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字。适度将事半功倍,心想事成;否则将好事蠢办,事与愿违。虎噙子过涧,紧则窒息而死,松则坠涧而亡;美味佳肴,过之伤肠胃,粗茶淡饭,缺之无以度日;劳作运动,无则生病,过则成疾。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质与量是互变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教育同样如此。在教育工作中,教育的“度”  相似文献   

2.
“数概念”是指分数、负数、平均数等与“数”有密切关系的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的运算、与数有关的数学问题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感的重要载体。但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能把握概念本质,以致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我们认为,教师要紧扣概念的本质,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概念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一、以应用为目的,把握好理论教学的度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理论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教师在实施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牢记自己的教育对象,把握好自己的尺度,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以科学体系为线索,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则应以岗位技术需要的能力为依据,忘记了这一点,高等职业教育势必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因此,高职理论教学必须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教育的学生应具有…  相似文献   

4.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从未出现过这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相似文献   

5.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把握好物理概念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怎样上好物理概念课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概念的引入物理概念教学中,由于物理概念种类繁多,引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1.演示实验引入概念。如:在“浮力”概念教学之前,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在弹簧秤下悬挂一个重物,手向上托重物,弹簧秤示数变小;再把重物放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也变小了。据此引入“浮力”概念,学生易于接受。2.用类比法引入概念。如:在引入“电压”概念教学之前,讲清水流与水压的关系,再通过类比,引入电…  相似文献   

6.
“认识度”与“教学度”简论安徽省枞阳中学刘汉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鉴于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优劣,更决定于教师对教材内容居高临下的认识、理解与把握水平,本文首先提出“认识度”、“教学度”等概念,并就相关问题作一简论,供...  相似文献   

7.
孔敏 《教书育人》2001,(24):25-26
凡事都有个“度”的问题。度即事物的分寸。文学家的创作追求“入木三分”;艺术家的表演要做到“恰如其分”;政工干部做思想工作时要“不温不火”;裁缝要“量体裁衣”;同样,教师上课应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如进度、程度、难度、风度等等,方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一、把握好教学进度讲课不是随心所欲的活动,教师必须在学期初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根据总学时编制出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设计出包括课时分配在内的教学方案。授课计划一经确定,就不应随意变动,而应据此精心安排实施,以避免“先快后慢”或“先慢后快”等随意性的…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验稿)》,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的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  相似文献   

9.
现行教育方针中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应理解为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教育原理而定位于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而“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则应作为一个历史概念而给以“历史”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是初中几何第一章第二单元的两个重要概念。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一要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二要掌握余角和补角的计算方法.一、概念辨析1.“互余”和“互补”是对两个角而言的,是关于两个角的数量关系的概念:若,则与互为余角;反之,若1与2互为余角,则.若1则与互为补角;反之,若3与互为补角,则.这就是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2.互为余角与余角,互为补角与补角,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余角或补角是指一个角,是相对于另一个角而言的:若则是的余角,也是的余角;若,则是的补角,也是的补角.…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感”的概念首次被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提出。所谓“数感”,狭义地讲,就是指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即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1.理解“数”的意义;2.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相似文献   

12.
校长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与教师接触,这种接触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亲,是疏,孰近,孰远,其交往的距离一定要正确把握。从学校管理角度来看,校长科学地把握好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是一门领导艺术。校长与教师交往中距离的把握大至可分为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林俊 《云南教育》2001,(17):20-21
“数”和“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两大概念,也是整个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两块基石。   所谓“数”,就是指数或式;所谓“形”,就是指图形或图像。“数”与“形”之间互相依存、对应:“数”是“形”的抽象和概括,“形”是“数”的几何表现。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又可以互相转化:“数”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和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而“形”的问题经过数量化处理,并借助于计算,可以使较深的问题归结为比较容易处理的数量关系的研究。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形结合千般好,数形分离万事…  相似文献   

14.
单位“1”是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部分的重要概念。准确全面地理解单位“1”的概念是进行“分数意义”教学的前提。教材里对单位“1”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就单位“1”的概念而言,必须注意两点:一、自然数1与单位“1”的区别儿童的思维总是从最直观、最具体的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往往容易把自然数1和单位“1”混淆起来。由自然数的概念可知,1是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或正整数…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_『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上,并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宴践与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存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着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6.
洋洋一部水浒,历来研究者颇多,尤其体现在对作者、成书年代、版本,以及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探讨上面,而对于人们形象的研究又多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笔者认为,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从总体上综合探讨、从而把握这一个时代这一类人的性格与命运将是十分有意义灼。因而,本文试图从体现在水桥英雄群体身上的“节”这一角度入手,对人物整体命运进行新的把握。“节”这个概念很抽象,作为儒家思想核心“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忠’“、“孝”、“义”并存;“节”的词义又很琐碎,作为名词指的是礼节,作为动词意思是节制。同样,“节…  相似文献   

17.
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度”湘潭矿业学院克明度是一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是质和量的统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形势下,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好“度”,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划清界限”、“过犹不及”等,都是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刚刚开始,科学家们又向人们展现了更为准确、清晰和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人类遗传基因数量比原先估计14万个少很多,约在2.6万至3.9万个之间;人与低等动物在基因上竟如此相似,人类蛋白质有61%与果蝇同源,43%与线虫同源,46%与酵母同源;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热点”和大片“荒漠”,基因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基因密集,部分区域则基因“贫瘠”;人类99.9%的基因密码是相同的,而差异不到0.1%;中国虽然只参加1%的测序工作,但找到基因数在8400条以上……可有谁知道,就在基因研究背后,一场无声的“基因争夺战”早已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9.
正如语文、英语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上有“美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和重视对“数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中”建立数感。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20.
科学创新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科学领域中人们对创新概念理解较为混乱,应从科学哲学层面分析创新的蕴涵。从科学实践来看,创新指科学活动中的发现事实、发明方法和创造理论三种基本形式;而从哲学上来分析,创新则是观念的转变,是“思想革命”的过程。因此,从内涵和外延上完整把握这两方面才能正确理解“创新”的一般涵义,分析创新概念在科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