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英汉互译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会面临各种不对等现象,这些不对等现象体现了翻译的不可译性。如何正确解决不可译性,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大限度地趋同,是摆在译者面前的难题。本文通过对翻译不可译性原因的分析,结合对等翻译理论,提出了音译法、直译法、创造法和意译法四种翻译策略,旨在克服不可译性对译文内容造成的影响,提升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2.
胡敏 《文教资料》2009,(27):46-47
本文从英汉语言的差异这一角度来探讨互译中的不可译,通过对语音、语言结构和语叉的对比来表明作者的观点,即可译是翻译理论的基础,认同翻译中存在不可译现象.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同时存在的,译者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  相似文献   

3.
试论翻译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原则,实际上也就是翻译的标准。所谓原则,是就译者来说的,即译者在翻译时所应遵循的原则。所谓标准,是就读者或评论家来说的,即评价译文优劣的标准。本文着重从译者的立场出发,在原则方面提出“信、达、切”三字,以供参考。近数十年来,翻译界一提到翻译的原则,总会想到清末民初严复(1853—1921)于1895年译述英国生物学家托·享·赫胥黎所著《天演论》时在《译例言》中所讲的“信”、  相似文献   

4.
关于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古今中外的译者们曾有过不同见解。比如严复主张“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英国亚历山大·弗·泰特勒在其《论翻译的原则》中就提出“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即相当于“忠实”;傅雷先生提出,翻译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先生又提出了“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以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强李硬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化境”就是原作向译文的“投胎转世”,文字形式虽然换了,而原文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试谈翻译中的寓“神似”于“形似”于崇洛,于立亭严复在译《天演论》的实践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理论,鲁迅先生则主张“直译”,傅雷从亲身体验中又以“神似”立论。实际上,当译文能比较完美而又恰切地传达出原文的神韵,不管“意译”还是“直译”都可视为翻...  相似文献   

6.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指出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但以往大多数译者或者翻译学习者习惯地将其与文学翻译标准联系起来,事实上该标准同样适用于非文学文本翻译。本文将以旅游文本《波士顿旅游攻略》(节选)为例,分析在非文学文本翻译中如何运用信达雅这个翻译标准提高非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7.
“信、达、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思想,我国翻译实践家们历来以此为翻译标准.本文摘取了《红楼梦》译本The Dream of Red Mansion第三回中三段译文进行了分析与评鉴,讨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遵循并运用“信、达、雅”翻译原则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诗不可译”是很多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所坚持的观点。从翻译实践出发,坚信中诗英译是中国古诗在外语世界乃至整个世界文学中继续存活的方法。中诗英译无论是由外国译者还是中国译者来进行,都有各自的长处和无可避免的天然弱点,而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合作翻译”是中诗英译的捷径。  相似文献   

9.
中外文互译涉及社会文化、习俗等领域时,多见译不达全意,甚或不可译现象。而互译之目的,不外乎在于将不可译变通为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译出原文,以实现原文作者力图达到的语境效果。基于此,结合日语谚语翻译实践中的相关经验就其不可译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该文具体地提出了英汉互译过程中的望文生“译”现象,对该现象的成因及解决办法作了较深刻的探讨,进一步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待翻译工作的主观态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汉字和英语单词均有文字形式结构表意的现象,向来多被认为是不可译现象。不可译性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两个特性.因此汉英语言中文字形式结构袁意的现象也可以通过“再创造”来增加文本翻译的可能性,实现互译。  相似文献   

12.
语言之间可能存在和实际存在的对等问题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矛盾,由此产生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如何对待翻译中的“不可译”,本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汉英互译中的“不可译”成分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译界,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话题。受世界可知论的哲学观影响, 大部分译者在把可译性作为翻译工作的指导和前提时, 往往不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不可译现象, 认为应该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 同时引入“可译度”的概念, 以提高译者的积极性, 促进翻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等效:翻译中“无限接近”的理想熊沐清1翻译标准是译界一个长期为之争论和探索的问题,自古及今,各种有关“标准”的提法纷繁杂陈。在我国,较有影响的提法有”信、达、雅”(严复)、“神似”(傅雷)、“化境”(钱钟书)、“信、达、切”(刘重德)、“等效”(金是...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忠实”与“叛逆”现象一直是译者的困扰。实际上,“忠实”与“叛逆”并非僵硬的二元对立,在众多的传统或现代的翻译标准前,将“忠实”与“叛逆”有机地融合于文学翻译实践中才是译者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王斌 《海外英语》2013,(13):142-144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刘杰辉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17-119
说明书在产品国际营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鉴于说明书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目的,如何保证说明书翻译的质量并顺利实现其功用便成为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说明书英译实践中“忠实、准确”与“可读性”准则应用之研究,作者认为上述准则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为译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9.
说明书在产品国际营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鉴于说明书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目的,如何保证说明书翻译的质量并顺利实现其功用便成为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说明书英译实践中“忠实、准确”与“可读性”准则应用之研究,作者认为上述准则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为译者所遵循。  相似文献   

20.
从《关雎》的两种英译看翻译的创造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严复的“信、达、雅”和鲁迅的“宁信而不顺”都已经说明了翻译中创造的必要性,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往往被“信”字所掩盖。究其原因,译者常常对自身译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缺乏认知。译者的身份要求“信”,而读者的身份又决定了翻译的创造性。本文通过《关雎》两种英译文的比较所要说明的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应当以承认创造性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