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现场拍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15场比赛,对中国女排的各轮次战术进攻特点就行了研究,揭示了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打法和战术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女排主要进攻战术特点是以2、3号位快速、多变进攻为主,结合4号位拉开进攻的高快结合进攻打法.中国女排强轮是第一轮,第一、二、六轮次主要是以薛明的3号位近体快、短平快为掩护,结合王一梅的拉开进攻打法为主;第三、四、五轮次主要以马蕴雯2号位的单脚背飞、背快为掩护,结合4号位的拉开进攻和后排进攻.4号位强攻、背飞、近体快是中国女排得分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运用VTS软件分析及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女排在第17届世锦赛中11场39局比赛的扣球技战术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对中国女排各轮次技战术打法、进攻分布特点及非技术因素指标等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比赛中主要以2、4号位强攻及两边拉开进攻为主,并结合2、3号位快球及后排进攻等快变战术为一体的高快结合的技战术打法。中国女排整体扣球效果好,与其对手国相比进攻实力突出且优势明显。中国女排进攻点分布范围较广,且身高及网上高度优势十分突出,但在年龄及体重方面与欧美强队存在的差距也不容忽视。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中最强的是第3轮,第4和第5轮相对较强,但第6轮相对较弱。建议中国女排应继续发扬高度优势,进一步丰富扣球技战术打法;加强全队配合默契的程度,并努力提高进攻队员的个人扣球突破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日本队在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技战术打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日本女排主要战术进攻特点是以3号位快速多变为核心,结合2、4号位两边拉开强攻。第一、二、六轮次以井上香织的3号位近体快、2号位单脚背飞为掩护,结合两边的拉开进攻及后排进攻为主要打法;第三、四、五轮次以山本爱的2号位单脚背飞、背快为掩护,结合4号位拉开进攻和后排进攻为主要打法。4号位强攻是日本女排各轮次重要得分手段,效果较好。日本队的主攻手木村纱织是国际排联公布的最佳得分手的第一名。2号位强攻、后排攻效果一般。但得分超过中国女排。快攻组成率较高,效果较好。高质量的接发球是保证日本女排战术高效率组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女排进攻战术的特点及轮次打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毅钧 《体育学刊》2005,12(2):105-107
通过对2003年11月世界杯女排赛中国队10场比赛技术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女排进攻战术特点是以2号位快速多变进攻战术为主,并结合4号位强攻和3号位快攻的技战术打法,得分率高,拦网效果显著。中国女排进攻轮次最强的是第2轮,第3轮和第4轮也较强,第5轮较弱,中国女排后排进攻得分不如世界其他女排强队。  相似文献   

5.
对巴黎奥运周期中外女排在第1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的扣球进攻技战术运用效果进行分析,然后以轮次为切入点,对中意女排不同进攻战术打法运用效果进行对比,同时从接发球阵型和拦防阵型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中外女排在总体扣球进攻效果上并无明显差异,但中国女排的扣球进攻效果与意大利女排差距显著,主要表现在第三轮4号位强攻和第四轮2号位快攻上;比赛中,在意大利女排的压迫性发球和针对性拦防双重压力下自身无法形成有效进攻,导致中国女排在这两个轮次上的扣球进攻效果与其存在明显差距。研究认为,在面对意大利女排的大力跳发球时,中国女排应选择解放前排主攻手,改由后排主攻队员承担接发球任务并尝试采用4人接发球阵型;而在面对意大利女排的针对性拦防布局时,中国女排应更合理地选择进攻线路,通过多运用小球技术来增加对手的拦防难度,进而提高自身扣球进攻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得前四名的球队与中国队的四场比赛进攻情况的分类统计,运用录象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各队在强攻、快攻、后排攻的进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各队的进攻战术体系作相应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队是以快变战术为主,结合高度的扣球进攻打法:一攻进攻效果好于防反,各种扣球得分率均低于对手,主攻手失误少但攻击力差;后排进攻质和量都比较低.建议中国女排队员在保持全面、快速、多变的特点下,努力提高攻手的跑动、击球的力量和变化,提高个人扣球突破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2018年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共13场比赛的后排进攻战术运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女排后排进攻战术运用在总进攻次数中占比较低,同时不同场次之间在运用数量上存在明显差距;后排进攻运用存在明显的实施人员、位置分布和打法特征,主要以朱婷六号位无掩护的后排进攻为主;同时,运用效果在位置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1号位的后排进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随着排球技战术打法的发展,世界女排强队对二号位的进攻日益重视,尤其是在强力接应战术的使用以后。研究结果显示:中外优秀女子排球强队二号位进攻占其总体进攻体的39%左右,得分占进攻总得分的41.77%左右;中外女排强队二号位进攻落点多处于对方场区的6区和9区,4区和7区之间;中国女排应该加强二号位进攻。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世界高水平女排二号位进攻的运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现代世界女排强队进攻点,不仅更集中于二号位区域,而且该区域的得分能力也日趋提高。(2)中国女排二号位的强攻能力还不够,中国女排需要加强二号位的强攻来完善自己的技战术打法,才能与日益强大的欧美劲旅对抗。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女排北京奥运会备战阶段的科技攻关思路、科技服务过程进行系统回顾;对上海体育学院和同济大学联合开发的《排球技战术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的功能进行介绍;并以巴西队为范例,对中国女排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特征进行分析,对其上场阵容、主要队员发球特点、各轮次进攻打法特点、主要队员扣球特点、关键比分段进攻打法特点、拦网技术特点、一传特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为今后高水平排球队的科技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中国女排近年来的战术进攻特点及如何坚持快、变传统打法,提高战术质量,以提高网上抗争能力。  相似文献   

12.
解析2004至2009年中国队参加的世界大赛中进入前四名队伍与中国队的实况录像10场共43局比赛,以中国女排为主体,以主要进攻打法为研究内容,对中国女排常用进攻打法的运用情况和实际表现进行记录和统计,运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队强攻次数在总数中的比率在逐年增大,尤其是4号位强攻,但强攻得分率一直低于比赛对手;快攻次数近几年在变少,但快攻得分高于对手;后排攻次数明显增多;两次攻方面近几年一直高于对手,且近几年进攻次数比率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中外女排在第17届世锦赛中扣球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排是以两边拉开进攻为主并结合高度与速度等快变战术为一体的技战术打法;进攻战术的总体运用效果十分理想,与其他各国相比扣死率较高且失误率低;后排攻在比赛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但在强攻和快攻方面与巴西、美国等欧美强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议中国女排应进一步加强对强攻能力的训练,尤其要努力丰富年轻队员的大赛阅历以保证其技术发挥的稳定性;在面对欧美强队时应努力提高一传到位率,并加强进攻队员之间的掩护配合,使各种快变战术能够在比赛中得到有效发挥,并尽量避免自身进攻方式及手段的单一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第31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美国、巴西、塞尔维亚、荷兰的一攻与防反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女排一攻、战术攻效果优于对手,强攻弱于世界强队;(2)防反发球不能有效带动拦网和防守,有效拦网较少,反击中快攻与接应战术攻效果优于对手,运用比例低于世界强队,后攻弱于对手;接应在防反中强攻弱于世界强队;(3)一传与防守不够稳定,出现阶段性起伏.建议:(1)中国女排应提高一传质量,以保证一攻战术攻的成功率;(2)加强发球的攻击性,通过提高发球——拦网——防守系列技战术的串联、配合质量以提升反击的效果;(3)增加防反中快攻、接应和后攻的扣球比例,中国女排在进攻环节对朱婷依赖性较强,应培养除朱婷以外的稳定的攻击点.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女排中快速进攻的战术已日趋成熟,并出现了单脚起跳背飞扣球这种新的快速进攻技术。单脚起跳背飞扣球技术是单脚起跳背快扣球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不仅保持了单脚起跳背快球的特点,并加大了空间移位距离,增加了有效进攻时间和进攻  相似文献   

16.
以排球比赛的一攻为切入点,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1年第11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与世界强队比赛的一攻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面对世界强队的高质量发球时,其总体的接发球效果好于对手;二传传球的隐蔽性不及世界强队,分配球战术中,后排攻战术的分配球比例少于欧美强队,在接发球到位的情况下,快攻战术球的分配率高于世界强队;一攻进攻中,快攻是中国女排主要的得分方式,但得分效果差于交手的美国队与巴西队,而在前排强攻和后排攻方面,中国女排表现出前排强攻不强、后排进攻乏力的弱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攻-防”组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女排不同拦网阵型下256种“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进行录像解析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人拦网下,各队以运用“到-强-单-进攻效果”和“到-快-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为主,中国女排在进攻次数和进攻效果上优于比赛对手;在双人拦网下,各队以运用“到-强-双-进攻效果”、“不-强-双-进攻效果”和“到-快-双-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为主,中国女排在运用“到-强-双-进攻效果”、“不-强-双-进攻效果”组合模式进攻次数和效果上弱于比赛对手,在运用“到-快-双-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上与对手各有千秋;在三人拦网下,各队运用“到/不-进攻打法-三-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次数很少,中国女排在运用次数和效果上基本持平;在无人拦网下,各队运用“到/不-进攻打法-无-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次数也很少,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进攻次数和效果上优于比赛对手.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快球和一套有效的空间差扣球战术已成为我国排球的特长打法。目前我国男排常用的空间差扣球包括前飞、背飞、拉三、拉四,其中拉三、拉四扣球是以三号位前快球和短平快为基础,运用空中横移摆脱对方拦网的。而在二号位以背快球为基础发展空间差扣球还没有人运用过。为使二号位扣球战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拉二”这个研究题目。“拉二”扣球即佯扣二号位背快球,而突然向右侧冲跳,转扣向二号位拉开的  相似文献   

19.
1 问题提出当今世界女子排球技、战术发展非常迅速。许多欧、美女排在引进快变打法的基础上,利用身高和素质的优势,采用了目前男子诸强队所采用的后排进攻。第11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前4名中,只有中国女排没有人采用后排进攻战术。由于世界女排诸强阵容均  相似文献   

20.
尽管气排球已经在全国各地区广泛开展,但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包括现有教材和学术论文,针对气排球的扣球技术运用进行系统的录像分析,存在诸多疑问,比如:气排球的主要扣球手法有哪些?主要的扣球位置是几号位以及所占比重各是多少?等等,以至于在气排球扣球教学和训练中对其主要内容难以准确把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解析、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南宁市八运会气排球联赛决赛中两队各种扣球的特点。研究指出:(1)气排球扣球的主要手法有4种:下拉式、侧拉式、推压式和扣飘球,其中下拉式和侧拉式手法运用最多。(2)扣球数量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4号强攻、2号位强攻、吊球、3号位快球、后排进攻和探头球;得分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4号强攻、2号位强攻、3号位快球、吊球、后排进攻和探头球;得分率从大到小依次是探头球、3号位快球、4号位强攻、后排进攻、2号位强攻和吊球。失分率从小到大依次是探头球、后排进攻、吊球、3号位快球、4号位强攻、2号位强攻。(3)其中4号位强攻是双方最主要的进攻手段和得分手段;2号位扣球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而失分率相对较高;3号位快攻数量少但效果好;气排球吊球与硬排相比,明显要多;后排攻的运用少且效果一般;探头球数量只有两次但都扣球得分。因此,比赛中应充分利用探头球和3号位快球,重点抓好4号位强攻和2号位强攻,适当采用后排进攻和吊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