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将筝乐分为传统筝乐与现代筝乐两大部分,通过对比、举例、分析,指出传统筝乐与现代筝乐在欣赏、演奏方面存在的差异,使我们不但从技巧上对古今筝乐有所了解,而且从更深层次对筝乐进行剖析,从而达到心手合一、内外兼修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筝是我国古老的卧弹乐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筝乐理论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建国以前,筝乐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建国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着筝乐艺术的蓬勃发展,众多民族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筝乐演奏家和筝乐教育家等从多种角度对筝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山东筝作为全国"北派"筝乐的杰出代表,是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山东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山东筝"筝如其人",刚劲质朴,以其浓郁质朴的地方特色、别具一格的演奏技巧以及独具特色的曲式结构和旋律节奏特征,奏响于古老东方的音乐圣坛。  相似文献   

4.
刘艺 《文教资料》2012,(11):79-81
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受地域间的语言、文化、政治、经济、风俗、歌谣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筝乐风格和流派。本文立足传统,依托区域文化的研究,使河南筝与山东筝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从文化入手,可更好地理解筝乐特性、把握筝乐的语言,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筝是在怎样的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下成长发展的,从而对河南、山东传统筝乐的保护、传承与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许冰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0-72,107,0,2
唐代是中国古代筝乐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的筝乐活动空前繁荣,筝乐风格兼收并蓄,筝乐传播影响深远。其形成原因是:十三弦筝为主流,适应时代需求;音色的改进提高,符合审美需要;文人的大力推动,促进交流传播。  相似文献   

6.
筝乐艺术伴随着相和歌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筝乐艺术在习筝人数的不断扩增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从民族器乐改革和传统音乐文化弘扬上看,古筝音乐在艺术风格、演奏方式、演奏技术、文化理念等方面,都将有新的发展变化。据此,广大〉-7筝者应全方位把握这些趋势,努力推进筝乐艺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趣,因其多采用五声音阶定弦,“4”、“7”二音都较少使用,但因地域环境,民俗文化的不同,使得“4”、“7”二音在不同流派的筝乐中所表达的音乐风格中也不尽相同,本文仅对不同筝派传统筝乐中的“4”、“7”使用以及音乐特点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9.
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语言、风俗以及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筝乐风格和流派。在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历史上广泛流行着古筝音乐。在这一地区较为集中地分布着河南筝派、山东筝派和陕西筝派三个古筝流派。三派筝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就如同血和肉、鱼和水的关系,正是丰富、深厚的民间音乐的土壤,才培育出了筝乐这朵中国民乐的奇葩。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山东筝乐发展尤为迅速,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流传于菏泽的鄄城和郓城地区。据研究山东筝的形成与发展与山东民间传统音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民间音乐影响下山东筝的起源与发展为主线,深入剖析山东筝乐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郑证因的生活环境使他熟悉了帮会,而他个人的武术生涯则使他掌握了技击的要领,这二者投注在武侠小说创作之中,经郑氏妙手调理,浑然一体,遂造就了一种新的武侠小说样式——帮会技击武侠小说。郑证因代表作《鹰爪王》是帮会技击武侠小说的典范形态,这部小说在美学意蕴和叙事模式两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的成果,对后世的武侠小说及当代的电视剧都有很深的影响,但这种典范形态对郑证因小说创作造成的制约也很明显。现在关于郑证因的史料还在不断挖掘之中,对郑氏生平及创作的研究也将随之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2.
郑孝胥与陈三立均是同光体代表人物,一为闽派首领,一为赣派首领。他们在诗学观点上有相近相通处,并因之而与张之洞有冲突。论述他们的交往与诗学的同异,有助于了解同光体的形成。由于思想境界与个性的不同,两人所走的道路与结局不同,郑孝胥坠落为一个助溥仪投靠日本军国主义的大汉奸,陈三立绝食殉国,成为一位恪守民族大义的爱国志士。若将两人的诗风稍作比较,则郑孝胥诗多愤激之语,而陈三立诗多峻洁之诣;郑以意驱辞,陈三立以诗中寓意;郑诗主观意图显露而激迫,不如陈诗来得自然深厚。  相似文献   

13.
正安地域文化与文化旅游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地理、资源结构尤其是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正安地域文化的比较优势和特点,分析了正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正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郑风>的产生与"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郑国的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关."风"之名起于战国,本指曲调,<郑风>也是"雅乐",得名时主要指郑诗."郑声"源起于殷商,在民间流行,得名于春秋,是较复杂,富于变化的新声.<郑风>与"郑声"有各自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内涵,又有交叉点.  相似文献   

15.
郑振铎先生的木刻版画研究涉及两个主要方向:木刻版画的创作主体与艺术风格.在这两个方向上贯穿着郑振铎异中求同的研究思路,亦即在具体的事件与作品中概括共性,在历史演变中探求稳定成立的因素.郑振铎依据此思路构建起关于世界木刻史的宏观框架.此种框架的价值,并不在于与一切历史细节的精确契合,而在于成功彰显郑振铎心目中那些版画史上最为关键的层面,以及为一切木刻史作品与事件提供统一的评价尺度.  相似文献   

16.
郑谷乃唐季极负盛名的诗坛名家,诗人于中和元年(881)因避黄巢之乱而入蜀。郑谷一生著述颇丰,然现在仅存三百余首,其中,蜀中诗逾四十首。他的入蜀诗内涵丰富,涉及面广,视野开拓,艺术造诣独深。然而,后人对其诗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以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对诗人及其作品的评价应结合其所处之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就没有理由胶柱鼓瑟地沿袭前人的评价标准去讪笑郑谷诗的"骨体太孱"了。  相似文献   

17.
郑渊洁儿童文学创作的特色,具有看来"叛逆",实则真实自然的写作风格。其作品所反映出本真、自然以及扶植儿童的个性发展,让孩子更加自由、快乐成长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西晋陈郡袁準是当时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因正史无传,今综合各种史料对其名姓爵里、生平交游等进行考证。集中体现袁準思想的是其二部子书《正论》、《正书》,但宋代以后二书亡佚。今辑佚所得,共计15000余字。《正论》佚文主要围绕经学展开;《正书》佚文则保存了大量袁準的政治主张,因受唐代名臣魏征的推崇而入选《群书治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郑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一生勤于著述,涉猎诸多领域,《通志》是其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郑樵的学术思想。其中,《通志·总序》是一篇比较有名的学术思想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通志》的"总序"着眼,可探讨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论其得失优劣,成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20.
1900多年来,尹珍文化始终与黔北一带,尤其与正安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而于教育、文化、艺术方面影响尤为最大。文章在简叙尹珍文化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对其推动正安文明发展的作用作了多方面的分析,对尹珍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