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雨 《文教资料》2009,(7):26-28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通过班吉、昆丁、杰生兄弟三人的视角,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完整、真实的凯蒂的形象,这种叙述手法与策略不仅很好地说明了凯蒂"影子式"人物的地位,而且暴露了作者福克纳本人的南方意识与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2.
《喧哗与骚动》以源自诗歌技法的重复为基本结构手段,四个声部在对凯蒂的重复咏叹中互相堆积,累积为感染力。班吉、昆丁以抒情为主的声部与杰生、迪尔西叙述故事的声部,在对位中平衡了诗化风格与现实视野间的矛盾,这意味着福克纳在叙事艺术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喧哗与骚动》自1929年面世以来,就成为当代美国小说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述结构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并在逐日深刻、多元的阐释中展现出它惊人的理论空间。本文即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借用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自我理论,对这部小说中昆丁、杰生、班吉三个人物进行分析,以揭示在他们将欲望投向凯蒂的过程中,自我观念的形成和坍塌。  相似文献   

4.
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分析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喧哗与骚动》(The Soundand the Fury)中所体现的新历史主义倾向。从班吉(Benjy)、昆丁(Quentin)和杰生(Jason)这三个叙述者入手,揭示福克纳对高歌猛进的北方工商资本主义主流话语的颠覆和对抗,解构了美国政府宣扬的内战胜利和资本主义进步的"单数""大写"历史;通过对迪尔西(Dilsey)形象分析,探讨南方庄园经济解体之后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喧嚣与愤怒>是一部关于美国南部的寓言.堕落的凯蒂象征蒙垢的南方,康普森三兄弟的性格则契合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超我和自我,他们对凯蒂的迥异态度代表了分裂矛盾的南方心理,反映了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人面对光荣的失落和现实的挑战时所表现出的矛盾彷徨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作品,也是一部南方家庭小说。它描述康普生夫妇几个子女所受的家庭教育状况,展现了美国南方旧的家庭传统对孩童身心的戕害,深刻揭示出封建制度的腐朽与没落。福柯认为家庭在西方规训社会中是规训权力运作的机构,父母通过各种规训技术来控制儿童,而凝视机制贯穿于规训权力的整个运作之中。文章通过解析昆丁、凯蒂、杰生、班吉以及小昆丁的家庭生活,深入探究他们如何在父母的规训权力凝视下,沦为南方旧传统道德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喧哗与骚动》这本小说之中向人们启示了康普生家族衰败与当时社会各种思想价值观念,以此来引发小说主角凯蒂与其社会价值产生冲突,且在此情况下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对其十分冷漠,各自为营。甚至凯蒂的哥哥与母亲为了利益丝毫不顾及亲人之情冲凯蒂伸出了罪恶之手,最终导致凯蒂命运的悲剧与人生的沦丧。本文阐述了《喧哗与骚动》这本小说之中凯蒂、康普生夫人和昆丁、杰生的不同性格与命运,并以此解读当时社会中的各种思想价值及人物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在评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时,我们通常会把昆丁的自杀简单地归结为:家族的衰败,妹妹凯蒂的沦落。本文从"时间意识"这一视角来解读昆丁之死,旨在揭示时间毁灭的特性被昆丁敏锐捕捉,大肆渲染。为了斩断困扰他的时间,不再听到"时间滴答滴答的"脚步,昆丁跳入冰凉的河水,滚滚的时间之流将其淹没。因而,是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杀死"了昆丁。  相似文献   

9.
《喧哗与骚动》中班吉意识流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喧哗与骚动》第一章即班吉篇,福克纳采用印象主义的叙述语体,首先展示了白痴班吉头脑里涌流而出的、大量混乱无序的感性意识画面,运用词语联系与情景结合的手法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物与事件自然联系起来,从一个角度客观地为读者展现了康普生家族的历史及其人物的性格、命运,揭示了一个“喧哗与骚动”中的南方望族分崩离析、走向没落的衰败史,显示出意识流作品的独特魅力与作者直追莎士比亚的非凡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10.
痴呆型叙述者为非常态人物叙述者的一个重要类型.<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是痴呆型叙述者的一个显例,作家福克纳主要以直接内心独白展现班吉的心理活动的方式,对痴人的意识世界作了有效"还原";让班吉完成了对康普生家族故事极富特色的讲述,达到了表现小说主题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叙述效果,为其他作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福克纳小说《喧哗与躁动》中智障青年班吉(Ben jy)的思维风格。由于不能像常人一样思考问题,班吉的叙述缺乏条理性,叙述时间的跳跃和反复让读者费解。通过系统的语言分析,笔者发现班吉叙述时间的转换与他对事物的熟悉感息息相关;另外,相似的感官刺激也导致班吉分不清时间的前后顺序,经常把带给他相同感受的几个事件不分先后地融合在一起叙述,从而造成了读者阅读的困难。但是班吉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符合其思维风格,是作者人物塑造的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一篇出色的短篇小说,作者福克纳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意识流写作风格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别具一格的故事。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聚焦转换和时间错置中两种叙事结构,展现出了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并通过隐合作者的声音探索和解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真实作者本身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3.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喧嚣与骚动》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他运用多视角、象征、意识流等表现手法,揭示了康普生家族的衰落过程。本文拟从《喧嚣与骚动》第一章即班吉篇,通过浅析这部分的功能及写作技巧,来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开辟了研究文学艺术的一个新视角。随着消费经济的逐渐发展,许多大众娱乐也都蒙上了"狂欢"的面纱。其中,昆汀塔兰蒂诺的电影,常被评论者赋予"叙事狂欢"的标签。本文试图从影像的狂欢、结构的狂欢、大众参与的狂欢三方面对昆汀电影中体现的"狂欢化"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作为福克纳《喧嚣与骚动》和《押沙龙,押沙龙!》两部作品里迷惘青年的典型代表,昆丁深知南方古老血液里隐藏的罪恶,却又不能舍弃南方社会曾有过的高贵品德而在新生社会中重生。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中昆丁的形象,阐释了他死亡悲剧的原由和意义,并得出昆丁形象是福克纳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反思之结晶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举世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现代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主要探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班吉篇中班吉、凯蒂和康普生太太的言语与行为。这些不同的言语和行为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美国旧南方家庭关系和其中的感情纠葛,反映了20世纪初期美国旧南方社会中理想与现实、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