风情。细赏李守白作品,是一种纯粹的视觉审美,更是一次心灵的文化旅行。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第4期上发表金东水同志《话说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一文,这确实是值得一议的问题。我先要说,金文题目不够确切。应当是新闻写作的“京派”与“海派”,是就新闻业务领域而言的。金文说成“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新闻改革的范围比较广了,除了新闻业务问题之外,还包括新闻体制等等大问题。而且就“改革”而言,是不大好分什么“派”的。金文一开头讲在上海好新闻评选会上听到的。这话正好是我在会上说的。但这种说法的真正来源是在北京或其它地方。我在会上说,北京有一种说法:新闻有“京派”、“海派”之分,我  相似文献   

4.
做文与做人,是每一位记者都会遇到而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名记者,对做文与做人的思考理解,是与其对职业与事业的思考理解紧密相关的。一个人,如果把新闻岗位等同于一般的职业,而不是当作事业去追求,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也就很难写出好文。同样,一个人,如果把做记者等同于一般的谋生手段,那么,当其在新闻实践过程中遇到种种诱惑时,就很难经得起考验,很难坚守职业道德,也就难以保证做个好人。因此,要解决好做文与做人的关系,或者说,既做个好人又写出好文,就要把新闻当作事业去追求,不懈地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不是单纯把新闻当作一份职业。  相似文献   

5.
杨柏岭先生"近代上海词人及词籍考略"一文(载《文献》2004年第4期,以下省称杨文),对近代沪上部分词人的生卒年作了考释,此有助于词学研究和文献整理。惟若干词人生卒年份尚可进一步推敲。今撰订补,以求教于作者。  相似文献   

6.
按说,文无论长短,要写得精彩、惹人看,都必须真实生动,都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因短新闻的积累更容易为人忽视,以为三五百字,千把字,灵机一动,信手拈来,用不着什么积累,故有特别议论的必要。有一则故事,说山东人与江南人对对子夸耀家乡。江南山青水秀,才子如云,江南这位仁兄捷足先登,出了“多山多水多才子”的上联。囊括了最佳最美的事物,看你如何应对?山东的老兄也不含糊。略加思索  相似文献   

7.
报载,有人告诉漫画家华君武:有的单位上午9时上班,下午3时下班,都成了“九三学社”了,请华君武先生把这个题材画成漫画,讽刺一下。华君武先生说:“这个题材恐怕会引起九三学社同志的误会,以为我在讽刺民主党派。我是共产党员,就不能不多想一想。” 华君武先生的漫画涉猎范围之广有目共睹,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身分和作品的政策性。  相似文献   

8.
大凡前辈作文到一定境界之后,不会循章守法。大抵信笔所至,落墨纸面皆为文章也。日前福州一明百清斋主人林公武先生有短信来,为贾植芳先生(1915—1998年,山西襄汾人)去世而发老成凋零之叹,于是检书橱得《不能忘却的纪念:我的朋友们》(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6月版),开卷读之,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9.
按说,文无论长短,要写得精彩、惹人看,都必须真实生动,都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因短新闻的积累更容易为人忽视,以为三五百字、千把字,灵机一动,信手拈来,用不着什么积累,故有特别议论的必要。有一则故事,说山东人与江南人对对子夸耀家乡。江南山清水秀,才子如云,江南这位仁兄捷足先登,出了“多山多水多才子”的上联。囊括了最佳最美的事物,看你如何应对?山东的老兄也不含糊,略加思索便对出“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下联:“一山”,  相似文献   

10.
高信 《出版史料》2007,(2):65-70
汪仑与“良友式” 1936年7月初,鲁迅先生编选并作序的《苏联版画集》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鲁迅先生收到样书后,于7日给编辑赵家璧先生写去一信:“在中国现在的出版界情况下,我以为印刷,装订,都要算优秀的。但书面的金碧辉煌,总不脱‘良友式’。不过这也不坏。至于定价,却算低廉,但尚非艺术学徒购买力之所能企及,如果能够多销,那是我的推断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7月26日接吴道弘先生电话,谓上海《新民晚报》登有《<丁景唐自用印谱>选介》一文,丁老本人在剪报旁有批语,还提到了我,并说即将复印件寄给我。29日复印件寄到,引起了近年一幕幕的回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往事,由此更可见丁老奖掖后进之不遗余力,笔者得益于丁老正多,看来似乎都是些小事,而奖掖后进之寓意甚深。在此仅就切身之经历,略作回顾。  相似文献   

12.
上海郝铭鉴先生为本刊提供了三篇差错百出的短文供编辑校对人员检测编校水平之用,本刊以“百错文”之题刊出,请各位同行一试身手。答案下期发表。  相似文献   

13.
1993年,我担任副主编的<上海文史>发表了谈瀛先生的<郁达夫家信沉浮>一文.4月8日傍晚,我带着那期<上海文史>拜访王映霞,她虽说此前并没有看过谈文,不过,旧事重提,不禁勾起了她对遗失和追索郁达夫家信历史的回忆.  相似文献   

14.
康东福 《云南档案》2008,(10):13-13
<正>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金华山万松岗,有一座集地方民族特色、石刻艺术、历史事实为一体的墓,该墓的墓表上刻着"百战之功光祖国,千秋不朽伴名山。"古剑藏山龙化去,长松映月鹤归来。"这就是被石屏袁嘉谷称为:"文而能武,国而忘家,纵横扫荡于数千里之邻省。功赫赫,名巍巍,仍不失儒生面目"的杨益谦先生墓。墓的中碑上刻着"陆军中将楚大师管区司令杨竹君墓,"为民国时期的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和云南名士李根源题。  相似文献   

15.
张颔先生今年已经93岁了。先生,介休人,后汉名士郭泰同乡。幼失怙恃,多经磨难,弱冠之年投身革命,戎马倥偬之际,写小说,办报刊,把玩文物,手不释卷。四十之后,渐入佳境,《万荣出土错金鸟虫书戈铭文考释》、《陈喜壶辨》、《庚儿鼎解》相继问世,牛刀小试,文革中以戴罪之身编撰《侯马盟书》,一时轰动,积数十年之功编纂而成的《古币文编》,则被誉为传世之作,享誉学林。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圈内,大凡熟悉冯英子先生的,都尊称他冯英老。冯英老是我的老师,因为建国前他曾任教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建国后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而我是1947届民治新专的学生。虽然冯英老没有授过我的课,但称他老师是名正言顺的。然而,作为师生辈,在长期的交往中,我发现他大半是把我当作他的老朋友,而并没有认真地把我视为他的学生的。我认为这或许不是我的凭空忆想,比如,我如果隔了较长时间没有去看望他,一旦去了,相见之下,他会脱口而出:“喔。老兄您来了。”我之所以写下我的这种感觉,因为它可以充分说明,冯英老的为人…  相似文献   

17.
1998年8月28日至11月26日,是我不算太长却也不算太短的十四年从事档案工作生涯中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我与我的同事曹胜梅很荣幸地应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市长皮埃尔·布克先生之邀,作为上海市档案馆首批派出的专业人员,前往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档案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档案业务进修。作为上海与蒙特利尔两城市文  相似文献   

18.
再答车英     
车英先生: 原以为先生年轻有为,当过新闻系的教师,现任大学学报编辑,又敢于主动站出来充当仲裁者,颇具大学者气魄,一定对深度报道很有研究,很有造诣;然而,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11期上的《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谈起——就所谓“深度报道”答何光先先生》一文,却使我感到失望,先生不仅把前文(《新闻知识》1989年第6期《关于“深度报道”的答问录——兼与刘惠文也与何光先先生商榷)自己已经肯定了的“深度报道”及有关问题,在这里否定了;而且,在争论问题时连起码的形式逻辑中  相似文献   

19.
白石先生的画与作文韩祝平“怎样写文章?”不光是学生问老师的千古之题,也足使许多专职文字工作者冥思苦想。我在报社做了一几年的编采工作,深感文无常法,仅把观赏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作品悟到的一点作文体会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如果,我们今天出个作文题目《清泉十...  相似文献   

20.
被称为未名湖畔三雅士、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已驾鹤西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无论对先生有无亲炙之人,都敬佩先生厚德之风、雅致之文。随着先生的远去,“五四”最后的遗韵也渐行渐远,令人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晚辈如我者,与先生素昧平生,我是看了《读书》杂志的介绍,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师的。但1994年2月5日,一次偶然的机会,竟使我有幸见到了张中行先生,并蒙他厚爱,亲笔题字送我一本他的新作《顺生论》。说起那次机遇,还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陈复尘给我提供的。彼时我还在报社供职,复尘兄告诉我说,北师大出版社有一个启功先生著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