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和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这两大类女性社会称谓语进行描述,归纳其特点,比较得出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发生的变化和产生变化的原因,认为社会地位、伦理价值观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云亦云"的思想造成了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从对女性称呼的变化看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女性称谓语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来讨论对女性称呼的变化与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之间的关系,证明了现代中国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同时也说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是一奈漫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当前,网络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文化景观,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自拍特别是女性自拍已然成为新媒体时代最大的流行风潮之一。本文通过对女性在网络中自拍的图像作为文本进行解读,阐释了男权话语对现代女性建构的影响。女性在网络中对于形象的自我塑造最终还是难以摆脱男权话语的深度影响。在男性的审视和评判下,女性的形象更多的是作为可供观看的对象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女性社会称谓语始终受到众多语言学研究者、学者的关注。因此,有必要从典型作品中的女性社会称谓语与个别常见女性社会称谓语等两个方面,对近十年女性社会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扼要对女性社会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吴昌 《现代语文》2013,(7):109-111
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受社会环境影响也最为明显。近代社会转型使女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有关女性的新词语不断出现,这不仅反映出女性家庭、社会、职业、文化、社会等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而且折射出女性身份、地位、价值等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是对旧有话语体系,即男性话语体系的冲击。通过对这些新词语的分析,可以建构出近代女性的生活图景,也可从一个侧面对近代社会历史变迁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6.
建国后,由于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使得"逃离土地""到城里去"成为乡村人的普遍梦想,而乡村女性作为进城大军的一部分,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作为书写"进城乡村女性"的重要作家之一,刘庆邦从社会身份和性别身份两个层面,关注进城女性的双重焦虑,藉此反思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包丹凤 《考试周刊》2010,(42):29-30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近几年来,流行称谓语“美女”似乎大行其道,在多数社会交际场合都可以寻觅到其踪迹,大有取代“小姐”“女士”等传统女性称谓语的势头。本文试对“美女”称谓语流行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一些语言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女汉子"为代表的网络新称谓语风靡全国。本文从网络流行称谓语"女汉子"的源起出发,分析了"女汉子"的语言结构特征,指出"女汉子"是"女+xx"词语模在网络时代的发展,而且女汉子可以作为自称、面称、背称、他称等灵活的称谓方式存在。深入探讨了"女汉子"流行的社会文化原因,指出该词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背景下,女性遭遇就业市场上的性别隔离,给城市家庭女性地位带来诸多影响。在市场因素的介入下,"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模式在城市家庭有重新回归的倾向。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经济地位的边缘化导致城市家庭女性在家庭权力以及家庭地位方面处于劣势状态,这也使得处于现代性话语中有着"平等""权利"诉求的城市女性充满了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结合父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天使或妖魔形象的传统,解读济慈的诗"La Belle Dame Sans Mercy"中的女性形象,从而发现这一形象成了折射男性思想,丧失了身份,缺失了话语的边缘化了的“他者”。这种特殊的,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形象进一步彰显了父权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1.
"小鲜肉"作为当下比较流行的网络流行称谓语之一。在使用过程中,"小鲜肉"具有独特的词汇意义的特征,其流行的原因主要是由语言自身因素、语用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张秀婷 《海外英语》2013,(7X):255-257
女性文学是文学领域研究的问题,心理学、社会学及语言学领域对此也倍加关注。女性文学的发展与社会和道德水准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女性文学从而探寻女性的社会地位成为各方学者的兴趣所在。该文将对各个时期女性诗歌用评价理论进行话语分析,并由此探究女性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及话语所有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微博、微信等很多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媒介,文章选取近十年新媒体语境下"美女""白富美""女屌丝""妹纸""菇凉""女神""女汉子""小姐姐"等八个常用的女性称谓语进行研究分析。首先阐述了其来源及语义特征,其次从使用词语模和新造缩略语的角度对其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其具有词义形象色彩增强、借用亲属称谓语、不规范用语增多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岑雪静 《成人教育》2012,32(2):68-69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角色,其自身所具有的创造力和生产力长期受到压抑和禁锢,从而在社会生活中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和身份.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则为现代女性争取自身合法社会地位,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和现实渠道.文章在梳理女性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同时,探讨了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女性人格、身份的影响和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生死场》中,纠缠了两种声音——作为一个大的时代语境下的具有国民、阶级、阶层身份的社会人的声音与作为遭遇人生种种磨难的女性而发出的女性声音,两种声音互相碰撞、抵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时代主流话语对女性边缘话语的挤压,以及萧红这样的女性作家对主流时代话语的突围。  相似文献   

16.
称谓语中,对人的称谓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它承载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对女性的称谓蕴含着历代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女性称谓多产生于"男尊女卑"的文化语境.因此,女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在女性称谓中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从"后女权主义"的视角对"女性赋权广告"进行概念解读,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女性赋权广告"的典型案例,提取出"女性赋权广告"的三个主要赋权维度:"身体与外貌""身份与价值""目标与梦想"。在这三大赋权维度下,"女性赋权广告"鼓励女性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接纳""自我赋权"。最后,从跨文化视野考察国际企业的女性赋权广告在不同文化间所体现出的赋权差异,扩展了学界对"女性赋权广告"研究理论层面的关注,展示了跨文化视角下国际企业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对女性赋权广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代城乡变化,闽西土楼里的客家女性地位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经过多年的调查,勾勒出历史上客家妇女在传统社会中的四种代表性模型:"健妇""贤妻良母""革命女性"与"国际模式",并发现了第五个模式,即"离土不离乡的新客家妇女"。从三个角度:文献、客观数据、人类学观察进行解释,突出有关客家女性的叙事。  相似文献   

19.
《商洛学院学报》2016,(3):43-48
"非我"的身份来源于女权主义对自身的诉求,由男性意识构建成的社会权力压迫下的反抗构成它的存在环境。"真我"的身份来自于对主体意识的认识,实现真正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是它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中间状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当女性不再把自己当作战争中的斗士,也不再禁锢于自己仅仅作为"女性"的性别角色,作为"人"的意识开始显现,这也是主体意识真正的觉醒。本文试图就这三个方面探讨女性艺术家在当代女性艺术中的身份与话语,阐述当代女性艺术家如何在作品中对自我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郝思嘉三次婚姻突围失败的分析,该文认为郝思嘉尚未颠覆男性话语,没有取得女性中心地位,仍是一位尚未摆脱男性话语控制的女性.在<飘>中这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里,作为本体性存在的女性是缺乏话语权的,始终是作为在场的"他者"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