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孝和,1937年出生于湖南隆回,1962年9月毕业于湖南农业院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自1970年以来,他一直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孜孜追求,为水稻育种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为“三系杂交稻研究的功臣,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研究的主将”,对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不断发展及其保持的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水稻育种领域一路走来的许雷,辛苦奔波,潜心钻研,在此领域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66年许雷从辽宁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1967年至1985年,许雷先后在乡(公社)农科站、县五七农业大学、县农业中心等单位从事农业教学和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许雷利用所能利用的业余时间去研究水稻新品种,人们称他是“业余歌手”。1985年,许雷被调到国家科研机构--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任水稻育种室主任,专门从事水稻育种研究,人们又称他是“专业歌手”。1995年,他放下“金饭碗”走出国家科研机构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培育推广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为已任,旨在不断提高辽宁、华北及西北稻区水稻产量,其目的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  相似文献   

3.
引子2007年2月10日,对福建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所长刘文炳研究员来说,是一个大喜日子。这一天,他收到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用特快专递送来的“连续最多年培育高产水稻的人”证书。证书中确认刘文炳主持培育的“II优6号”、“II优28”、“II优4886”杂交稻,分别于2004、2005、2006年创下单产1219.9公斤、1229.97公斤、1279.7公斤水稻单产纪录,成为连续三年刷新水稻单产新纪录“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三连冠”水稻育种家。  相似文献   

4.
培育超高产水稻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水稻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先后于1981年和1989年实施水稻超高产育种和超级稻(后改称“新株型”稻)育种计划,但因其难度大和技术路线问题,至今都尚未实现。1996年,我国农业部设立“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计划分两期,以中稻为例,第一、二期目标分别是:到2000年、2005年育成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5.
《发明与创新》2004,(7):21-21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超级杂交稻品种选育的“竞争”中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已成功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将有望扭转近年来中国水稻单产年年下滑的局面。4月17日,在海南省琼海举行的超级稻育种技术论坛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出,我国在水稻高产理论和育种技术方面的科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经初步揭示了水稻超高产的遗传和生理基础奥秘,至今共培育出9个超级水稻新品种,以及10多个超高产杂交稻品种。据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介绍,超级稻新品种在过去5年的累计播种面积已超过1.12亿亩,比现有品种增产10%以上,高的达到了30%。…  相似文献   

6.
一、国内科技奖励 1981年获国家发明特等奖; 杂交水稻新组合成优64的选育和应用,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奖; 2000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项目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其中,他直接指导取得的“两用核不  相似文献   

7.
陈家忠 《今日科苑》2012,(10):21-22
在中国水稻育种科研界,许雷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长期从事水稻育种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于1966年8月从辽宁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学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水、旱稻育种及栽培研究,在长达40余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为国家创造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承包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30年前。1970年的一天,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岛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袁隆平利用它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  相似文献   

9.
储瑞 《科学中国人》2011,(18):81-F0003
他和他的同事被称作当代”夸父”。因为他们的单位在长沙东郊,但因湖南冬季的温光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为了加快育种进程.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千里跋涉.年年到海南岛上去“开天辟地”.书写着当代”夸父”逐日的神话。  相似文献   

10.
水稻育种的特殊性在于周期性长,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而大量的科技实验是在田间进行,劳动强度大,持续时间久。一个育种科技工作者,要选育成一个水稻新品种,一般要经过八、九年的反复试种,不晒脱几层皮,不瘦掉几斤肉是难以出成果的。为此,,水稻育种被人们称为“阳光下的艰苦事业”。  相似文献   

11.
稻痴     
“鱼米之乡”江苏武进县,是我国著名的稻米产地,这儿产出的大米做成的饭,香、软、爽,每年来此购米的单位不计其数。“武进大米”成了优质米的代名词。“武进大米”好吃有名,这固然与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关,但更主要在于武进出了一批农民育种家,其中人称“稻痴”的全国劳动模范羌涵孚,便是最突出的一个,是他带领他的伙伴们在风雨中铁打滚爬几十年,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水稻良种。有人说,武进的稻种是羌涵孚和他的伙伴汗珠甩八瓣儿换来的,“武进大米”是他们的血汗凝成的珍珠,这话一点也不过分。最近,记者来到武进县稻麦育种场,采访了这位著名农民育种家。  相似文献   

12.
姚海根     
正姚海根,祖籍浙江嘉善,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技术员、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嘉兴市农科院院长、嘉兴市政协副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浙江省水稻育种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近40年来,他亲手育成并通过全国等各级审定、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水稻品种达103个,获得30多项各级科技成果奖,在我国长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朱祯副局长在以“基因资源与分子技术育种”为主题的第46期东方科技论坛上做主题报告中认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物技术作为育种科技革命的先导,近年来我国在水稻基础研究和水稻品种培育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传统的育种技术融合了分子生物技术,实现  相似文献   

14.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并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相似文献   

15.
据报道 获四川省农业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连续十五年支持的水稻新组合“Ⅱ优838”,目前已由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培育成功。它是四川省水稻育种又一重大突破。最近,四川省各级领导对该组合显著的增产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Ⅱ优838”是近年来水稻良种中十分难得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大众科技》2008,(10):1-1
记者在近期召开的浙江省水稻育种重大科技计划实施情况汇报会卜获悉:自2004年实施“0406”重人科技专项计划以来,该省共育成通过省级以卜审定品种88个,包括杂交水稻品种35个和常规稻品种53个,有7个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水稻品种,其中超级杂交水稻6个,成为全国育成超级水稻最多的省份。  相似文献   

17.
<正>王子立,慈利县农业局退休的研究员、高级农艺师,一直与水稻相伴,在农业战线奋斗,先后取得11项重大科技成果及一项国家专利,被列入国家科技功臣名录,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王子立到了退休年龄,就在这时,慈利县老科协成立了,他被推选为副会长,从此踏上了专门从事水稻分子育种研究的新征程。他召集同样喜欢水稻研究事业的杨子朝、万文举等6位老同志,创立了慈利县水稻育种研究所,自任所长。创业时的研究所,无资金、无基地、无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水稻遗传育种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实验室,最近在国际上首次破译了水稻的“长寿基因”,大大延缓了稻谷储藏的霉化变质期限。  相似文献   

19.
“五一”劳动节刚过,一条神话般的新闻从沈阳市苏家屯农场传出:辽宁的“水稻之父”——中国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杨胜东先生在其培育的“辽粳五号”基础上,又向小叶稻进军,目前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晨曦辑 《金秋科苑》2012,(18):84-87
袁隆平: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爱好自由 特长散漫 “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弹性”,这是袁隆平院士给自己体检的报告单,也是一份让很多人羡慕的报告单。“现在还不要我退休,我自己也不想退休,精力还充沛。”袁隆平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