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兵 《精武》2006,(10):30-31
贴身快摔为近战技法,是武术技术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实战中通过成功使用摔技可导致对手进攻受阻,斗志丧失以及摔跌倒地受伤等,同时可配合其它技法如拳腿技、锁拿技等,有效打击对手。摔技包括主动摔、防反摔和抗解摔等内容,并且讲究借势、掀底、别靠等技巧。借势是指运用各种摔法时,要借助对手重心不稳、身体失衡之际,稍加外力将其摔倒,关键是要掌握时机;掀底是指采用掀、拉、托、抱等方法破坏对手的支撑腿,将对手摔倒。特别是对付下肢柔韧性差者施以掀底效果更好;别摔是指运用身体某一部位支别、挤靠的方法,使对手支撑面变移,从而将对手摔倒。使用摔法有两大要诀,需练用者明知,那就是一个“快”字:一个“整”字;快是使招时动作必须疾快如风,干脆利落;整则是使摔过程中要周身协调,劲力合整。  相似文献   

2.
王建鸿 《精武》2005,(5):18-19
防摔破摔是指防止和破坏对手将我摔倒,以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或利用有利时机进行反击的一种本领,对制服擅长摔法的对手具有重要的实战意义。  相似文献   

3.
散打夹颈摔训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别予实战训练 1.乙用左平勾拳攻击甲面部,甲用左臂上架,随即,用右臂夹仕乙颈部,用别子将乙摔倒(图1、2)。可以配合步法、手法反复练习。 [要点]防守及时,上步果断,摔法凶猛。 [用途]防拳后将其摔倒。提高防守后施摔技术。 [优点]反击速度快,摔法比较凶猛。 [缺点]甲进步慢容易被乙肘、  相似文献   

4.
孙洪刚 《中华武术》2001,(10):20-23
快摔术多用于现代散打竞技过程中,往往在踢打技术的配合下运用快摔,干净利落地将敌掀翻在地。拳谚也讲:“拳加跤,艺更高。远者拳打脚踢,近者贴身快摔。”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摔技在技击过程中的巨大威力。武警快摔擒敌术在借鉴了散打快摔技法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擒的技法招式,使打、摔、擒三者融为一体,在制敌过程中打中有摔,摔倒即擒,不给对方留有一丝反击的机会,达到了快速制服犯罪分子的目的。 快摔擒敌术在运用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对手而使用不同的摔法,比如面对体型瘦小的对手可采用插裆扛摔、背摔等摔法,而对  相似文献   

5.
马健 《辽宁体育科技》2012,34(6):105-106
采用录像观察分析法,对2012年全国武术散打比赛得分技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摔法是散打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靠身抢摔、换位抢点摔、顺势借力摔等是主要的得分技术;在运用摔法技术时要做到快、准、巧.建议:摔法技术训练要从实战出发,才能提高摔法的技术;摔法应与拳法、腿法等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6.
十运会散打比赛搂抱摔技术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文章通过对十运会散打比赛中运动员运用摔法技术的数据统计发现,合理地运用摔法技术已成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得分取胜的有效手段。搂抱摔技术是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录像资料,统计出搂抱摔、接腿摔及其它摔法的具体数据,将三者加以比较。通过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归纳出搂抱摔中所包含的十项主要技术动作,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出各项技术的优势与精华所在,从而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日常训练和比赛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韩起  赵斌  刘晓彤 《精武》2010,(5):50-51
技击中的摔法训练——像你们俩这样摔,就变成纯摔跤了,我让你们练的摔,不是纯粹的摔跤,是武术里的摔法,是混在拳打脚踢里的摔。像对方拳打过来你钻进去抱腿摔,这样的场面在摔跤里不可能出现,摔跤不允许拿拳打,冒着拳打危险的抱腿摔只会出现在武术里,而且是武术里的一种主要摔法。  相似文献   

8.
摔法是空手道运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比赛取胜的重要手段。分析空手道摔法和散打摔法的异同点,旨为空手道选手的日常训练及比赛运用提供必要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郭宝洪 《武当》2010,(6):6-7
“穿裆靠”技法是中国武术摔法的一种,是指通过上步用自己的腿封住对方前腿,一手插入对方裆内别住对方后腿胭窝处,然后再用肩和头发力挤靠别,把对方摔倒的一种技法。此法在陈式太极拳技法中运用较多,故被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专家技术小组定为WMA规定技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摔法是散打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比赛录像法、数据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07年参加全国散打锦标赛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摔法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运动员使用摔法技术的得分情况是影响散打比赛结果的关键因素;(2)胜方运动员的摔法技术强于负方运动员的摔法技术,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散打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散手运动中摔法的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散手运动员由踢、打、摔三种技术组成的。摔法是散手实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地使用摔法动作,对散手比赛的胜负有着关键作用,笔者提出在进行训练时必须根据摔法技术动作的快速性,没有固定把位的特点来进行身体训练、基本技术训练、摔法组合与技术心理训练,方能将摔法练好。  相似文献   

12.
散手快摔技术的妙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海彪 《武当》2004,(5):41-41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散手作为武术的分支,以其“远踢、近打、贴身摔”的独特技法吸引了众多武迷的青睐。散手运动在激烈的比赛中硬拼巧打,拳腿连击,这既是对运动员意志毅力的考验,也是身体素质的对抗,更是技能技巧的较量。散手基本技术可分为拳法技术、腿法技术和摔法技术三大类。  相似文献   

13.
在贴身近战时,不但要善于主动摔,而且还要在摔中善于变化,有的往往只知道猛力硬摔,却不知如何借力巧摔。一旦遇到对手较力硬抗就容易失败。所以有经验的摔跤手,都能做到攻守兼备、摔中有变、变中有摔。但无论摔法怎样巧妙都离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分别从摔法技术比赛特征、摔法技术运用特征两个方面对我国男子组手运动员摔法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摔法属于复杂的高难度组合技术动作,判罚严格,在比赛中主要出现接腿摔、扫腿摔、别腿摔、夹背摔。(2)组手运动员的摔法运用在总体进攻技术、比赛中具体摔法的运用、摔法运用形式、不同公斤级别运动员、不同比赛时间阶段、不同水平运动员、不同无效情况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针对摔法运用不同特征,提出合理化攻防建议并制定相应攻防对策,为我国男子空手道运动员的摔法技术训练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提高摔法技术在竞赛中的运用率以及得分率。  相似文献   

15.
摔法在比赛中成为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使用技法,抱腿摔又是摔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文章主要通过对2011散打锦标赛抱腿摔技术运用情况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在2011散打锦标赛的抱腿摔技术运用上,最常用抱大腿技法是下潜抱双腿、下潜抱单腿、抱腿下压、抱腿扛、抱腿旋五种技术;作为抱小腿摔法,最常用的是勾踢摔、接腿别、接腿前压等技术。(2)抱腿类摔法在小级别运用最高,但是从成功率角度来说小级别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大级别最高。  相似文献   

16.
抱臂快摔法擒拿术就是要针对人体关节只可顺动,不可逆转这种特性和弱点,在散手摔法当中,应注重先抓拿肢体关节,加以牵引控制,并灵活运用招法。抱臂快摔法,就是擒拿施术中,随时把握机会,通过抱臂并控制关节快速将对手摔倒制服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一、切子实战训练 1.连击训练 ①甲用左摆拳攻击乙面部,乙用摇闪避开来拳。甲趁乙刚起身时快速进步用切子将乙摔倒(图1、2)。如上反复练习。 |要点|拳接切子要连贯,步法要灵巧。 |用途|提高拳法接切子摔法的技术。 |优点|在拳法击空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8.
柔道是两人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性项目。它分为站立摔的投技和倒地摔的寝技两大类技。在站立摔中还包括舍身技摔的动作。柔道是短时间和对手比速度、比力量、比耐力及比灵敏,而这些素质是柔道练习实战比赛中缺一不可。柔道项目运动员双方都穿着柔道服相互在移动中抢把位寻找使技的时机。运动员即要使自己稳定,不被对方摔倒,又要破坏对方的平衡。柔道项目的特点是灵巧、准确,特别能培养人的力量、速度、柔韧、意志品质。随着柔道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动作也在不断创新改进,近年来舍身技单把撺腿侧滚摔在柔道训练和比赛中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取消先后倒地得分对散打技术发展的利弊,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2011年、2012年全国散打比赛视频摔法技术运用的具体情况。研究发现取消先后倒地对摔法技术在全国比赛中运用的主要影响是:1)增加了"贴身摔法"的施技难度,"贴身摔法"在比赛中的应用率及成功率明显下降;2)取消先后倒地规则对"接招摔"影响不大,反而因"贴身摔"难以成功而致使运动员"接招摔"技术的应用率提高;3)摔法技术仍然是清晰、有效的得分手段,能大量消耗对手的体能,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20.
郑剑锋  张秋 《中华武术》2003,(11):52-55
通背实战摔击法摘于通背一百零八击技实战法及奇形绝命腿法和通背摔法。以手法、身法、步法、腿法相合为击技实战所用。 此实战摔击法汇通背击、摔、拿、腿法之精、之绝,各法贯通,相辅相成,腿击手掩、手攻步辅,上下合一,内外合一,拳到步到,远踢、近打、贴身摔得心应手,特别是其中的腿法以暗腿、绝腿、进步为主,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